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01B02)

作品数:24 被引量:219H指数:8
相关作者:肖强殷坤山唐美君付建玉孙威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茶园
  • 5篇多角体
  • 5篇核型多角体
  • 5篇核型多角体病
  • 5篇核型多角体病...
  • 4篇土壤
  • 4篇茶尺蠖
  • 4篇茶树
  • 4篇尺蠖
  • 3篇茶叶
  • 3篇茶园土壤
  • 2篇地理种群
  • 2篇多角体病毒
  • 2篇生态
  • 2篇种群
  • 2篇毛虫
  • 2篇分化
  • 2篇白星
  • 2篇白星病
  • 2篇病毒

机构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福建农林大学
  • 4篇浙江大学
  • 3篇湖南省农业科...
  • 2篇湖南省茶叶研...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无锡商业职业...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作者

  • 9篇肖强
  • 6篇殷坤山
  • 5篇唐美君
  • 4篇付建玉
  • 3篇孙威江
  • 3篇周琼琼
  • 3篇郭华伟
  • 3篇周凌云
  • 3篇韩文炎
  • 2篇席羽
  • 2篇常硕其
  • 2篇黄安平
  • 2篇张亚莲
  • 2篇杨明臻
  • 2篇傅海平
  • 2篇刘红艳
  • 2篇向芬
  • 2篇张传溪
  • 2篇李维
  • 2篇王沅江

传媒

  • 4篇茶叶科学
  • 3篇茶叶通讯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茶叶
  • 1篇茶叶科学技术
  • 1篇福建茶叶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食品与生物技...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茶白星病绿色防控试验初报
茶白星病是高山茶园常年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真菌病害。本文通过系统调查石门茶树品种、栽培影响因素与茶白星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茶白星病的发病率与海拔高度正相关,随种植年限延长先升后降,与品种及种植间距关系不明显。在缺乏可靠的抗病...
周凌云吴华清刘大勇秦国杰黄安平王沅江
关键词:茶白星病
文献传递
适用于茶树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优化体系的建立
本研究对比了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和改良酚抽法两种不同总蛋白质提取方法、不同蛋白上样量对双向电泳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酚抽法更适合茶树总蛋白质的提取;采用1.5mg的蛋白质上样量,最终可获得蛋白质点较多,背景清晰...
周琼琼孙威江
关键词:茶树叶片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
文献传递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分化对病毒增殖和毒效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为明确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毒株分化对病毒增殖和毒效的影响,分别采用室内活体增殖和生物测定的方法,测定了4个EpNPV分离株的病毒增殖产量和EpNPV分离株组合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4个EpNPV分离株的病毒增殖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其中浙江毒株的病毒产量较其他3个毒株略高,病毒产量为48.17×108PIB.g-1。浙江毒株与贵州毒株1∶1组合后,协同毒力始终为相加作用;与湖北毒株1∶1组合后,前期表现为拮抗作用,后期为相加作用。结论认为,EpNPV毒株分化对病毒增殖和毒效没有不利影响,浙江毒株是室内病毒增殖和田间应用的首选毒株。
唐美君殷坤山郭华伟肖强
关键词: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毒株
氮素对茶树根系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综述了氮素对茶树生长的重要性、对茶树根系的影响及茶树根系氮素吸收的研究方法,以期为氮素对茶树作用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向芬常硕其傅海平刘红艳李维段继华张亚莲
关键词:氮素茶树根系
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大量增殖的最优条件被引量:4
2012年
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又名茶角刺蛾[1],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常在有机茶园暴发成灾。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ragoides fasciata nucleopolyhedrovirus,简称IrfaNPV)属杆状病毒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Ⅰ组[2-3],是控制茶刺蛾种群的重要天敌。已有研究表明,该病毒对茶刺蛾幼虫致病力强[4-5]、田间防效高[5]、大面积示范应用效果在87%以上[6]。
唐美君殷坤山郭华伟肖强
关键词:核型多角体病毒茶刺蛾增殖暴发成灾有机茶园田间防效
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被引量:63
2014年
研究了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白茶在储存过程中,较短年限时,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幅度比较小,变化不大,但储藏时间较长时,均呈下降趋势;白茶中儿茶素组分均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为主,含量较高,茶叶陈放两年后,儿茶素总量下降的速度显著,陈20年白茶儿茶素组分及其总量含量极少;陈年白茶黄酮含量均比当年白茶的黄酮含量高,陈20年白茶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年份的白茶。
周琼琼孙威江叶艳陈晓
关键词:白茶生化成分
菜籽饼发酵过程中速效养分变化及对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分析测定了在恒温条件下4种不同处理菜籽饼发酵过程中速效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不同处理菜籽饼发酵过程中速效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发酵过程中以菜籽饼+微生物菌剂的处理速效养分含量增加最显著,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5.09%、256.46%和31.00%,且均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随着菜籽饼发酵时间的延长,速效养分含量增加,且腐熟到一定程度时含量达到最大值;菜籽饼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施用,明显增加茶园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增加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
刘红艳张亚莲常硕其傅海平李维向芬彭细桥
关键词:菜籽饼发酵
茶白星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模式的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本文在石门县系统调查海拔、品种、树龄及栽培影响因子与茶白星病发生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茶白星病发病率与海拔高度正相关,茶园修剪是生态防控茶白星病的有效农艺措施,并提出不同海拔茶区生态防控茶白星病的三种修剪模式。
周凌云秦国杰吴华清马玉霞黄安平郑松王沅江
关键词:茶白星病
茶刺蛾的防治适期与防治指标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阐明茶刺蛾(Iragoides asciata Moore)幼虫的取食为害及生长发育特征,明确其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茶刺蛾各龄幼虫的取食量、体长、体宽及体重,按防治后挽回的损失与防治成本相等的方法估算了其在有机茶园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整个幼虫期取食茶叶1.547 g/头,其中1~3龄的取食量极小,从4龄开始取食量逐渐增大,6、7龄的取食量分别占总取食量的19%和71.4%.幼虫体重随龄期增加而增长的趋势与取食量一致,从4龄起开始快速增长,至7龄时达到最高值0.157 g.为防止茶刺蛾暴发为害,应在取食量小的4龄前开展防治.有机茶园防治指标拟定为6头/m2.
唐美君郭华伟殷坤山肖强
关键词:茶刺蛾取食量体长体重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选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基因组中序列特异性很高的p16基因为目标基因,通过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转化获得含p16基因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进而以经测序鉴定的p16基因的PCR纯化产物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模板,稀释后建立SYBR Green I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统计分析显示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值与Ct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1)。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2,扩增产物形成单一的特异性熔解峰,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同时分别对含有其他茶树害虫病毒和不同浓度的茶尺蠖病毒产品的样品进行检测,能明确样品中是否含有EoNPV及含量。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对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段的茶尺蠖幼虫进行检测,每克幼虫样本内p16基因拷贝数的增殖倍数对数值与感染时间呈正相关(R2=0.9935),可以获得茶尺蠖幼虫感染病毒后不同时间的增殖动态。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定性定量鉴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可用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类生物农药的检测和感染过程检测。
袁志军张传溪肖强殷坤山
关键词:SYBR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