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860001)
- 作品数:16 被引量:95H指数:5
- 相关作者:陈霖杜丹张赛男王琛马中红更多>>
-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南加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新媒介空间与青年亚文化传播被引量:47
- 2016年
- 空间不仅是承载、容纳、固定特定活动和内容的场所,更是被人的文化实践生产、建构、形塑和定义的场所。本文据此考察基于互联网的青年亚文化传播活动,揭示其集聚与流动、参与和分享、区隔与融合的传播特性,指出青年亚文化以此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新媒介空间。因此,青年亚文化的身份认同、文化创造及与主导文化的关系状态等方面均须置于这样的传播活动和新媒介空间中才能加以理解和把握。
- 陈霖
-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 “过去的摇滚英雄”——以大众媒介对张楚复出的报道逻辑为中心
- 2015年
- 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关于摇滚歌手张楚的报道、专访和评论的分析,指出大众传播媒介试图通过报道把复出后的张楚塑造成一个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摇滚英雄形象,以消解张楚所代表的中国摇滚亚文化的反抗力量。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对当前摇滚的全局没有把握的兴趣或者能力,因而媒介以一种保守的、妥协的方式来维护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主导,以达到巩固主流文化霸权地位的目的。
- 赵唯伊
- 关键词:中国摇滚亚文化大众媒介主流文化
- 美剧迷的生活方式想象与建构——以“生活大爆炸”豆瓣小组为例
- 2017年
- 以"生活大爆炸"豆瓣小组为个案,对美剧迷的跨文化接收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对生活时尚的营造、新媒介技术的利用、"他者"文化刺激下对"自我"边界的拓展、以自身经验参与和融入美剧文本与文化重构,所有这些构成了美剧迷生活方式的想象和建构,揭示了美剧迷的文化体验和认同被文化碰撞、市场消费、观念变革所形塑,呈现出文化的更多选择和不确定性,亦具有主体的意义生产和文化操演的性质。
- 陈霖张赛男
-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生活大爆炸》
- 日本偶像文化传播的“粘合力”被引量:2
- 2018年
- 文章针对日本"偶像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力量日益增强,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人娱乐与审美的一部分的状况,提出"粘合力"这一概念,并试图建立起跨文化传播的分析模型,意在使用这一模型对跨文化传播分析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同时,以吸引、投射、镜像以及连接与互动为核心,阐述了"粘合力"模型的应用,揭示偶像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与中国文化及其接受群体的互动关系。
- 陈霖薛景
- 关键词:粘合力跨文化受众
- 《灌篮高手》周边对粉丝解读文本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灌篮高手》的周边是对动漫文本符号体系进行物的转化的结果。它作为围绕主文本而衍生的副文本,主文本的符号意义寄寓其间,两者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粉丝在接触周边的过程中,对文本产生或顺从或反抗的解读方式,并围绕周边建构出关涉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以及身份认同的文化实践,拓展了文本的边界,产生了新的文本意义。
- 唐珊珊
- 关键词:《灌篮高手》粉丝文本副文本
- 背包客网络游记的叙事分析
- 2018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背包客成为自助旅游中一个独特的群体。随着互联网兴起,背包客群体开始通过互联网进行群体间的联系沟通以及自我表达,网络游记是其广泛采用的具体形式。以背包客的网络游记为对象,运用叙事学理论对其进行解读,由此展开对背包客这一群体网络书写活动的分析,探究背包客这一生活方式的文化内涵:背包客网络游记注重采取时空交错的叙述方式,并通过随时随地的互动来表达和激发独特的旅游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背包客网络游记展示出对于视觉美学的极高要求,追求充满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背包客写作者希望通过游记写作过程以及对目的地本真性的认知,倡导具有"游牧文化"取向的旅游方式。
- 管乐
- 关键词:背包客网络游记叙事学
- 颠覆、抵制与游戏——网络文字涂鸦的亚文化话语空间建构被引量:12
- 2014年
- 随着网络新媒介的崛起,开放的公共空间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之中,在此过程中,网络文字涂鸦成为亚文化群体宣泄、反叛和解构的工具。通过文字涂鸦,公众表达的原有障碍被消除,新闻的生产、消费和传播模式被颠覆。涂鸦者主要采用拼贴的方式来解构文字,重构代表个人经验的符码;接受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解读并映射自身,他们将意识形态话语注入其中,并由此建构起共同的话语空间。网络文字涂鸦亚文化是网络社会中一种符号化的抗争,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游戏狂欢,其对权威话语的影响是有限的。
- 杜丹
- 关键词:亚文化颠覆抵制游戏
- 文化关系场域中的青年亚文化批评被引量:1
- 2017年
- 最近十余年来,青年亚文化逐渐成为人文社科领域关注的热点,学界越来越不满足于以翻译域外相关理论并加以研究的“纯学术”话语方式,而更为自觉地将国外的理论运用于对本国青年亚文化现象的观察、研究和批评之中.作为较早系统介绍和研究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学者,胡疆锋一直对中国当代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进行着敏锐、细致、跟踪式的观察,并致力于以清晰而又贴近的青年亚文化理论视角,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阐释和批判.这本《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以下简称《表征与透视》)便是其多年努力的结晶.
- 陈霖
-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文化批评文化关系场域文化理论伯明翰学派
- 大数据中的90代形象及其迷思被引量:1
- 2016年
- 商业公司基于用户生产的大数据得出的有关90代的形象报告最具传播力和影响力,很少被质疑。本文以基于百度、腾讯、淘宝大数据所做出的三份90代研究报告为例,从大数据作为人文社科新的研究范式着手,发现大数据在数据与研究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数据与特定社会情境、数据分析结果与一般性推论等方面存在错位。同时,在大数据客观、真实、准确的迷思下隐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技术媒介以及信息垄断生产的双重结构性权力关系,并进而对"技术+资本"的新意识形态建构人类的企图进行了批判性反思。
- 马中红
- 关键词:大数据迷思
- 美剧迷的身份展演和认同建构——对《生活大爆炸》豆瓣小组粉丝交流活动的考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结合艾伯柯龙比、朗赫斯特的观展/表演范式和戈夫曼的表演理论,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生活大爆炸》粉丝在豆瓣小组内的交流实践类型,研究美剧迷交流实践的"表演"过程以及认同建构的一般路径。美剧迷的交流实践是一种展演行为,在此过程中,美剧迷自身的媒介能力和文本生产力影响到他们对自我身份的想象,他人的反馈提供了美剧迷观照自身的"镜像"。在自我呈现和他者互动中,美剧迷得以反思、修补,从而建构身份认同。加上媒介渗透的影响,美剧迷的身份认同在观展—自恋的循环中得到强化。
- 张赛男
- 关键词:《生活大爆炸》身份认同自我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