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2004DEA70880-02-01-01)
- 作品数:7 被引量:102H指数:6
- 相关作者:陈家长吴伟胡庚东瞿建宏冷春梅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溴氰菊酯在罗非鱼组织中的累积及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6年
- 以罗非鱼Tilipia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其组织中溴氰菊酯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GST的正常值分别为(4.39±0.2)U.mg.prot-1和(13.3±0.3)U.mg.prot-1。采用不同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罗非鱼25 d,除了1.0μg.L-1浓度组罗非鱼体内无明显累积,GS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组均有一定的累积,同时GST发生了明显的变化。GST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即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GST是先诱导后抑制,且这种变化幅度肝脏比肌肉大。2.0 ̄10.0μg.L-1浓度组经15 ̄20 d可在肌肉和肝脏中达到累积-释放的动态平衡,最大累积系数分别为1.85和2.20。溴氰菊酯在罗非鱼组织中达到累积平衡时,其累积量与GST活性呈较明显的负相关。研究表明,1.0μg.L-1以下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溴氰菊酯累积量和GST可用来评价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
- 吴伟陈家长马晓燕冷春梅
- 关键词:溴氰菊酯罗非鱼谷胱甘肽-S-转移酶
- 溴氰菊酯在水环境中的降解及对三种水生动物的毒性被引量:13
- 2009年
- 研究了溴氰菊酯在水环境中的降解及溴氰菊酯对隆线蚤、凡纳对虾、奥利亚罗非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溴氰菊酯在试验中的回收率为90.18%~96.58%;40.0μg/L的溴氰菊酯在静止、无底泥的水环境中的消除半衰期为9.43h;溴氰菊酯对平均体重4.6g凡纳对虾的96hLC50为0.0714,初生隆线蚤的24hLC50为0.2203,体重70±5.0g的罗非鱼的96hLC50为29.5μg/L。结果表明:高浓度的溴氰菊酯在水环境中极易降解,而低浓度的溴氰菊酯存在时间较长;三种试验动物中,凡纳对虾对溴氰菊酯的敏感性最强,隆线蚤较弱,而罗非鱼的96hLC50值最高;根据毒性分级标准,溴氰菊酯属于极高毒农药。
- 冷春梅陈家长巩俊霞郭金峰郑文
- 关键词:溴氰菊酯降解毒性水环境
- 苯酚胁迫下罗非鱼组织中过氧化氢酶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4
- 2006年
- 以奥尼杂交罗非鱼(Oreochromisaureus♂×Oreochromisniloticus♀)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苯酚后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CAT正常值分别为8.56±0.2U·mg-1和15.48±0.1U·mg-1,GST的正常值分别为4.39±0.20U·mg-1和13.30±0.31U·mg-1,均是肝脏组织高于肌肉组织。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苯酚处理罗非鱼25d,除了0.002mg·L-1质量浓度组罗非鱼体内CAT和GS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质量浓度组的CAT和GST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相近。CAT的变化规律为低质量浓度组先升高后降低,高质量浓度组不断下降。即低质量浓度苯酚对罗非鱼体内的CAT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而高质量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可使鱼体内的CAT失活,且这种变化幅度肝脏比肌肉大。GST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即苯酚对罗非鱼体内的GST具有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研究表明,0.002mg·L-1质量浓度以下的苯酚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CAT和GST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酚类污染物对鱼类的生化毒性。
- 瞿建宏陈家长胡庚东吴伟
- 关键词:苯酚罗非鱼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
- 溴氰菊酯对罗非鱼谷胱甘肽及S转移酶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6年
- 研究了罗非鱼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组织中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1.0,2.0,3.0,5.0,10.0μg/L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罗非鱼25d,除了1.0μg/L浓度组罗非鱼体内GSH和GST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组的GSH和GST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GSH和GST是先诱导后抑制,且肝脏的变化幅度比肌肉大.1.0μg/L以下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GSH和GST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农药对鱼类的生化毒性.
- 吴伟陈家长冷春梅佟欣
- 关键词:溴氰菊酯罗非鱼谷胱甘肽谷胱甘肽-S-转移酶
- 溴氰菊酯胁迫下罗非鱼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和单胺氧化酶的变化被引量:13
- 2006年
- 以罗非鱼Tilipia为试验鱼类,采用人工水族箱培养法,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浓度溴氰菊酯后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罗非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CAT正常值分别为(8.56±0.2)U.mg-1prot和(15.48±0.1)U.mg-1prot,MAO的正常值分别为(0.045±0.002)U.h-.1mg-1prot和(0.465±0.010)U.h-.1mg-1prot,均是肝脏组织高于肌肉组织。采用不同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罗非鱼25d,除了1.0μg.L-1浓度组罗非鱼体内CAT和MAO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浓度组的CAT和MAO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CAT的变化规律为先降低后升高,即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CAT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使鱼体内的CAT失活,且这种变化幅度肝脏比肌肉大。MAO的变化规律为先升高后降低再恢复,即溴氰菊酯对罗非鱼体内的MAO具有诱导和激活的作用,这种变化的幅度肝脏比肌肉小一些。研究表明,1.0μg.L-1以下的溴氰菊酯对罗非鱼没有生化毒性影响,罗非鱼组织中的CAT和MAO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农药对鱼类的生化毒性。
- 陈家长吴伟瞿建宏胡庚东
- 关键词:溴氰菊酯罗非鱼过氧化氢酶单胺氧化酶
- 低质量浓度苯酚连续暴露对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苯酚是中国地表水中的第一大类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RAPD技术是一种新型基因差异分析技术,具有简单灵敏和快速的优点;微核试验简便、快速、可靠,已经成为筛选化学诱变物的经典的短期试验方法。运用RAPD技术和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分析评价了低质量浓度苯酚连续暴露对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a)DNA的影响,为保护罗非鱼的种质资源、提高罗非鱼的质量安全提供依据。RAPD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能扩增出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引物中,引物S327能检测出0.005mg?L-1以上质量浓度苯酚暴露前后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差异,而小于0.002mg?L-1质量浓度的苯酚对罗非鱼基因组DNA没有影响。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质量浓度的苯酚连续暴露后,0.005mg?L-1以下的质量浓度组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0.01mg?L-1以上的质量浓度组可诱导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产生微核。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苯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对鱼类DNA产生影响。
- 胡庚东陈家长尤洋瞿建宏范立民马晓燕吴伟
- 关键词:遗传毒理学苯酚罗非鱼RAPD微核
- 低浓度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DNA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6年
- 运用RAPD技术和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来分析和评价低浓度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对罗非鱼DNA的影响。RAPD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能扩增出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引物中,引物S326能检测出3μg/L以上浓度溴氰菊酯暴露前后罗非鱼基因组DNA的差异,而小于2.0μg/L的低浓度溴氰菊酯对罗非鱼基因组DNA没有影响。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溴氰菊酯连续暴露后,2.0μg/L以下浓度组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3μg/L以上浓度组可诱导罗非鱼外周血红细胞产生微核。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研究表明,溴氰菊酯在一定条件下可对鱼类DNA产生影响。
- 冷春梅胡庚东瞿建宏孟顺龙陈家长
- 关键词:溴氰菊酯罗非鱼DNARAPD微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