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833401)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孙东怀王飞李再军王鑫李宝锋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新生代
  • 3篇塔里木盆地
  • 3篇盆地
  • 2篇塔里木盆地西...
  • 2篇晚新生代
  • 2篇西北缘
  • 2篇粒度
  • 2篇北缘
  • 1篇地层序列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磁学
  • 1篇氧稳定同位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早中新世
  • 1篇特提斯
  • 1篇特提斯海
  • 1篇同位素
  • 1篇气候意义
  • 1篇中新世
  • 1篇晚白垩世

机构

  • 6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王飞
  • 4篇孙东怀
  • 3篇王鑫
  • 3篇李再军
  • 2篇李宝锋
  • 2篇郭峰
  • 2篇李宝峰
  • 2篇吴晟
  • 2篇宋春晖
  • 1篇张涛
  • 1篇滕晓华
  • 1篇吴小斌
  • 1篇吴松
  • 1篇张月宝
  • 1篇杜芳芳
  • 1篇杨进云
  • 1篇方小敏
  • 1篇迟云平
  • 1篇孟庆泉
  • 1篇陈发虎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灵台剖面过去7Ma古温度、古降水的半定量重建被引量:3
2012年
晚新生代以来黄土高原古气候参数的定量、半定量重建一直是黄土古气候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利用磁化率一古降水和红度a。值一古温度转换函数.并结合古植被重建结果对黄土高原灵台剖面古气候参数的综合重建,初步结果表明:7.1~4.5Ma可能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驱动,气候变的相对暖湿.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从9.8±4.3℃和456±98mm增加到晚新生代以来最大的12.5±4.2℃和531±170mm;4.5~2.6Ma随着全球降温和上新世青藏高原隆升,气候趋于千冷.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变为10.4±3.9cI=和508±43lnm:2.6~1.8Ma年均温度降低到为8.4±3.4℃,年均降水减小为462±113mm;1.8~0.5Ma,随着全球降温的进一步持续,以及中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再次隆升,气候变的相对干冷,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分别变为8.5±1.7℃和457±118mm;0.5~0Ma,可能受到高原隆升和冰期旋回的共同作用,黄土高原干冷化显著。年均温度和降水分别减小为7.4±2.6℃和44±78mm。
王飞孙东怀郭峰王鑫李再军张月宝李宝峰吴晟
关键词:黄土高原晚新生代古温度
新生代特提斯海演化过程及其内陆干旱化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3年
特提斯海的演化和消亡过程是新生代全球重大地质事件,对欧亚大陆特别是亚洲内陆干旱环境的形成演化产生了重大决定性影响。简要综述特提斯演化的国际计划,结合我们的研究,对特提斯海演化进展做了梳理。研究发现,特提斯海的演化可简单概括为特提斯海、副特提斯海和特提斯消亡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早期在欧洲和西亚大部分地区,以及亚洲中部地区和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形成一个东西与新特提斯洋和大西洋相通的内陆海-特提斯海。大约34Ma以前,特提斯海与大西洋、印度洋和极地海洋相连通,其东部侵入到我国塔里木地区;随着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接近和碰撞,特提斯海从我国塔里木和青藏高原南部退出,约34~32Ma,统一的特提斯海分割成南部的古地中海和北部以中亚为主体的副特提斯海;之后,主要受全球海平面、构造隆升、地表侵蚀和沉积充填等一级作用的控制,副特提斯海在阶段性萎缩的趋势下经历了多次海面升降、面积变化以及海水通道的开关,其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副特提斯、古地中海和印度洋三者通道的开关,渐新世以来至少发生过4次关闭与重开旋回。特提斯海的演化和消亡,特别是距今约34Ma特提斯海从塔里木地区的退出,约20Ma副特提斯海面积的缩小以及在距今7~8Ma前后特提斯海最后一次与其他大洋通道的关闭和由此导致的海面面积的急剧缩小,可能是导致亚洲内陆逐步干旱和干旱化快速加剧的主要因素。
孙东怀王鑫李宝锋陈发虎王飞李再军梁百庆马志伟
关键词:特提斯新生代海陆分布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沉积物环境指标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发生于中生代—新生代之间的事件是地质历史上一次重大灾变和异常事件,因此白垩系—古近系之间的界线(K/T界线)就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库孜贡苏河剖面海相上白垩统—古新统地层的岩性和沉积环境变化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重点利用沉积物色度、有机碳含量、碳酸钙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的明显异常变化,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论证并证实了该区分布于依格孜牙组和吐依洛克组之间5 cm厚的黏土层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K/T界线),它是白垩纪末期全球重大突变事件的沉积产物,记录了白垩纪末—古近纪初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信息。它对丰富我国白垩纪—古近纪之间的事件研究、确定塔里木盆地地层年代序列以及恢复该地区古环境都具重要意义。
孟昌孟庆泉杜芳芳杨进云张曼吴小斌魏引杰宋春晖
关键词:有机碳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沉积物岩石磁学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沉积物进行了热退磁及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热退磁及岩石磁学特征随沉积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潮下、台地边缘浅滩相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及少量针铁矿、磁赤铁矿,磁性矿物含量较少、颗粒较小(假单畴),其天然剩磁强度较小,一般小于1×10-2A/m,在250℃~500℃能获得稳定特征剩磁方向,特征剩磁由磁铁矿携带;潮间、潮上带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磁性矿物颗粒为假单畴和多畴,天然剩磁强度一般在1×10-2~1 A/m之间,在250℃~580℃能获得稳定特征剩磁方向,特征剩磁由磁铁矿携带;河湖相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针铁矿,磁性矿物含量较多、颗粒较小(假单畴),天然剩磁强度一般在1×10-1A/m以上,多数样品特征剩磁由赤铁矿携带,少数由磁铁矿与赤铁矿共同携带。岩石磁学研究对于在沉积环境复杂剖面进行古地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志高迟云平脱世博吴松刘艳蕊张涛滕晓华方小敏宋春晖
关键词:岩石磁学沉积环境
塔里木盆地腹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超细粒组分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对红白山剖面的粒度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腹地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粒度曲线中普遍存在一个超细粒组分。其众数粒径分布比较稳定,平均为0.87μm,含量变化介于0.3%~10%,在不同成因的沉积物中和在剖面上都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对同一岩性段而言,超细粒组分含量在风成砂中最低,在黄土中较低,在河流相沉积中较高,在湖相泥岩中最高。尽管受岩性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但不同成因沉积物的超细粒组分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基本一致,暗示了其长周期变化受同一驱动因子控制。化学风化和/或成壤作用强度可能起着关键作用。红白山剖面超细粒组分含量在2.8Ma的快速降低指示了化学风化和/或成壤作用强度的显著减弱,进而反映了塔里木盆地腹地干旱化的显著加强。
王鑫孙东怀王飞李宝峰吴晟
关键词:粒度晚新生代塔里木盆地
巴丹吉林沙漠地层序列的粒度分布及其组分成因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WEDP02孔310.45m的岩心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激光粒度测量,运用Normal和we|buU函数对全孔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拟合和组分分离,在结合野外沉积相判断的基础上,将组分的粒径一频率、含量一频率变化作为组分成因分析的依据,系统分析了WEDP02孔沉积序列的粒度组分的成因。结果表明:WEDP02孔沉积物主要以风成砂、湖泊一风成砂混合沉积、)中洪积一风成砂混合沉积为主。风成沉积物中,超细粒成壤、高空远源粉尘、低空近源粉尘、风成砂与风成粗砂组分的粒径界线为2、12、105和270 μm,粉尘与风成砂纽分的比例平均值为20%/80%,在粒度组分的粒径一含量投影图中占据右上角部分;湖相沉积物中超细粒化学、悬移及风成砂组分的粒径界线为4、45、150-230 μm,湖相悬移组分含量大于35%,同时可含有风成组分和湖相砂,在粒度组分的粒径-含量投影图中占据细粒下部分;冲洪积超细粒化学、悬移黏土、悬移粉砂、风成砂、冲洪积砂的粒径界线为2、12、80、150-200和300 μm。这些特征反映了巴丹吉林沙漠不同沉积物的沉积学特征,是沉积物成因分析的粒度依据。
郭峰孙东怀王飞李再军李宝锋
关键词:粒度巴丹吉林沙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