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07001)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贾志刚诸荣孙彭宽宽许立信李艳华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理学
  • 4篇化学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氧化物
  • 4篇催化
  • 3篇甲基
  • 3篇复合氧化物
  • 2篇亚甲基
  • 2篇亚甲基蓝
  • 2篇介孔
  • 2篇孔材料
  • 2篇甲基蓝
  • 2篇光催化
  • 2篇
  • 2篇
  • 2篇
  • 2篇催化剂
  • 1篇蛋壳
  • 1篇蛋壳膜
  • 1篇对甲基
  • 1篇对硝基苯
  • 1篇对硝基苯酚
  • 1篇多孔

机构

  • 12篇安徽工业大学

作者

  • 11篇贾志刚
  • 6篇诸荣孙
  • 4篇许立信
  • 4篇彭宽宽
  • 2篇刘建红
  • 2篇王知彩
  • 2篇李艳华
  • 1篇王豹
  • 1篇李成义
  • 1篇杨路路
  • 1篇陈启厚
  • 1篇秦琪
  • 1篇刘巍巍
  • 1篇徐艳艳
  • 1篇王秋泽
  • 1篇李培杰
  • 1篇周建富
  • 1篇陈红

传媒

  • 4篇硅酸盐学报
  • 2篇精细化工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应用化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木焦油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被引量:1
2023年
以甲醛化处理后的木焦油为前体,通过炭化-活化法制得了木焦油基活性炭(WAC)。利用FTIR、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仪、XPS、SEM以及XRD对WAC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制备的WAC为吸附剂,考察了其对模拟废水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活性炭WAC比表面积可达1373 m^(2)/g,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WAC对MB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WAC吸附MB的过程。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WAC对MB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559mg/g。热力学分析表明,MB在WAC上的吸附是放热和自发的。
吴连永张大琴贾志刚李敏韩聪昌锐
关键词:木焦油活性炭亚甲基蓝生物质水处理技术
硅基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环己烷的性能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浸渍-表面水解法对硅胶载体进行二氧化钛改性,并通过改进的阴离子交换法制备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采用AAS、TEM和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环己烷选择性氧化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硅胶载体经过二氧化钛表面改性,氯金酸原料的利用率达60%。金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随金负载量的降低而增大。在150℃,1.5 MPa O2,3 h的反应条件下,质量分数为0.1%金和10%二氧化钛的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环己烷转化率为13%,环己酮和环己醇的选择性分别达41.1%和52.2%。
许立信李成义王豹王知彩贾志刚
关键词:催化剂环己烷硅胶二氧化钛
载银氧化锌多孔微棒的合成与光催化性能(英文)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均匀沉淀法于80°C下水热2h合成棒状掺银酒石酸锌,以此为前驱体通过直接热分解制备不同含银量的多孔载银氧化锌微米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所得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进一步研究多孔载银氧化锌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银的掺入提高了多孔氧化锌的光催化效率。掺杂量为3%(摩尔分数)的多孔氧化锌微棒的光催化效率最高,在120min内可使80%的甲基橙降解,且在太阳光下显示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贾志刚彭宽宽李艳华诸荣孙
关键词:多孔材料光催化性能脱色
磁性介孔锰铁复合氧化物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以复合金属草酸盐为前驱体制备了纳米晶构筑的介孔锰铁氧化物材料,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固体比表面测定仪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水体Cr(Ⅵ)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及离子强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碱液对Cr(Ⅵ)的洗脱率。结果表明,获得的锰铁氧化物为纳米晶构筑的介孔材料,比表面达277.4 m2/g,对Cr(Ⅵ)在酸性条件下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在初始Cr(Ⅵ)质量浓度为100 mg/L,pH值在2时,10 min内能使溶液中的Cr(Ⅵ)去除率达96.8%,最大Cr(Ⅵ)吸附容量Qm为40 mg/g。
贾志刚彭宽宽许立信陈红李艳华诸荣孙
铁酸钴纤维负载银/氯化银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英文)
2017年
通过温和的湿化学合成法将Ag/AgCl纳米粒子固载于CoFe_2O_4纤维表面,固载银/氯化银纳米粒子的量可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制备的Ag/AgCl@CoFe_2O_4组成、形貌等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的降解脱色为模型反应,考察了Ag/AgCl纳米粒子的不同负载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AAC-4型固载纤维光催化剂展示出比其它类型固载光催化剂以及单纯Ag/AgCl纳米粒子更高的光催化性能,可使甲基橙溶液60 min的脱色率达98.2%,且Ag/AgCl纳米粒子在CoFe_2O_4纤维表面的固载促进了光催化剂催化效率和催化稳定性的提升。
李紫宇贾志刚李雯雯刘建红江姗李圣标诸荣孙
关键词:固载光催化活性甲基橙降解
锰氧化物修饰铁酸钴纳米棒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被引量:7
2015年
利用铁酸钴纳米纤维优良的磁性和锰氧化物优异的吸附性能,以介孔铁酸钴纤维为载体,在其表面负载纳米二氧化锰,制备了锰氧化物修饰铁酸钴纳米棒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Fourier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样品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将所得样品用于去除模拟污染水体中的染料,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下所得产物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铁酸钴纳米纤维上负载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有优异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容量可达99.60 mg/g。常温下,其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吸附模型描述,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速率方程,吸附为放热自发过程。
刘建红贾志刚李圣标秦琪杨路路诸荣孙
关键词:锰氧化物亚甲基蓝
碳量子点诱导的多形碳酸钙粒子矿化及其形成机理被引量:1
2020年
以在不同的热处理温度下合成的具有可变化学结构的碳点(CDs)为添加剂调控合成矿物碳酸钙。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花生状、哑铃状和球形碳酸钙颗粒。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荧光光谱仪(PL)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碳酸钙双球粒子的生长过程。CDs表面随处理温度可调变的极性官能团(主要为羧基、醛基、羟基等)被认为是导致合成碳酸钙粒子形貌变化的原因。对碳酸钙双球粒子的生长机理研究表明,Ostwald成熟和定向聚集机制是在CDs存在下最终双球粒子形貌形成的驱动力。
张大琴贾志刚罗光程王鸿周李超勇武林陈启厚
关键词:晶体生长
介孔铁镁复合氧化物对Cr(Ⅵ)的吸附性能被引量:10
2011年
以铁镁复合草酸盐为前驱体制备了介孔铁镁复合氧化物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孔隙化学吸附分析仪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将介孔铁镁复合氧化物应用于水体中Cr(Ⅵ)的吸附,考察了吸附条件对其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获得的铁镁复合氧化物为纳米晶构筑的介孔材料,比表面最高达157.25m2/g;常温下,在pH值为2时能有效吸附Cr(Ⅵ),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饱和吸附容量为30.67mg/g;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速率方程,吸附过程为吸热自发的物理过程。
彭宽宽贾志刚诸荣孙周建富
关键词:复合氧化物介孔材料
羧酸配位前驱体法制备铁镍复合氧化物及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不同二元羧酸(草酸、丙二酸、丁二酸和酒石酸)为配位沉淀剂,通过羧酸配位前驱体法制备出铁镍复合氧化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Fourier红外光谱分析仪等对产物的形貌及物相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二元羧酸分子结构对铁镍复合氧化物物相形成的影响,考察了样品用于含Cr(Ⅵ)模拟废水处理时的性能。结果表明:以不同二元羧酸沉淀剂制备出的铁镍复合氧化物的物相不同,其对水体中的Cr(Ⅵ)吸附性能也不同,其中以酒石酸配位前驱体获得的铁镍复合氧化物Cr(Ⅵ)去除效果最好。在pH=2.0时,吸附剂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过程符合动力学第二方程。
贾志刚彭宽宽王秋泽诸荣孙
关键词:复合氧化物二元羧酸
Cr_2O_3/γ-Al_2O_3催化氧化四氢萘合成α-四氢萘酮
2013年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Cr2O3/γ-Al2O3催化剂,通过XRD、固体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和TG-DTA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r负载量、焙烧温度、反应温度以及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四氢萘催化氧化合成α-四氢萘酮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r在催化剂表面上主要以Cr2O3形式存在,尚含有少量的CrO3,且充分分散。在120℃氧化反应8 h,7.5%Cr2O3/γ-Al2O3催化剂上得到了转化率为50.1%的四氢萘和选择性为79.7%的α-四氢萘酮,该催化剂的稳定性良好。
许立信李培杰刘巍巍徐艳艳王知彩
关键词:四氢萘铬催化剂氧化铝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