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1946)

作品数:11 被引量:52H指数:5
相关作者:杨道德宋玉成蒋志刚胡明行邹师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永州市异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麋鹿
  • 3篇自然保护
  • 3篇自然保护区
  • 3篇国家级自然保...
  • 3篇保护区
  • 2篇养殖
  • 2篇幼蛇
  • 2篇生境
  • 2篇饲养
  • 2篇人工饲养
  • 2篇人工养殖
  • 2篇种群
  • 2篇卧息地
  • 2篇物种
  • 2篇尖吻蝮
  • 2篇濒危
  • 1篇动物多样性
  • 1篇有鳞目
  • 1篇散养
  • 1篇蛇类

机构

  • 9篇中南林业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永州市异蛇科...
  • 1篇广东省昆虫研...

作者

  • 9篇杨道德
  • 4篇宋玉成
  • 3篇蒋志刚
  • 2篇胡明行
  • 1篇徐建宁
  • 1篇胡慧建
  • 1篇邹师杰
  • 1篇潘虎君
  • 1篇蒋珂
  • 1篇覃海华
  • 1篇张亮
  • 1篇李竹云
  • 1篇李弛

传媒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生态学报
  • 2篇Asian ...
  • 1篇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9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被引量:8
2013年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χ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χ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χ2=15.657,df=3,P<0.01)、休息(χ2=13.173,df=3,P<0.01)、警觉(χ2=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χ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杨道德李竹云李鹏飞蒋志刚
关键词:麋鹿昼间活动节律采食
湖北石首散养麋鹿种群的调控机制:密度制约下种群产仔率下降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探讨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密度制约的调控机制,1993–2013年,我们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养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增长率、死亡率、存活率和产仔率等参数,对麋鹿种群的发展是否受到密度制约影响以及作用于哪些种群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的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稳定增长阶段(1993–1997年)、快速增长阶段(1998–2006年)、缓慢增长阶段(2007–2009年)、迅速下降阶段(2010年)和种群恢复阶段(2011–2013年)。1993–1997年,种群增长率为16.60±3.10(%),而死亡率为4.34±0.93(%);1998–2006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28.98±3.62(%),死亡率为4.35±2.31(%);2007–200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为7.36±1.64(%),而死亡率增加为6.32±2.85(%);2010年种群暴发传染性疾病,数量急剧下降;2011–2013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10.95±4.04(%),而死亡率下降为5.70±2.03(%)。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与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2,P=0.005<0.01),与产仔率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2,P=0.000<0.01),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25,P=0.062>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1993–2009年)和之后(2011–2013年)的成、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5.40±1.56(%)、95.79±1.80(%)和96.67±0.92(%)、94.04±2.20(%),两者差异不显著(成体:t=–0.503,df=8,P=0.628>0.05;幼体:t=0.558,df=8,P=0.592>0.05),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未对石首麋鹿保护区散放麋鹿种群的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从2003年起,种群受到密度制约机制的调控,主要表现为产仔率下降,同时也受到了洪水、疾病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面临的密度制约和环境容纳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对策略。
宋玉成李鹏飞杨道德温华军张玉铭蒋志刚
关键词:麋鹿产仔率
麋鹿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0
2016年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信息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麋鹿春、秋、冬3个季节夜间卧息时均选择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距隐蔽物(芦苇或树林)较近的林地生境(P<0.05),并且春、秋季夜间选择在距道路距离与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夜间选择在草本盖度较低、食物丰富度较低、隐蔽度较低、距隐蔽物较近、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较远、距水源较近的滩涂生境卧息(P<0.05);冬季夜间选择在风速较小、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近的生境卧息。判别分析表明:草本盖度、食物丰富度、距道路距离、隐蔽度、风速、距水源距离以及距隐蔽物距离这7个因子组成的判别函数可区分不同季节麋鹿的夜间卧息地,且麋鹿在不同季节的夜间卧息地特征存在部分重叠,这可能与不同季节间食物、水、温度与人为干扰等因子的差异性有关。建议该保护区扩大饲料基地面积、保留麋鹿卧息隐蔽环境、减少人为干扰、控制长江故道水位。
李弛杨道德张玉铭宋玉成李鹏飞蒋志刚
关键词:麋鹿生境选择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区系被引量:10
2013年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珠峰保护区)是全球海拔最高、相对高差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原始的山地森林以及异常丰富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但人类目前对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了解却十分有限。为了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2010–2012年,我们先后5次对珠峰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查,共采集到61号两栖爬行动物标本。结果显示: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9种,隶属1目3科6属;爬行动物11种,隶属1目4科10属。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有17种,古北界物种仅3种;区系特有性明显,中国特有种2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物种6种。古北界与东洋界在区内的分界明显且没有交汇,分界线约在海拔3,600–3,800 m之间。我们相信随着实地调查工作的深入,在保护区南坡沟谷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还会有所增加。
潘虎君杨道德覃海华张亮蒋珂胡慧建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圈养尖吻蝮雌体大小、窝卵数和卵大小之间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野生资源日益枯竭,食用和药用压力巨大,亟需开展人工养殖。目前尖吻蝮的人工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大多数养殖场采用半地下室饲养尖吻蝮,有关该条件下尖吻蝮的繁殖特性报道较少。为促进尖吻蝮的人工养殖,2010年4—9月,在湖南永州市对半地下室圈养的尖吻蝮成体的体型指标、窝卵数、窝卵重、卵重等繁殖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圈养尖吻蝮成年雌体产单窝柔性卵,平均窝卵数为23.0±7.8(13—37)枚(n=23);将产后雌体体重和窝卵重相加记为产前雌体体重,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设置α=0.05和α=0.01,发现产前雌体体重分别与窝卵数、窝卵重、卵重均呈显著相关性;产前雌体体长分别与窝卵数、窝卵重、卵重无显著相关性;窝卵数与卵重无显著相关性,卵重分别与卵短径、卵长径均呈显著相关性。产前体重在1000—1200 g之间的雌蛇所产窝卵数和单枚卵重的数值均较大且最集中,这保证了雌体繁殖输出后代的生存优势,对尖吻蝮人工养殖挑选雌性种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明行谭群英杨道德
关键词:人工养殖尖吻蝮繁殖特征
湖北石首麋鹿发情期群主行为被引量:2
2013年
发情期麋鹿群主行为在种群繁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发情期自然野化麋鹿群主与散放麋鹿群主的行为差异,2012年6月1日—7月31日,对比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的自然野化麋鹿群主与保护区围栏内的散放麋鹿群主的采食、休息、运动和繁殖行为,其中繁殖行为包括追雌、驱雄、吼叫、挑草、挑泥和爬跨行为。结果表明:保护区外的自然野化麋鹿群主各行为频次普遍高于保护区围栏内的散放麋鹿群主;自然野化麋鹿群主与散放麋鹿群主在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吼叫行为、追雌行为、驱雄行为、爬跨行为上的频次差异显著(P<0.05),其他行为的频次差异不显著(P>0.05);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吼叫行为的时间-频率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自然野化麋鹿群主与散放麋鹿群主在不同生境下的各行为频次差异不一,表明麋鹿群主在不同生境类型中有不同的行为表达;同时人为干扰和长江汛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然野化麋鹿群主的行为表达。保护区内外麋鹿群主通过行为调节来适应不同生境的策略,对扩大湖北石首麋鹿种群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建宁张玉铭杨道德宋玉成温华军李鹏飞
关键词:麋鹿群主生境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被引量:16
2013年
掌握麋鹿种群冬季卧息地的微生境特征,可为冬季麋鹿种群的科学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2月—2012年2月,通过对61个利用样方和70个对照样方的比较调查,研究了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结果表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冬季主要选择在食物丰富、植被盖度大、隐蔽度高的生境卧息。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冬季麋鹿卧息地微生境选择的决定性因子是食物因子、温度因子、舒适因子。本研究分析了麋鹿种群对冬季卧息地生态因子选择的要求和原因,对麋鹿自然野化、种群就地与迁地保护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邹师杰宋玉成杨道德李鹏飞
关键词:麋鹿卧息地
莽山原矛头蝮的人工孵化及幼蛇人工饲养被引量:1
2013年
莽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mangshanensis)为中国特有的濒危大型毒蛇,仅分布于湘粤交界的南岭山脉莽山林区,其野外数量稀少,亟需保护。为了建立莽山原矛头蝮人工繁育种群,2011年7月8日,我们从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9枚前一天产出的莽山原矛头蝮卵(卵径(34~38)mm×(50~66)mm,卵重31~40g),次日运至湖南京湘源蛇类养殖有限公司,采用蛭石法进行人工孵化。2011年9月1日---9月2日9条幼蛇相继全部成功孵出,初孵幼蛇平均全长(38.17±0.98)mm,平均体重(27.37±2.15)g。为了确定该蛇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食性,对莽山原矛头蝮幼蛇进行了投喂试验,发现刚孵出后的幼蛇主动进食性很低,故对不能主动捕食的幼蛇进行人工灌喂饲养。经人工灌喂饲养后的幼蛇仍能自主捕食小白鼠,生长较快。截至2012年4月13日,5条幼蛇的平均体重增重15.74g,增幅达55.57%;平均全长增长10.16cm,增幅达26.65%。本研究采用空调控温、苔藓薄土和海绵保湿的方法对幼蛇进行无冬眠饲养,幼蛇过冬存活率为83.33%。该试验结果可为珍稀濒危蛇类的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陈斯侃杨道德杨文彩陈远辉
关键词:人工养殖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rotobothrops(Squamata: Viperidae) from Southern Tibet, China and Sikkim, India被引量:1
2013年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Protobothrops Hoge & Romano-Hoge, 1983, was described from Jilong County, southern Tibet, China, and Chungthang, northern Sikkim, India. It differs from congeners by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1) relatively large body size(total length up to 1510 mm); 2) dorsal scale rows 25–25–19; 3) except for the smooth outermost row, dorsal scales are weakly keeled; 4) relatively high number of ventral(198–216) and subcaudal(65–76 pairs) scales; 5) 7–8 supralabials; 6) 11 to 13 infralabials; 7) dorsal head uniform dark brown, laterally a reddish-brown obscure postocular streak; 8) dorsum of trunk and tail olive, with distinct black edged red brown transverse bands across the body and tail; and 9) eye from bright brown and reddish brown to mildly brown. The new species was also observed from the Haa Valley in western Bhutan.
Hujun PANBasundhara CHETTRIDaode YANGKe JIANGKai WANGLiang ZHANGGernot VOGEL
关键词:有鳞目蝰科
Using Head Patch Pattern as a Reliable Biometric Character for Noninvasive Individual Recognition of an Endangered Pit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被引量:1
2013年
Mangshan pitviper, 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formerly Zhaoermia mangshanensis) is endemic to China.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decreasing size of its wild populations, this snake has been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Research carried out on the Mangshan pitviper's population ecology and captive reproduction has revealed that the unique head patch pattern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may potentially be used as a noninvasive recognition biometric character. We collected head patch pattern images of 40 individuals of P. mangshanensis between 1994 and 2011. By comparing each pitviper's head patch pattern, we found that the head patch pattern of individual snakes was different and unique. Additionally, w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head patch pattern characters of four adults and five juveniles before and after ecdysis. Our findings confirmed that head patch patterns of Mangshan pitvipers are unique and stable, remaining unchanged after ecdysis. Thus, individuals can be quickly identified by examining the head patch pattern within a specific recognition area on the head. This method may be useful for noninvasive individual recognition in many other species that display color patch pattern variations, especially in studies of endangered species where the use of invasive marking techniques is undesirable.
Daode YANGSikan CHENYuanhui CHENYuying YAN
关键词:濒危物种种群生态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