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16B02)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刘建胡蕴玉刘建敏袁志李丹更多>>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45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抗感染活性
  • 5篇活性
  • 4篇形态发生蛋白
  • 4篇骨髓炎
  • 4篇骨形态
  • 4篇骨形态发生蛋...
  • 4篇骨移植
  • 3篇磷酸钙
  • 2篇蛋白
  • 2篇植骨
  • 2篇磷酸钙骨水泥
  • 2篇骨水泥
  • 2篇骨髓炎治疗
  • 2篇骨形态发生蛋...
  • 2篇成骨
  • 1篇蛋白基因
  • 1篇地震伤
  • 1篇多孔磷酸钙骨...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化

机构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451...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解放军第45...
  • 1篇解放军第四医...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刘建
  • 5篇袁志
  • 5篇胡蕴玉
  • 4篇孟国林
  • 4篇刘建敏
  • 3篇李丹
  • 3篇白峰
  • 2篇汪爱媛
  • 2篇许文静
  • 2篇高嘉凯
  • 2篇薛静
  • 2篇卢世璧
  • 2篇彭江
  • 2篇袁玫
  • 1篇谭荣伟
  • 1篇赵斌
  • 1篇陈芦斌
  • 1篇郭全义
  • 1篇高文魁
  • 1篇毕龙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慢性骨髓炎应用抗感染活性骨Ⅰ期植骨治疗的疗效评价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验证抗感染活性骨(anti—infective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ARBX)Ⅰ期植骨治疗儿童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自2001年9月对21例慢性骨髓炎患儿进行病灶清除,应用抗感染活性异种骨(anti—infective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ARBX)Ⅰ期植骨治疗,其中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的儿童慢性骨髓炎患儿共16例。包括血源性慢性骨髓炎8例,原发性慢性骨髓炎3例,创伤性慢性骨髓炎5例。结果16例中除1例骨髓炎复发,1例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在术后发生骨不连外,其余14例感染均获得控制无复发,病变部位均获得确实骨修复。本组感染治愈率(感染控制且无复发)为93.8%,完全治愈率(感染控制既无复发又完成骨修复)为87.5%。结论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效抗感染能力,是Ⅰ期植骨治疗儿童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袁志刘建胡蕴玉刘建敏黄鲁豫李丹孟国林毕龙
关键词:骨髓炎骨移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绿色荧光蛋白和Nel1型蛋白基因共表达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体外转染大鼠BMSCs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构建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报告基因和人类Nel1型蛋白[homo sapiens NEL-like1,NELL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xsi-GFP-NELL1,并转染大鼠BMSCs,观察其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NELL1蛋白的成骨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从NELL1质粒中扩增NELL1,将测序正确的片段用XhoI/BglII酶切处理,定向插入至pShuttle-GFP-CMV(-)TEMP重组穿梭载体,然后将验证正确的重组穿梭质粒中的插入片段转移至pAdxsi载体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用PacI限制性内切酶线性化后转染HEK293细胞,扩增纯化重组腺病毒,半数组织培养感染量法测定重组腺病毒滴度。培养大鼠B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表面标志物,并行成骨、成脂诱导鉴定。用构建的pAdxsi-GFP-NELL1及空病毒pAdxsi-GFP(作为对照)转染鉴定正确的BMSCs,RT-PCR检测NELL1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GFP基因及NELL1的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同时表达NELL1和GFP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xsi-GFP-NELL1),纯化后获得滴度达1×1011pfu/mL的重组腺病毒。成功分离获得大鼠BMSCs并传代、纯化,经流式细胞仪鉴定表面标志物及成骨、成脂诱导鉴定为BMSCs。pAdxsi-GFP-NELL1转染BMSCs后,RT-PCR检测示NELL1mRNA阳性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示细胞爬片GFP阳性表达,NELL1抗体免疫荧光观察示NELL1蛋白阳性表达。CCK-8法鉴定显示转染后对BMSCs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构建并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xsi-GFP-NELL1)可高效转染大鼠BMSCs,并稳定表达NELL1和GFP两种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新的成骨基因NELL1的作用,追踪其在体内、体外表达情况提供了新工具。
薛静彭江张莉刘舒云陈继凤汪爱媛袁玫许文静卢世璧
关键词:BMSCS重组腺病毒载体绿色荧光蛋白
微囊化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材料被引量:9
2009年
以多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壳聚糖控释微球(CMs)。将微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聚乳酸(PLA)按不同比例混合,采用热致分相法制备了CMs/nHAC/PLA复合支架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压汞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考察了微球与复合支架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壳聚糖微球形态良好,呈规则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20-50μm;随BSA初始用量的增加,微球的载药量从0.78%增大到2.74%,但包封率从86.9%下降到78.4%;控制CMs用量不超过PLA质量的30%,则可保证微球在CMs/nHAC/PLA中的均匀分布,此时复合材料的孔径主要分布在100-200μm,孔隙率不低于83.1%,压缩强度在1-2MPa。这种复合支架材料可望作为人体非承重部位的植入骨修复体和组织工程支架使用。
牛旭锋冯庆玲王明波谭荣伟
关键词:骨修复材料聚乳酸壳聚糖控释微球
不同剂量rhBMP-2/CPC体内骨诱导活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rhBMP-2与多孔CPC复合后的诱导成骨效应,探讨与多孔CPC复合后的rhBMP-2的量效关系。方法:将0.5 mg/ml、1 mg/ml、2 mg/ml、3 mg/ml 4种不同剂量的rhBMP-2与多孔CPC材料复合后,植入36只小鼠双侧股部肌肉内,分别于术后1周、2周及4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分析、形态计量学分析、荧光双标测定,观察4组诱导成骨情况。结果:植入1周,rhBMP-2与多孔CPC材料复合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含有较多rhBMP-2的材料内诱导形成的骨组织也较多,但骨组织的增加并未随着rhBMP-2剂量的增加而连续递增,2 mg组和3 mg组新生骨组织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植入4周,新生骨组织向材料内部生长,但此时的新生骨组织面积较2周增加不显著(P>0.05)。0.5 mg组新生骨组织含量仍处于最低水平,而其它三组之间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0.5 mg/ml-2.0 mg/ml剂量范围,与多孔CPC复合的rhBMP-2诱导成骨量与其剂量成正比,最佳剂量为2 mg/ml。
王卫东白峰刘建张金康赵一南
关键词:磷酸钙骨水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成骨
抗感染活性骨对创伤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验证抗感染活性骨(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一期同步植骨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将ARBX用于临床一期同步植骨治疗创伤性骨髓炎46例...
袁志刘建胡蕴玉裴国献孟国林杨鹏高嘉凯
关键词:骨髓炎骨移植骨形成蛋白
文献传递
抗感染活性骨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和研究抗感染活性骨(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ARBX)I期植骨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在获得总后卫生部军内临床试用研究许可的基础上,自2001年9月起将ARBX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24例,对其中17例获得12个月以上系统随访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7例中除1例骨髓炎未能治愈,1例骨髓炎治愈后复发,1例骨髓炎合并大段骨缺损在术后发生骨不连外;其余14例骨髓炎均获得完全治愈,病变部位均获得确实骨修复,无骨髓炎复发。本组慢性骨髓炎总治愈率为82.4%,远高于传统治疗方法。[结论]ARBX具有高效诱导成骨活性和强效抗感染能力,能I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袁志刘建胡蕴玉刘建敏姜海李丹孟国林
关键词:血源性骨髓炎骨移植
活体小动物Micro-CT动态评价大鼠股骨牵张成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利用活体小动物Micro-CT可连续观察大鼠股骨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的优点,观察DO的不同时期骨愈合的模式,为寻找加速DO的愈合速度和带架方法提供指导。[方法]通过应用自行研制的大鼠股骨DO外固定架系统,对12只大鼠制备股骨DO模型,术后截骨端加压固定7d(静息期),第8d开始按0.25mm/12h的速度牵引延长共14d,延长7mm(延长期)。术后第21d延长结束后,用可透X线的高分子夹板材料替换金属外固定架,再固定35d(巩固期)。术后第28、42d分别处死2只大鼠用于组织学检查,其余8只大鼠分别于术后第21、28、42、56d麻醉后行X线及活体Micro-CT检查,并于术后56d取材,对其中5只行生物力学测试,余3只用于组织学检查。[结果]在DO静息期及延长期,延长区无明显新骨形成,延长区内主要为由纤维样组织组成的假性生长板结构。在巩固期前期(21d以内)主要为骨量的增加,表现为骨矿含量增加,骨小梁数量增多;巩固期21d以后,骨量仍持续增加,同时骨的质量也开始明显提高,表现为骨小梁增厚,已矿化组织矿化度提高。在术后56d(延长结束后5周)后,延长区内仍处于成骨和骨结构的改建中,假性生长板基本消失,未骨化的软骨组织依然存在。术后56d,DO侧股骨的最大扭矩及失效能量均小于健侧股骨。[结论]①在大鼠股骨DO延长结束后应用可透X线的高分子夹板固定牵引针可以获得稳定的固定;②改进大鼠股骨DO模型的固定方式后,Micro-CT可用于活体动态观察及评价其新骨形成;③长骨牵张成骨中骨量的增加自延长结束后开始,持续5周以上,骨质量的改建在延长结束后2~3周才开始,二者的发生具有时相性,提示相应的干预手段应在不同的时期进行;④对DO的全面观察应长于术后56d或延长结束后5周。
薛静彭江汪爱媛袁玫眭翔赵斌王玉范猛郭全义许文静卢世璧
关键词:牵张成骨骨化
多孔磷酸钙骨水泥与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修复股骨髁骨缺损被引量:6
2016年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提高组织工程化骨的成骨能力,但如何控制骨形态发生蛋白在机体局部持续缓慢释放,是构建具有骨诱导能力组织工程化骨的关键问题。目的:观察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多孔磷酸骨水泥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取新西兰兔白12只,制作双侧股骨髁缺损模型,左侧植入转染骨形态发生蛋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组织工程化骨(实验组),右侧植入未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组织工程化骨(对照组)。植入后4,12周取双侧股骨髁,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Van-Gieson染色:植入4周时,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的编织骨组织形成,主要集中在材料外周孔隙;对照组仅在材料外周观察到少量新生骨组织。植入12周时,实验组外周编织骨转变为成熟的小梁骨,人工骨内部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外周区域部分支架材料吸收被新生骨组织取代;对照组植入区亦可见较多新生骨组织从材料周边区域向中心区域生长,支架材料吸收不明显;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新生骨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01);(2)免疫荧光染色:植入12周时,实验组新骨形成速率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3)结果表明: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与磷酸钙骨水泥材料复合,可显著提高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
肖琦科魏玉珊赵轶男白峰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磷酸钙类生物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骨缺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抗感染活性骨与自体骨在骨不连治疗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对比研究抗感染活性骨(ARBX)与自体骨治疗四肢长骨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通过病例回顾研究,比较ARBX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结果两组随访95例,随访时间平均4年6个月。ARBX植骨29例,其中26例完全愈合,3例未愈合,骨性愈合率为89.7%;自体髂骨植骨66例,其中60例完全愈合,6例未愈合,骨性愈合率为90.9%。结论ARBX植骨与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四肢非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相当;ARBX具有良好的骨传导、骨诱导作用,是一种良好的植骨材料。
刘建敏袁志刘建胡蕴玉穆尚强卫磊李丹
关键词:骨不连植骨自体骨异种骨
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不同孔径磷酸钙陶瓷体内血管化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孔径多孔β-TCP材料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后的体内血管化,探索孔隙大小对人工骨材料体内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血管内皮细胞与连通径均为100μM,而孔径分别为200-300μM和300-400μM两种不同孔隙结构β-TCP材料复合后包埋入36只成年新西兰兔的腿部肌肉内,相同结构的空白β—TCP材料作对照,术后2、4、8周对材料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计算新生血管密度。结果: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材料血管形成启动过程早于空白对照组,术后第4周血管管腔已基本成形,并基本稳定,至第8周开始血管充盈,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同孔径的材料比较发现,不论是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的材料还是空白材料,孔径300-400μM的材料内新生血管密度显著显著高于孔径200-300μM材料(P〈0.05)。结论:材料孔隙较大的材料更有利于材料体内的血管化,而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后,更加快了其血管化进程,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材料孔隙间的连通是影响材料体内血管化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论将为改善人工骨材料体内血管化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骨移植材料的最优结构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德元白峰高文魁陈芦斌李伟范少地
关键词:骨组织工程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化Β-TCP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