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214600)

作品数:102 被引量:2,767H指数:30
相关作者:刘池洋孙卫吴汉宁高帮飞王庆飞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5篇天文地球
  • 29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理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化学工程
  • 3篇建筑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4篇盆地
  • 49篇鄂尔多斯盆地
  • 12篇地球化
  • 12篇地球化学
  • 11篇砂岩
  • 10篇储层
  • 9篇铀矿
  • 9篇砂岩型
  • 8篇延长组
  • 8篇油田
  • 8篇源岩
  • 8篇砂岩型铀矿
  • 8篇烃源
  • 7篇地质
  • 7篇油气
  • 7篇三叠
  • 7篇成矿
  • 6篇低渗
  • 6篇低渗透
  • 6篇地球化学特征

机构

  • 57篇西北大学
  • 14篇长安大学
  • 13篇中国地质大学
  • 9篇西安石油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9篇中国石油化工...
  • 8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石油
  • 3篇南京大学
  • 3篇煤炭科学研究...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微山金源煤矿
  • 2篇延长油田股份...
  • 2篇石油大学(北...

作者

  • 20篇刘池洋
  • 12篇孙卫
  • 10篇吴汉宁
  • 9篇王庆飞
  • 9篇高帮飞
  • 8篇赵希刚
  • 7篇邓军
  • 7篇徐浩
  • 7篇韩玲
  • 6篇钱壮志
  • 6篇黄喜峰
  • 5篇吴文奎
  • 5篇杜子涛
  • 5篇柏冠军
  • 5篇王靖华
  • 5篇赵建社
  • 5篇赵红格
  • 5篇王建强
  • 4篇高辉
  • 4篇毛光周

传媒

  • 9篇地质学报
  • 9篇西北大学学报...
  • 9篇地球科学与环...
  • 6篇地学前缘
  • 5篇现代地质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地质科技情报
  • 4篇Acta G...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中国地质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石油物探
  • 2篇Scienc...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石油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9篇2009
  • 23篇2008
  • 25篇2007
  • 22篇2006
  • 21篇2005
  • 2篇2004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木-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流体压力分布演化及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被引量:27
2007年
以神木-榆林地区石炭—二叠系的现今压力分布及其成因探讨为基础,以压实恢复、包裹体温压测试获得的古压力数据为约束,利用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出古压力的演化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异常压力的发育、演化历史对天然气运移、成藏的作用.研究认为,研究区东南、西北部接近常压,大部分地区存在"负压",主要由致密储层压力难以测准、地势起伏与水势面的不协调导致的计算误差、地层抬升致使压力散失等引起.上古生界存在有利于形成超压的地质因素,在实测压力、压实研究和包裹体分析获得古压力数据约束下,以盆地数值模拟为主线,恢复出流体压力的演化历史.上古生界在地质历史上至少存在过两个异常压力高峰,其过剩压力幅度可达5~25MPa.受上石盒子组物性、超压双重封闭,天然气主要在山西组和下盒子组主力产层内聚集.中南部J3-K1中,K2中-E两个时期为天然气主要的运移成藏时期;而在N中后则属气藏的调整期.
王震亮陈荷立
关键词:流体压力演化历史
泥灰岩的细观溶蚀过程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为了研究泥灰岩的细观溶蚀过程,采用室内试验分析和镜像观察的方法,分析了泥灰岩在溶蚀过程中的物质成分变化和细观结构的改变。结果表明:泥灰岩的细观溶蚀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岩石中可溶成分发生化学分解作用,而大量的泥质物在岩石表面逐渐脱落,被水流带走,这是泥灰岩在溶蚀过程中表现为岩石成分损伤的过程;②岩石中原始存在的微小裂隙在溶蚀过程中不断增长变宽,这是泥灰岩在溶蚀过程中表现为岩石结构损伤的过程。
刘海燕李增学吕大炜李淑进
关键词:泥灰岩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其构造背景被引量:33
2006年
借助“成矿系统”的思维,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成矿(藏)系统形成机制及其构造背景.盆地于中生代处于大地构造体制转折的重要阶段,盆地边缘的造山活动显著,盆内亦分别于晚三叠世、晚侏罗世与晚白垩世左右发生过3次构造热事件.区域构造体制转换事件导致了多种成藏(矿)作用的发生.盆地内部的构造热事件引发了有机流体的活动,周缘造山作用产生了向盆内流动的无机含铀热液.有机和无机流体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有机流体的存在形成氧化-还原障,导致无机流体关键物理化学参数的转变,在氧化-还原界面处成矿.突变成矿和界面成矿是多种能源矿产成矿过程的主要机制.
邓军王庆飞高帮飞徐浩周应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造山作用界面成矿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L”状边缘隆起演化过程及其构造背景被引量:17
2006年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近似直角梯形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发育的“L”状边缘隆起的形成背景及演化过程。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zε)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故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设定的多种不同的边界条件中,只有在南、西边界分别施以大小相同的边界应力时,εz正等值线形态才出现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类似的“L”状,该边界条件下的模拟再现了盆地奥陶纪“L”状隆起的形成过程:在盆地南、西边界首先产生两个月牙状隆起,随着应力传递,南、西边界处的两个隆起扩展而连接,形成一个“L”状隆起,随后该隆起不断向盆地内部延伸。模拟结果证实由于奥陶纪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秦岭海槽的向北俯冲及西缘贺兰海槽和秦祁海槽的东西向扩张,鄂尔多斯盆地南、西边界同时受到挤压作用,正是因为两边界所受挤压力大小相似,“L”状隆起才于盆地南西边界发育。
王庆飞邓军杨立强高帮飞徐浩黄定华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数值模拟
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中腐殖酸的化学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研究表明,腐殖酸在铀成矿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如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等。由于腐殖酸和富啡酸结构中的一些单元与一些小分子的芳香有机酸相似,因此,利用小分子的芳香有机酸来代替腐殖酸,研究不同条件下腐殖酸对铀成矿的影响,并获得了不同形式铀的配合物,证明了铀在含腐殖酸环境中的赋存状态。
张维海赵建社孙庆津苗建宇孙卫薛春纪
关键词:腐殖酸铀矿配位反应结构构型
鄂尔多斯盆地长7优质烃源岩的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发育环境被引量:249
2008年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优质烃源岩(油页岩)井下岩芯外观呈黑色、质硬、手感较轻,露头风化后呈纸片状。岩石薄片镜下观测和电镜-能谱测试显示,长7优质烃源岩呈纹层状有机质十分发育、莓状黄铁矿丰富-极丰富和胶磷矿丰富的特征,常见晶屑、凝灰质纹层。测试结果显示,长7优质烃源岩岩石化学组成以高二价硫、高Fe、高P2O5和相对较低的Al2O3、SiO2、CaO和MgO为特征,微量元素表现出Mo、Cu、U显著正异常,V、Pb呈正异常,其他微量元素为正常和亏损,总稀土含量(∑REE)较低的特征。较低的Sr/Ba比值和较低的B含量反映了含盐度不高的陆相湖盆沉积特征。高的V/(V+Ni)比值、很高的U/Th比值等指示了沉积环境缺氧的属性。
张文正杨华杨奕华孔庆芬吴凯
关键词:岩石学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优质烃源岩鄂尔多斯盆地
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在地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8
2005年
应用遥感影像数据融合理论,研究了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卫星在地质学中的应用,论述了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及其他地学数据在不同层次上的同一传感器多波段数据融合、不同SAR图像数据融合、HIS变换、遥感影像与地球物理、地质和航磁等数据的融合。结果表明,数据融合技术在突出地质特征信息方面具有能突出线性构造、断裂构造、地形地貌的优势。
韩玲吴汉宁杜子涛
关键词:数据融合雷达遥感特征提取
遥感影像地图在鄂尔多斯盆地环形构造识别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矿等多种能源矿藏(床)同盆共存,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概况,对该地区的遥感数据进行影像合成。从合成的遥感影像图中识别出鄂尔多斯盆地内、中、外三个环形构造,为该地区多种能源矿藏(床)的富集定位研究以及协同勘探提供参考。
韩玲吴汉宁杜子涛赵希刚
关键词:遥感影像地图鄂尔多斯盆地遥感影像融合
铀储层——砂岩型铀矿地质学的新概念被引量:31
2007年
中国大规模的砂岩型铀矿勘查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期间适逢层序地层、沉积体系、砂体内部构成单位和等级界面等技术的成熟与完善时期,这为沉积学家研究砂岩型铀矿床带来了新的切入点。在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查实践发现,结构和规模适中的大型骨架砂体是砂岩型铀矿的储层(简称铀储层),它不仅能提供铀成矿流体的运移空间(输导通道),同时也为铀矿的储存提供了空间。铀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铀储层的识别、铀储层的空间定位与形态描述、铀储层的内部特征结构与品质评价、铀储层的成因分析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的铀成矿机理等。沉积盆地分析和砂岩型铀矿地质学是铀储层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点,其中层序地层分析、沉积体系分析、砂体内部构成分析是铀储层分析的关键技术。由于铀储层是砂岩型铀矿勘查和开发的目标层,所以针对铀储层的研究将能更好地服务于砂岩型铀矿的勘查预测与地浸开发。
焦养泉吴立群杨琴
关键词:沉积学砂岩型铀矿
贺兰山中南段米钵山组沉积特征及其物源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贺兰山中南段米钵山组地层岩性主要为钙质角砾岩、砾岩、互层状的砂岩或含砾砂岩以及页岩、含砾页岩、颗粒灰岩等,是一套区域浅变质、厚度巨大、具不同程度变形和深水陆源浊积岩组合的斜坡沉积,发育有复理石韵律层理及典型的浊积岩鲍马序列。研究表明中奥陶统米钵山组沉积期是贺兰"冷"裂谷活跃的时期,该时期的沉积特征对探讨贺兰山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及岩相古地理方面尤为重要。对米钵山组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La、Ce、∑REE、δEu等特征值与大陆岛孤和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相似。综合该组沉积的矿物特征、构造环境及区域背景,其物源应来源于其南部的祁连造山带及邻区阿拉善地块,具有二元物源供给的近源沉积特征。
黄喜峰钱壮志逯东霞吴文奎陆彦俊白生明
关键词:地球化学沉积环境物源分析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