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4024)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梁幼生李洪军戴建荣朱荫昌陶永辉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吸虫
  • 4篇吡喹酮
  • 4篇吸虫
  • 4篇抗药
  • 4篇抗药性
  • 2篇血吸虫病
  • 2篇日本血吸虫
  • 2篇尾蚴
  • 2篇吸虫病
  • 2篇虫病
  • 1篇中国大陆株
  • 1篇日本血吸虫中...
  • 1篇曼氏血吸虫
  • 1篇毛蚴
  • 1篇敏感株
  • 1篇抗性株
  • 1篇抗药性研究
  • 1篇虫卵
  • 1篇大陆株

机构

  • 4篇江苏省血吸虫...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镇江市丹徒区...
  • 1篇镇江市疾病预...

作者

  • 4篇梁幼生
  • 3篇朱荫昌
  • 3篇戴建荣
  • 3篇李洪军
  • 2篇张键锋
  • 2篇汪伟
  • 2篇李伟
  • 2篇陶永辉
  • 1篇茹炜炜
  • 1篇余冬保
  • 1篇赵松
  • 1篇杭盘宇
  • 1篇司进
  • 1篇徐兴建
  • 1篇徐明

传媒

  • 3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07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我国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研究之概要被引量:6
2019年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为全球公共卫生负担和危害最严重的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吡喹酮是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一种高效、低毒、价廉的广谱抗蠕虫口服药,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抗血吸虫的首选药物。吡喹酮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大规模反复使用已超过40年,血吸虫是否会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引起国际社会极大担忧,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针对血吸虫病防治中这一重大需求,自1996年起,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基金资助下,我们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和实验室,对血吸虫在吡喹酮药物的压力是否会产生抗药性、抗性虫株的生物学特性、抗性的检测、吡喹酮抗性的交叉抗药性及抗药性的预防和控制等科学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就其研究及其意义作一概述。
梁幼生
关键词:血吸虫血吸虫病吡喹酮抗药性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现场分离株虫卵毛蚴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测定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主要流行区现场分离株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技术提供基础。方法分别从中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云南6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虫卵,建立日本血吸虫现场分离虫株;采用实验室已有的3株曼氏血吸虫株为对照。将各虫株虫卵分别孵育于5×10-6、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4h后移至清水孵化,观察虫卵的孵化率。将各虫株毛蚴分别暴露于5×10-6、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0、1、5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10-5、6×10-7、4×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0、20、40、60、80、100min后,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并将结果与曼氏血吸虫株进行比较。结果经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4h后,日本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0.52%、11.90%和49.15%,曼氏血吸虫分别为4.17%、31.37%和92.53%。当暴露于10-6mol/L吡喹酮1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100.00%,曼氏血吸虫为55.73%;当分别暴露于5×10-7、10-7mol/L吡喹酮5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96.82%和21.80%,曼氏血吸虫毛蚴为21.80%和0。当暴露于10-5mol/L吡喹酮中40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6.75%,曼氏血吸虫为28.30%;暴露于4×10-7mol/L吡喹酮中100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5.82%,曼氏血吸虫为11.40%;当暴露于10-7mol/L吡喹酮中80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29.65%,曼氏血吸虫尾蚴为0。结论日本血吸虫各现场分离株间在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曼氏血吸虫。研究提示,将毛蚴移入5×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可作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观察指标,可用于现场判断病人化疗失败的原
梁幼生戴建荣李洪军汪伟陶永辉张键锋李伟朱荫昌G.C. ColesM.J. Doenhoff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药性虫卵毛蚴尾蚴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Ⅻ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比较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雌性与雄性尾蚴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差异,为探索血吸虫对吡喹酮抗性产生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分别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的虫卵孵化毛蚴,以单只毛蚴感染单只光滑双脐螺,建立单性别血吸虫尾蚴系;以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采用直接PCR法鉴别出单性别系尾蚴的性别,分别将敏感株与抗性株的雌、雄尾蚴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吡喹酮溶液中,经一定时间后观察并计算尾蚴的断尾率。结果曼氏血吸虫尾蚴暴露于10-4、10-5、6×10-7mol/L和4×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00min,吡喹酮敏感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66.7%、75.8%、43.5%和21.7%,雌性的断尾率分别为29.3%、27.9%、12.1%和7.6%,雄性尾蚴的断尾率显著高于雌性尾蚴(P均<0.05);而抗性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43.3%、39.4%、25.4%和6.9%,雌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47.0%、38.9%、26.3%和6.3%,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曼氏血吸虫尾蚴分别暴露于10-4、10-5、6×10-7mol/L和4×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80min,敏感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54.4%、68.6%、42.1%和16.1%,抗性株雄性尾蚴的断尾率分别为30.2%、34.4%、20.1%和2.8%,敏感株显著高于抗性株(P均<0.05)。结论曼氏血吸虫雌雄尾蚴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雄性尾蚴敏感性高于雌性。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产生与雄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降低有关。
梁幼生戴建荣李洪军汪伟陶永辉张键锋李伟朱荫昌G.C.ColesM.J.Doenhoff
关键词:曼氏血吸虫尾蚴吡喹酮抗药性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 Ⅹ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的现场调查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mg/kg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480人转阴,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梁幼生戴建荣朱荫昌杭盘宇李洪军赵松茹炜炜徐明司进宁安余冬保徐兴建李远林宋鸿焘神学慧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抗药性吡喹酮血吸虫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