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2011]01-14-04)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王汝建陈建芳孙烨忱陈志华程振波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古海洋
  • 2篇古海洋学
  • 2篇海洋学
  • 1篇第四纪
  • 1篇盐度
  • 1篇生产力
  • 1篇生物标志
  • 1篇生物标志物
  • 1篇塔斯曼海
  • 1篇晚第四纪
  • 1篇微玻陨石
  • 1篇温度
  • 1篇环境效应
  • 1篇环境意义
  • 1篇古海洋学意义
  • 1篇古环境
  • 1篇古环境意义
  • 1篇标志物
  • 1篇表层沉积物
  • 1篇表层生产力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4篇王汝建
  • 2篇孙烨忱
  • 2篇陈建芳
  • 1篇丁晓辉
  • 1篇张海峰
  • 1篇刘伟男
  • 1篇李前裕
  • 1篇李文宝
  • 1篇程振波
  • 1篇陈志华
  • 1篇李琪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外陆架至海盆最低。外陆架至中陆架区高的TOC和Opal与该区现代上层水体中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有关,反映了上层水体季节性的浮游植物勃发和高的初级生产力。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域相对高的CaCO3可能与浮游植物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长期持续的勃发有关,而外陆架至海盆低的CaCO3可能与CaCO3溶解作用相关。外陆架和中陆架高的TOC和Opal可能来源于浮游生物的勃发和有机碳的输入。它们的Corg/N值介于6~9之间,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的沉积,有机碳的输入可能受生物泵的控制。TOC和Opal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了较高的相关系数(0.71),反映有机碳与硅藻关系密切,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张海峰王汝建孙烨忱陈建芳程振波陈志华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表层沉积物
南塔斯曼海微玻陨石颗粒:深海记录中撞击事件的环境效应
2011年
基于常规环境演变指标的研究结果显示,大规模陨击事件的确可以造成地球环境的突变,但是对陨击事件期间水生或陆地植被类型变化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因此,通过统计南塔斯曼海大洋钻探计划(ODP)1170站位(47°9.0344′S,146°2.9846′W;水深2705m)B孔16~15m(mbsf)沉积物中微玻陨石颗粒丰度,结合有孔虫壳体氧、碳同位素(δ^(18)O和δ^(3)C)、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rnperture,简称SST)等常规参数指标,分析了不同生物标志物含量变化,重建了陨击事件过程中海洋与陆地植被结构的演变历史。结果发现:1)南塔斯曼海ODP 1170站位沉积物中微玻陨石颗粒丰度峰值出现在15.55~15.45m,且.根据生物地层确定来源于0.8Ma前后的澳大利亚陨击事件(Australian Meteorite lnpact Event,简称AMIE),其中微玻陨石颗粒最多出现在15.50m,颗粒丰度达9.4枚/g;2)AMIE导致SST下降约1.7℃,颗石藻与硅藻的含量比值由15.58m的约6突然下降到15.50m的约2.6,显示表层海水环境向有利于硅藻等生存的方向发展,同时烷烃C_(15~19)与C_(21~25)的含量突然下降约50%,显示表层海水环境向不利于菌(藻)类或其他浮游植物等生存的方向演化;3)AMIE对陆地植被种类的演化及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有限,并且.在微玻陨石丰度下降的15.45~15.30m深度;ACL,C_(31)/C_(29)和∑Odd(C_(25~33))却突然增加,显示陆源植被种类变化对AMIE的响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
李文宝王汝建丁晓辉
关键词:微玻陨石生物标志物环境效应
西北冰洋阿尔法脊晚第四纪的陆源沉积物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通过西北冰洋阿尔法脊B84A孔中—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物颜色旋回,Mn、Ca元素相对含量、颜色反射率、有孔虫丰度、冰筏碎屑(IRD)含量、粒度组分及其敏感性分析的综合研究,建立了B84A孔的地层年代框架,其沉积物被划分为MIS 12~MIS 1的沉积序列。阿尔法脊B84A孔可以识别出12个IRD事件,它们大多出现在冰消期,并认为其源区为加拿大北极群岛地区。这些IRD事件反映了加拿大北极冰盖的崩塌和气候变化。阿尔法脊B84A孔沉积物的环境敏感组分分别为细组分(4~9μm)和粗组分(19~53μm),两者的变化趋势相反,主要由海冰和洋流进行搬运,指示了洋流的强度变化。B84A孔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4 cm/ka,与阿尔法脊周围地区沉积速率相近。相比于近岸的高沉积速率,其限制因素主要为大面积海冰覆盖造成的较低的生产力和由于长距离搬运造成的较低的陆源输入量。
刘伟男王汝建陈建芳程振波陈志华孙烨忱
关键词:沉积速率晚第四纪
20万年来南海古海洋研究的主要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的研究,从ODP184航次以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古海洋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试图对国内外文献作一综述,介绍近20万年以来高分辨率的南海古海洋研究进展。综述主要涉及温度、盐度、生产力和上层水体的变化,重点介绍南海季风的研究成果。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具有MIS3.3和MIS6.5期偏轻,MIS5.5和MIS7.3期偏重的特征,已被称为"季风型氧同位素曲线"。不同于代表全球冰量变化的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曲线(即SPEC-MAP曲线),"季风型氧同位素曲线"具明显的2万年岁差周期,代表了季风降水的影响。快速气候变化事件也有较为完整的记录,揭示了热带地区在快速气候变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琪李前裕王汝建
关键词:古海洋学温度盐度生产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