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06JK253)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闫秋会郭烈锦吕友军闫静吕文贻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制氢
  • 4篇气化制氢
  • 4篇超临界水
  • 2篇生物质
  • 2篇羧甲基纤维素
  • 2篇羧甲基纤维素...
  • 2篇纤维素钠
  • 2篇甲基
  • 2篇
  • 1篇玉米芯
  • 1篇气化
  • 1篇麦秸
  • 1篇化学平衡
  • 1篇共气化
  • 1篇

机构

  • 3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闫秋会
  • 3篇郭烈锦
  • 1篇吕文贻
  • 1篇闫静
  • 1篇吕友军

传媒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生物质与煤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间隙式釜式反应器,在反应器内流体温度为450℃、初压为4 MPa(终压为22-27MPa)、保温时间为20 min、NaOH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分别对生物质模型化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与煤以及原生生物质玉米芯与煤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MC/煤共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过程中,共气化的产氢率和气化率均高于同样情况下CMC、煤单独气化的加权平均值,玉米芯/煤共气化也出现类似结果,这说明CMC/煤、玉米芯/煤共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均存在协同效应.初步分析了协同效应产生的机理.
闫秋会郭烈锦
关键词:生物质超临界水制氢
玉米芯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Gibbs自由能最小原理,建立了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化学平衡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玉米芯/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分析模拟和实验结果,得到反应温度对化学平衡产物的作用如下:在300—374℃的亚临界区,气体产物的摩尔分数排序为x(CO2)>x(CH4)>x(H2),在375—420℃的低温超临界区,气体产物排序为x(CO2)>x(H2)>x(CH4),在420℃以上的高温超临界区,H2摩尔分数跃居最高,可达65%以上。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提高H2的摩尔分数和气化率,但降低了气体的高热值。获得玉米芯/CMC制氢的最佳温度范围为420—600℃。表明农业废弃物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能源转化新技术。
闫秋会闫静吕文贻
关键词:化学平衡制氢超临界水
麦秸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被引量:6
2008年
为了探索农业废弃物优质转化的新途径,采用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原理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麦秸/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在超临界水中转化为富氢气体时气体产物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主要产气为氢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在亚临界区(330~374℃)、低温的超临界区(375—430℃)以及高温的超临界区(≥430℃),产物分布明显不同.尤其是氢气,其摩尔分数分别从最低、居中上升到最高(66%),这表明高温明显有利于制氢,但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气体产物的平衡组分不再变化.研究表明,温度和质量分数对产气的作用远大于压力,产气的高热值随物料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提出麦秸/CMC气化制氢的最佳温度为450~600℃.
闫秋会郭烈锦
关键词:超临界水麦秸羧甲基纤维素钠
生物质/煤超临界水气化制氢的主要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08年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华亭烟煤的超临界水共气化制氢为例,考察了温度(350-700℃)、压力(20-35MPa)和物料(CMC+煤)的质量分数叫(1.1%~2.0%)等对生物质/煤共气化气体产物的影响.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主要气体产物是H2、CO2和CH4,产气中H2的摩尔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温度升高到一定值后,H2的摩尔分数(x(H2)=67%)保持不变;随物料质量分数的增加,H2的摩尔分数减小,物料的温度和质量分数的变化对产气的作用远大于压力;制氢的适宜温度为450-550℃、压力为25MPa左右、w≥15%.提出后续实验应着重提高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加热速率,筛选研究在较低温度下能有效催化产氢的Ni催化剂.
闫秋会郭烈锦吕友军
关键词:生物质制氢超临界水共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