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C6B008)

作品数:11 被引量:294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克林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刘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篇峰丛
  • 7篇峰丛洼地
  • 6篇喀斯特峰丛洼...
  • 5篇土壤
  • 2篇植被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石漠化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退耕还林还草
  • 2篇微生物
  • 2篇还草
  • 2篇桂西北
  • 1篇多样性
  • 1篇性状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被恢复过程
  • 1篇植被土壤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10篇王克林
  • 5篇宋同清
  • 5篇彭晚霞
  • 5篇曾馥平
  • 3篇鹿士杨
  • 3篇杜虎
  • 3篇岳跃民
  • 3篇陈洪松
  • 3篇刘璐
  • 2篇张明阳
  • 2篇张伟
  • 2篇凡非得
  • 2篇张伟
  • 1篇苏以荣
  • 1篇刘会玉
  • 1篇罗俊
  • 1篇何寻阳
  • 1篇曹洪麟
  • 1篇欧阳资文
  • 1篇殷庆仓

传媒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遥感学报

年份

  • 6篇2011
  • 5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9
2010年
基于3S技术,对1985、1990、2000和2005年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s)对景观格局的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ESVs与景观面积、破碎度、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关键类型面积、连通性以及丰富度紧密相关;景观面积与ESVs呈线性正相关,最大斑块指数、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数、有效网络面积和类相邻百分比与ESVs呈曲线正相关,随着关键景观类型比例的增加和连通性的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增加;分离度指数、分割度指数、斑块丰富度与ESVs呈曲线负相关,随着斑块的破碎与分离的加大以及关键类型比例的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所减少.今后应加强对研究区林地、灌木和草地等关键景观类型的保护,加大其面积比例,保证其较大的蔓延度与有效网络面积和连通性,并减少干扰以免破碎度增加,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更好地支撑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张明阳王克林刘会玉陈洪松章春华岳跃民
关键词:桂西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被引量:45
2011年
植物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生态恢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该文基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7种代表性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7种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不一一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全体模式中的位置也并不完全一致,退耕种植任豆+桂牧1号的植被效应和退耕种植香椿的土壤改良作用最好。退耕5年后各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状况还不十分理想,除香椿和撂荒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时期外,其他退耕模式均还处于失调衰退和过度发展时期,耦合协调度模型只有桂牧1号和撂荒处于植被土壤同步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时应同步提高植物生长抚育和土壤管理水平。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杜虎鹿士杨
关键词:植被土壤退耕还林还草喀斯特峰丛洼地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与空间分析被引量:27
2011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石漠化控制和产品提供5项服务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较高,其中极重要、中等重要地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分别为25.2%和33.4%;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和石漠化控制功能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分布区域是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明确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及产品提供功能的重要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生态功能区划提供重要依据。
凡非得罗俊王克林陈洪松张伟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桂西北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被引量:46
2010年
不同退化程度石漠化生态重建的关键是恢复植被,提高土地生产力。本文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m×40m)植被的全面调查,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3类典型森林群落木本植物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类森林的物种组成分别为26科52属65种、33科68属100种和43科91属123种,常绿物种分别占41.54%、47.00%和52.85%;科、属、种和生活型组成复杂,优势科或种明显,TWINSPAN分类第3级水平上可分别划分为8、9和8个群落类型。原生林多样性和结构性指标均高于人工林和次生林,人工林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冠幅、胸径和树高均高于次生林,而种类、密度和盖度则低于次生林。不同类型森林群落特征不同,应采取相应的经营策略。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曹洪麟李先琨覃文更谭卫宁刘璐
关键词:物种组成生活型群落结构多样性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及成因被引量:32
2010年
运用经典统计方法,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植被演替阶段(草地、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土壤表层(0~15 cm)和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RDA)方法分析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分异成因.结果表明:灌木林和原生林表土的粘粒(<0.002 mm)和粉粒(0.002~0.05 mm)含量分别与其他3个演替阶段有显著差异;草地与次生林之间各粒级颗粒含量差异不显著;各演替阶段土壤砂粒(0.05~2.0 mm)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草地的容重与其他3个演替阶段差异极显著.草地粘粒含量随坡位升高而增加,其他植被类型为中坡位粘粒含量最高,且同一植被类型下不同坡位之间差异不显著.原生林0~30 cm土壤各层次间的粘粒含量变化幅度(14.55%)大于草地(7.12%)、灌木林(11.24%)和次生林(13.77%),人类干扰对表层土壤颗粒组成有很大影响.土壤物理性质主要受土壤有机碳和各演替阶段植被类型的影响,其中砂粒含量受裸岩率的影响较大.
刘淑娟张伟张伟王克林陈洪松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物理性质容重
广西岩溶峰丛洼地内涝现状分析与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岩溶内涝灾害是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岩溶地区特有的一种与岩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灾害类型。广西岩溶区的主要岩溶内涝有峰丛洼地内涝、峰丛(峰林)谷地内涝、岩溶平原内涝、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带内涝4种类型,其中,峰丛洼地内涝的发生率最高、面积最大。水文二维结构、降水、人为干扰是影响岩溶峰丛洼地内涝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子。峰丛洼地内涝灾害的分类、分布、地质地貌特征、居民点和耕地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和内涝形成原因决定了应首先采取预防、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普适性措施,在内涝最严重的低峰丛洼地和高峰丛洼地区域,还要实施针对性的水利工程和生态措施,保障该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欧阳资文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
关键词:内涝
喀斯特峰丛洼地旱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被引量:25
2010年
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 m×40m)的网格(10 m×10m)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类典型生态景观类型旱季表层土壤(0—10cm)水分的空间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了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沿严重、重度、中度和轻度的干扰递减梯度,喀斯特峰丛洼地产生了农作物(Ⅰ)→人工林(Ⅱ)→次生林(Ⅲ)→原生林(Ⅳ)的4类典型生态景观格局变化,土壤水分显著提高,变异系数逐渐增大;4类生态景观类型的土壤水分均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正负空间自相关距离反映了性质不同的两大斑块,Ⅰ、Ⅲ和Ⅳ下半部斑块的半径为50 m,拐点在坡地和洼地的分界处,Ⅱ的下半部斑块的半径为75 m,拐点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折点;不同景观类型空间变异特征不同,Ⅰ、Ⅱ、Ⅲ和Ⅳ的半变异函数分别符合指数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基台值(C0+C)升高,变程缩小,系统的空间总变异增强,其中Ⅰ和Ⅳ的[C0/(C0+C)]值分别为48.3%和39.4%,空间相关中等,Ⅱ和Ⅲ的[C0/(C0+C)]值≤25%,空间相关强烈;Kriging等值线图清楚表明Ⅰ和Ⅳ土壤水分呈凸型分布,Ⅱ呈单峰分布,Ⅲ呈凹型分布。主成分分析显示除海拔和坡位始终是影响4类生态景观类型土壤水分的主导因子外,不同景观类型的其他主导因子不同,且同一因子在不同景观类型与土壤水分的正负作用关系和相关程度也不同。因此,应根据4类典型生态景观类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策略。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刘璐杜虎鹿士杨殷庆仓
关键词:土壤水分喀斯特峰丛洼地
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被引量:26
2011年
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再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识别易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十分必要。在ArcGIS支持下,选取影响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环境的4个敏感性因子(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及生境生物多样性)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评价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敏感性很高,前二者的中度敏感以上区域均占西南喀斯特区域总面积的60%以上,酸雨中度敏感以上区域达50%以上;生境生物多样性敏感性相对较低,不敏感区占西南喀斯特区总面积的40%。西南喀斯特区生态环境综合敏感度极高,中度敏感以上区域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不敏感和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湘中南、鄂东南、广西中部喀斯特峰林平原区及云南、贵州山间盆地及河谷地区。地质背景、地形及气候是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主导因素。
凡非得王克林宣勇岳跃民
关键词:水土流失石漠化酸雨生境敏感性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特性被引量:18
2010年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灌丛、次生林和原生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碳熵、土壤呼吸及其呼吸熵等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碳熵随着植被恢复呈增加趋势(P<0.05),土壤呼吸熵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土壤呼吸变化不显著,说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质量不断提高,顺序为乔木(原生林、次生林)>灌丛>草丛;同一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呼吸及其呼吸熵均表现为冬季>夏季(P<0.05),土壤微生物碳熵为冬季<夏季(草丛例外)(P<0.05),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却未呈现显著性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微生物碳熵不仅对地上植被及季节变化响应敏感,且与土壤有机质及其他微生物指标相关性较好(P<0.05),可以灵敏表征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土壤质量变化。
梁月明何寻阳苏以荣王克林梁士楚
关键词:植被恢复微生物特性
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提取研究被引量:33
2011年
通过地面光谱试验,验证了植被指数和线性光谱分解方法提取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的有效性,并基于光谱吸收特征发展了石漠化综合指数(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synthesis indices,KRDSI)。结果表明,植被指数能够比较有效地提取绿色植被盖度,土壤背景对基于植被指数的喀斯特地区绿色植被盖度提取影响很小;植被指数和线性光谱分解技术均不能有效提取表征石漠化信息的非绿色植被覆盖信息,而KRDSI能够直接提取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研究表明,利用Hyperion高光谱成像数据,基于植被指数和KRDSI能够比较有效地直接提取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
岳跃民张兵王克林李儒刘波张明阳
关键词:光谱指数石漠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