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862)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5
相关作者:汪世平何鑫黄成铭周云飞崔国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长治医学院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血吸虫
  • 5篇吸虫
  • 4篇钉螺
  • 3篇血吸虫病
  • 3篇微生物
  • 3篇吸虫病
  • 3篇灭螺
  • 3篇虫病
  • 2篇循环抗原
  • 2篇系统发育
  • 2篇灭螺效果
  • 2篇纳米
  • 2篇纳米棒
  • 2篇金纳米棒
  • 2篇抗原
  • 2篇感器
  • 2篇传感
  • 2篇传感器
  • 1篇选育
  • 1篇血吸虫病传染...

机构

  • 7篇中南大学
  • 3篇长治医学院
  • 1篇湖南大学
  • 1篇长治医学院附...

作者

  • 6篇何鑫
  • 6篇汪世平
  • 5篇黄成铭
  • 4篇周云飞
  • 3篇程红兵
  • 3篇崔国艳
  • 1篇沈国励
  • 1篇吴朝阳
  • 1篇魏红

传媒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灭钉螺微生物的筛选及功效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消灭钉螺是防治血吸虫病重要工作,筛选出一种高效、低毒、持久及价廉的杀螺细菌是有意义的探索。方法本文从钉螺孳生的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杀螺作用的强毒菌株,分别制备成细菌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悬液进行浸泡杀螺比较,取得了初步结果。结果经初筛,分离出4株(B8、B27、B36、B59)对钉螺具有毒性作用的细菌;灭螺实验结果表明,4株细菌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体悬液均显示出不同的毒杀作用,综合比较发现,B59菌株的灭螺效果最好,其次是B27、B36菌株,B8菌株最弱。在细菌发酵上清液各菌株间灭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86,P=0.002);各菌株发酵液的灭螺效果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7.298,P=0.008);但各菌株菌体悬液之间的灭螺效果未显示统计学差异(χ2=7.579,P=0.271)。结论细菌的代谢产物,尤以B59菌株的发酵上清液有较好的灭螺功效。
崔国艳汪世平程红兵何鑫闾丘思嘉黄成铭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微生物灭螺效果死亡率
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构建的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1、2、4、6、8周的兔血清抗原,并与IHA抗体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血吸虫感染第1周的兔血清IHA特异抗体检测为阴性,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检测抗原呈阳性。2种方法检测血吸虫感染第2周、第4周、第6周和第8周的兔血清均为阳性。结论固相金纳米棒光学免疫传感器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抗原具有早期识别能力,感染第1周的兔血清抗原检测即呈阳性反应。该方法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也可为其他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带来新的尝试。
何鑫汪世平周云飞黄成铭吴朝阳沈国励
关键词:血吸虫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循环抗原
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机制被引量:6
2014年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也是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环节,其在血吸虫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毛蚴入侵钉螺、胞蚴的发育、尾蚴的成熟与逸出和血吸虫寄生对钉螺的影响4个方面对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机制予以综述,旨在为揭示钉螺与血吸虫的共生关系提供文献数据。但是,血吸虫与钉螺的寄生关系较为复杂,二者共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待更进一步的探讨。
闾丘思嘉周云飞汪世平
关键词:血吸虫钉螺毛蚴尾蚴
灭螺微生物的选育及其效果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从湖南省汨罗市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实验基地的钉螺池中采集土壤样品15份,初筛出4株灭螺活性较强的菌株,分别为B8、B27、B36和B59。灭螺试验结果表明,与细菌发酵液组和菌体悬液组相比,4株菌株的发酵上清液组的灭螺效果最好。B59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分别浸泡钉螺48和72 h后,钉螺的死亡率为73.3%(44/60)和96.7%(58/60),灭螺效果优于其他3株细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表明,B59菌株的上清液、发酵液和菌体悬液中均无蛋白条带出现。B59菌株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59菌株(GenBank登录号为KP146144)的ITS序列与蜡样芽孢杆菌相关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CP001746)的同源性达100%。
崔国艳汪世平程红兵魏红何鑫闾丘思嘉黄成铭
关键词:钉螺微生物选育灭螺效果分子系统发育
基于16S rDNA序列的1株灭螺微生物的分子鉴定被引量:2
2017年
从湖南省汨罗市血吸虫防治基地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灭螺活性较强的微生物菌株B59,以B59菌株的总DNA为模板,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其核酸序列,得到1条约1 500 bp的片段。通过Blast软件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将其与同源性较高的菌株的ITS序列进行Clustal X序列差异和同源性分析,分别使用MEGA 6.0软件中的邻接法、Phylip软件中的最大简约法及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B59菌株与Bacillus cereus的亲缘关系最近,聚为一支,相似度达100%。
崔国艳程红兵何鑫彭交凤闾丘思嘉黄成铭
关键词:钉螺微生物系统发育树
我国血吸虫病传染源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与发展被引量:13
2015年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快速侦检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随着我国血吸虫病的有效控制,传染源检测技术也不断得到更新。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区均已进入传播控制阶段,人畜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明显下降,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和常规免疫学技术难以满足现阶段对血吸虫病传染源快速检测的需求,血吸虫病基本消除阶段对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稳定性,以及在快捷、简便和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许多改良或新型检测技术开始应用到血吸虫病传染源的检测工作中,如自动显微图像扫描、PCR-ELISA、免疫传感检测技术和环介导同温扩增核酸检测技术等。新型血吸虫病传染源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可为我国血吸虫病传染源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汪世平何鑫周云飞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源
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检测不同感染周期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利用金硫共价键成功构建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检测不同感染周期的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并分析宿主体内抗体的消长变化。方法晶种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溶液,与表面带有巯基基团的ITO玻片以金硫共价键组装成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和聚丙烯胺盐酸盐(PAH)修饰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表面,并结合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26-28kDa单链抗体(SIEA26-28kDaSjscFv),检测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周期兔血清循环抗原。结果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分别与1~8周的感染血清反应,并设立阴性血清对照组;结果显示,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峰值分别呈现出17nm,52nm,28nm,11nm,13nm,23nm,45nm,43nm的位移,阴性对照组未出现位移;同时,根据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波峰对不同感染周期血清反应后的位移变化推断抗体在宿主体内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结论通过对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的研究,证明其能够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波峰的移动来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血清循环抗原;同时,对抗原抗体在宿主内的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固相金纳米棒免疫传感器的高特异性、灵敏度为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及抗原抗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何鑫汪世平周云飞黄成铭闾丘思嘉宁水兵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金纳米棒传感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