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B0310006)
- 作品数:7 被引量:88H指数:6
- 相关作者:尤永隆林丹军陈玉红程晓春陈炳英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泽蛙的性腺分化及温度对性别决定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8年
-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泽蛙(Rana limnocharis)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原始性腺的形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的培育温度条件下性腺分化的差异。泽蛙的性腺分化有其特殊性:生殖嵴形成时,其中既有体细胞,又有原生殖细胞;无论原始性腺是分化成为精巢还是卵巢,其中都出现一个初生性腔。蝌蚪孵化后的17-34d(Gosner 26-38期)为性腺分化的敏感时期。在蝌蚪孵化后的第2d(Gosner 25期),分别用不同水温18℃±1℃、30℃±1℃、32℃±1℃、34℃±1℃培育蝌蚪,直至完成变态幼蛙(Gosner 46期)形成。自然水温23℃-25℃为对照。对照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1∶1.06);18℃±1℃实验组的雌、雄比例为1.83∶1,雄性率仅35.1%(P<0.01);从30℃±1℃实验组起,雄性率提高,34℃±1℃实验组的雄性率达74.0%(P<0.01)。较高的培育温度可使泽蛙蝌蚪性别分化趋向雄性,而较低的培育温度则使蝌蚪雌性化。泽蛙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决定(TSD)。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对两栖类性比的稳定存在着威胁。
- 李桑尤永隆林丹军
- 关键词:泽蛙性腺分化温度
- 泥鳅的性腺分化及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8
- 2007年
-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性腺分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龄仔鱼PGCs位于消化管上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部的腹膜上皮上;10日龄时生殖嵴生成;20日龄时PGCs迁入生殖嵴,形成原始性腺;25日龄时原始性腺开始向卵巢分化;30日龄时原始性腺向精巢分化。46日龄时,双侧卵巢已经合并成1个卵巢。仔鱼孵化后的25~30d为性腺分化的关键时期。在自然水温(23-25)℃和较低水温(22±1.0)℃中培育的幼鱼,雄性率分别为(51.1±1.5)%和(48.6±1.8)%,而培育于较高水温[(27±1.0)℃,(32±1.0)℃]中的泥鳅,雄性率分别达到了(82.0±3.4)%和(90.0±2.5)%,有些个体出现了雌雄同体的现象。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泥鳅的性腺分化,高温会诱导产生雄性。
- 陈玉红林丹军尤永隆
- 关键词:泥鳅温度性腺分化雄性率
- 黑脊倒刺鲃卵子发生中生殖质的产生被引量:13
- 2004年
- 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黑脊倒刺的卵原细胞和各期卵母细胞中生殖质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仅在卵原细胞和Ⅱ时相卵中观察到了生殖质的产生过程 ,在Ⅲ、Ⅳ时相卵中未观察到生殖质的产生过程。生殖质来源于核仁。它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 ,进入细胞质。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产生生殖质的方式不同。在卵原细胞的生殖质形成过程中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先移到核膜内侧 ,核膜解体 ,形成囊泡 ,随后 ,在生殖质前体物质所在处的内侧重新形成核膜 ,这样 ,细胞核表面就形成一个凹陷 ,生殖质前体物质位于核表面的凹陷之中 ,就这样被隔离于细胞核之外而进入细胞质中 ,成为生殖质。生殖质形成后 ,在细胞质中与线粒体相结合。生殖质的这种形成方式与精原细胞中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相似。而在卵母细胞的生殖质形成过程中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移到核膜内侧之后 ,核膜并无囊泡化 ,核孔明显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通过核孔离开细胞核 ,位于细胞核表面 ,形成生殖质。生殖质产生之后也与线粒体结合。以后 ,生殖质连同线粒体离开细胞核。生殖质最终与线粒体分离 ,分散于细胞质中。在Ⅲ时相卵中 ,生殖质细小 ;在Ⅳ时相卵中 。
- 尤永隆林丹军苏敏
- 关键词:黑脊倒刺鲃卵子发生生殖质线粒体核膜
- 温度对江黄颡鱼性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7年
-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江黄颡鱼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生殖嵴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温度培育下性腺分化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1日龄仔鱼PGCs位于鱼体中肠背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方的腹膜上皮;8日龄时,生殖嵴形成;14日龄时,原始性腺形成;23日龄时,性腺开始分化。从孵化后的第10天开始,分别用(20±0.5)、(24±1.0自然水温、对照组)、(30±0.5)和(34±0.5)℃4种水温培育仔鱼达25天。实验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对照组和(20±0.5)℃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分别为1∶1.09和1.22∶1);(30±0.5)℃组的为1∶4.89,雄性率达(83.3±0.7)%;(34±0.5)℃组的为2.85∶1,雄性率仅为(26.4±0.4)%。提示(30±0.5)℃可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雄性,(34±0.5)℃则使幼鱼性腺发育趋向雌性。实验结果表明,江黄颡鱼的性分化是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 程晓春林丹军尤永隆
- 关键词:江黄颡鱼温度
- 温度对鲫鱼性腺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9年
- 鱼类的性腺分化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温度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鲫鱼(Carassius auratus)原生殖细胞的迁移、生殖嵴形成和性腺分化,并探讨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孵化后12~40d是鲫鱼性腺分化的敏感期。从第12d起,仔鱼分成7组,每组分别用下列7种水温中的一种培育28d:(16±1)℃、(20±1)℃、23~25℃、(27±1)℃、(30±1)℃、(32±1)℃、(34±1)℃。其中23~25℃组是对照组。结果显示,对照组幼鱼的雌雄比例大致是1∶1(1∶1.07)。(20±1)℃组的幼鱼雌雄比例也接近1∶1(1.09∶1)。在(27±1)℃组,雌性率上升,为55.3%(P<0.05)。在低温组(16±1)℃,雌雄比例是1∶1.45,雌性率达40.8%。然而,在高温组(30±1)℃、(32±1)℃、(34±1)℃中,雌雄比例分别是6.14∶1、2.51∶1和2.14∶1。其中(30±1)℃实验组的雌性率最高,达到86.0%(P<0.01),性腺分化趋向雌性化。研究提示,鲫鱼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以及各种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可能对鲫鱼的性别平衡产生影响。
- 岳敏娟尤永隆林丹军
- 关键词:鲫鱼性腺分化温度
- 线粒体可能参与鲫鱼精子发生中拟染色体的形成(英文)
- 2006年
- 运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鲫鱼生精细胞发育过程中拟染色体的形成和解体,以及拟染色体和线粒体的关系。在精子细胞阶段之前的各期生精细胞中都存在拟染色体。仅在精原细胞中观察到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与其它鱼类中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相似。在生精细胞的发育过程中,线粒体的形态和数量发生变化。在初级精原细胞阶段,线粒体较大,多为球形,嵴少,基质电子密度低。随着生精细胞的发育,线粒体逐渐变小,多为长条状,嵴多,基质的电子密度升高。拟染色体形成后往往与线粒体结合。与拟染色体结合的线粒体往往解体,部分或全部的外膜和内膜破裂以至消失。线粒体解体后,其中的物质可能会转移到拟染色体中[动物学报52(2):328-334,2006]。
- 林丹军尤永隆
- 关键词:鲫鱼生精细胞线粒体
- 大黄鱼精子冷冻复苏后活力和超微结构的变化被引量:16
- 2006年
- 大黄鱼精子以甘油为冷冻保存剂,经冷冻-解冻复苏后观察精子的活力和超微结构变化,并进行人工授精,观察冻精的受精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冷冻精子的活力较高(83.1±6.2)%.大部分冷冻精子结构完整,进行人工授精可以获得较高的受精率(71.5±11.6)%.与鲜精对照组比较,仍存在差异(P<0.05).部分冷冻-解冻后的精子结构出现异常,畸形率达到29.3%(P<0.01).较常见的异常是精子质膜膨胀或破损,核膜消失,染色质解体,线粒体嵴消失,轴丝断裂成许多段等.冷冻精子结构异常可能是冻精解冻复苏后精子活力和受精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 林丹军尤永隆陈炳英
- 关键词:大黄鱼冷冻精子超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