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429004)

作品数:9 被引量:89H指数:5
相关作者:王保栋韦钦胜孙霞谢琳萍辛明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海域
  • 3篇长江口
  • 2篇营养盐
  • 2篇生态
  • 2篇水库
  • 2篇近海
  • 1篇倒刺鲃
  • 1篇低氧
  • 1篇低氧环境
  • 1篇底质
  • 1篇地球化学循环
  • 1篇蓄水
  • 1篇叶绿素A
  • 1篇遗传算法
  • 1篇营养化
  • 1篇营养盐分布
  • 1篇有机物
  • 1篇有机物分解
  • 1篇跃层
  • 1篇再认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海...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三峡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6篇王保栋
  • 5篇韦钦胜
  • 5篇孙霞
  • 3篇谢琳萍
  • 3篇辛明
  • 2篇张学雷
  • 1篇李卫明
  • 1篇李曌
  • 1篇夏长水
  • 1篇宋洪军
  • 1篇王宗灵
  • 1篇陈求稳
  • 1篇杨波
  • 1篇马德毅
  • 1篇孙萍
  • 1篇王晓
  • 1篇黄应平
  • 1篇徐宗军
  • 1篇陈建芳
  • 1篇曲大鹏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Fronti...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海溶解氧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11
2013年
本文依据2006年7月~2007年11月在黄海进行的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整个黄海溶解氧的平面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各层水体溶解氧分布均呈南低北高、中央低近岸高的特点,且溶解氧垂直分布大致均匀,其平面分布主要受水温的控制;春季,溶解氧平均含量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平面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南部低、中北部高的特点,在底层,南、北黄海均呈现中央低四周高的特点;夏季,各层溶解氧分布趋势差别较大,溶解氧的分布受生物活动和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十分显著;秋季,上层水体中的溶解氧分布受温度和光合作用共同控制,下层水体则受黄海冷水团的影响,其溶解氧平面分布与夏季相似,且含量为四季最低。
辛明马德毅王保栋韦钦胜孙霞谢琳萍
关键词:溶解氧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的上下行控制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2010—2011年度3个季节的调查资料以及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叶绿素a浓度表征)的上下行控制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在叶绿素高值区,三航次营养盐含量均比整个海区平均值偏低,且春季呈现三季节最低的磷酸盐(PO4-P)和硅酸盐(SiO3-Si)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48和8.96μmol/L)以及最高的氮磷比(DIN/P为43.3),为该海域春季甲藻赤潮频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夏季叶绿素高值区的硅氮比(Si/DIN)相对整个调查区较高,而春季和秋季却相近,这与夏季藻华种类主要是硅藻相一致。春、夏两季叶绿素高值区的悬浮物浓度(TSS)在时空比较上均显著低值。浮游动物高值区分布与叶绿素高值区分布虽不完全重合,但有交叉或两者相邻。GA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各环境因子变化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叶绿素变化的贡献可达70%以上,且主要影响因子为盐度和营养盐,而与TSS、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温度三因子的直接相关性不显著(p>0.05)。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盐度与DIN、PO4-P、SiO3-Si、TSS等因子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01),说明盐度对叶绿素变化的影响可能体现了营养盐和光照条件等因子的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的上行效应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主要控制作用,而光照条件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浮游植物现存量虽然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非决定性控制因素。
宋洪军张学雷王保栋孙霞王晓辛明
关键词:浮游植物营养盐浮游动物广义相加模型长江口
我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新方法及应用被引量:24
2012年
参考目前国际上被广泛应用的第2代富营养化评价方法体系,结合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特点和监测资料现状,建立了一种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式为基本框架、以富营养化症状为主的第2代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体系。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应用本方法得出的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状况评价结论,与目前国外主流评价方法的评价结论一致,而且本方法具有评价指标代表性强、数据资料易得、评价标准有据、方法简便易行等优点。
王保栋孙霞韦钦胜谢琳萍
关键词:富营养化近岸海域海湾
低氧环境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前,低氧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海洋环境问题,而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的低氧区已经由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20多个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个。尤其是在近海海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
杨波王保栋韦钦胜孙霞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低氧环境生源要素沉积物环境问题近海海域
Ecologically-friendly operation scheme for the Jinping cascaded reservoirs in the Yalongjiang River, China被引量:2
2014年
在河里保存关键生态系统性质的 Ecologically 友好的水库操作过程目的,当最小化社会经济的兴趣的牺牲时。集中于 Jinping 的这研究作为案例研究串联了水库。一个优化模型被开发在除去的自然隧道节,和年度力量生产探索在目标鱼种(Schizothorax chongi ) 的生态的流动要求(EFR ) 之间的平衡。为隧道的 EFR 被 Tennant 方法和一个鱼产地模型分别地决定。优化模型被使用一个适应真实代码的基因算法解决。相应于生态的流动系列的几种操作情形用优化模型被评估。通过比较,一个最佳的运作的计划,在除去的隧道把相对低的力量生产损失与比较喜欢的生态的流动政体相结合,为串联水库被建议。在推荐计划下面,进在旱季的 Dahewan 河活动范围的分泌物从 36 ~ 50 m ^啜 3 ^/s。这将在要保存的隧道启用至少 50% 目标鱼产地,以 2.5% 仅仅年度力量生产损失的成本。学习证明 EFR 的使用是以一个生态地友好的方法的水库操作的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为另外的重要的鱼种类和生态系统类似的建模工作,由结果的领域确认补充了,被需要以便固定影响的河生态系统的长期的保存[出版摘要]
Duan CHENQiuwen CHENRuonan LIKoen BLANCKAERTDesuo CAI
关键词:生态友好梯级水库实数编码遗传算法河流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长江口海域营养盐分布与结构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根据2010-2011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变化特征,并与三峡大坝合拢蓄水前的2002年同期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三峡大坝合拢蓄水前相比,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长江口海域溶解无机氮、无机磷含量显著增大,且无机磷含量增幅更大(60%),但活性硅酸盐含量显著降低(20%),并由此导致长江口海域N/P比值明显降低和Si/N比值的大幅度降低。此外,三峡水库秋季蓄水活动造成的入海径流量的减少,导致该季节长江冲淡水扩展范围和营养盐浓度及影响范围显著减小。
王子成王保栋辛明孙霞韦钦胜杨波
关键词:营养盐长江口三峡水库
基于物理模型实验的光倒刺鲃生态行为学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建立了基于天然河道的物理模型,通过控制实验研究水环境因子对鱼类行为的影响。文中选取了金沙江下游2.6 km河段建立物理模型,以南方水系的经济鱼类光倒刺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鱼的行为对底质和流速的响应实验。分析得出,光倒刺鲃对砂卵石底质的选择明显大于其它底质且差异极其显著(P<0.01),光倒刺鲃2龄幼鱼期的喜好流速范围为0.3—0.6 m/s;研究同时发现水流紊动强度对光倒刺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光倒刺鲃栖息地模型提供参考。
李卫明陈求稳黄应平
关键词:底质流速
长江口外缺氧区生消过程和机制的再认知被引量:27
2015年
通过对2006~2007年长江口外缺氧区多学科历史资料和相关模拟、遥感资料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该缺氧区的生消过程和分布形态及其结构,从水文环流动力学、浮游植物繁殖(导致有机物耗氧分解)以及其他因素等角度综合系统探讨了缺氧区生消及其位置季节性变化的机制,阐释了缺氧区生消过程中多因素的协同作用,揭示了缺氧区分布形态和结构的受控机制.研究表明:冬、春季长江口外的水文环境提供了较低溶解氧(DO)含量的水体,是缺氧区形成的前期背景条件;入夏后,缺氧区逐渐向北发育成熟,受地形、有机物局地分解和黑潮次表层水涌升的影响,7~8月份长江口外缺氧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不连续的分布特征,其在内陆架具有南、北"双核"结构,并于东部外陆架亦发现一个低氧核心,各部分的缺氧程度也不相同,北部的整体上最强,南部的次之,外陆架上的最弱;夏季北部缺氧区不仅与南部缺氧区的北向分化有关,也是在局地得以发展和加剧的结果,8月达到鼎盛期,9月以后由于层化削弱很快向南退缩并消失;秋季,于南部浙江沿岸存在缺氧区,并在济州岛西南部也形成一DO低值区,但均很快消亡,同时由于所处动力环境的改变还导致外陆架DO低值区外移.跃层强度的变化及其对DO垂向输送阻隔作用的长时间累积效应对缺氧区缺氧程度具有重要影响;长江口外海域层化区域面积、各流系/水团强度和上升流、锋面、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的季节性变化共同制约着内陆架缺氧区的扩展及其位置的纬向(南北向)移动;黑潮次表层水等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外陆架存在一个DO低值核心的原因所在;东海北部底层冷水是济州岛西南部海域DO低值区在秋季得以形成的动力学基础.长江口外特殊的海底地形以及泥质区分布对缺氧区的发育亦具有一定影响.长江口外缺氧区的生消�
韦钦胜王保栋陈建芳夏长水曲大鹏谢琳萍
关键词:长江口缺氧区有机物分解
2008年夏季南黄海叶绿素a垂向分布格局初探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2008年8月南黄海海域的温度、盐度、光照和叶绿素a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叶绿素a垂向分布特征及其与温度、盐度、光照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绿素a垂向有1个、2个或多个峰区,按其所在水团和垂向特征可分为10个类型;叶绿素a垂向分布格局与海水层化、光照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有关。
李曌张学雷王宗灵孙萍徐宗军
关键词:南黄海叶绿素A垂向分布冷水团跃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