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413)

作品数:10 被引量:438H指数:7
相关作者:朱波杨林章苏成国朱兆良尹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紫色土
  • 2篇土壤
  • 2篇旱地
  • 2篇肥力
  • 1篇氮肥
  • 1篇稻田
  • 1篇研究数据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有机肥
  • 1篇有机肥配施
  • 1篇运移
  • 1篇生物有效
  • 1篇生物有效性
  • 1篇湿沉降
  • 1篇石灰性
  • 1篇石灰性紫色土
  • 1篇蔬菜
  • 1篇数据管理
  • 1篇水土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国家环境保护...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江苏省水利厅
  • 1篇加拿大多伦多...

作者

  • 5篇朱波
  • 2篇杨林章
  • 1篇吴大付
  • 1篇朱克诚
  • 1篇游祥
  • 1篇青长乐
  • 1篇张祖兴
  • 1篇谢红梅
  • 1篇陈实
  • 1篇施建平
  • 1篇朱钟麟
  • 1篇沈其荣
  • 1篇王兴祥
  • 1篇罗晓梅
  • 1篇俞海
  • 1篇孙波
  • 1篇张先婉
  • 1篇成延鏊
  • 1篇尹斌
  • 1篇高美荣

传媒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年份

  • 3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紫色土无机—有机肥配施下作物生物效应及土体NO_3^-N运移特点被引量:6
2004年
本文研究了无机—有机肥配施下紫色土土壤NO-3 N在剖面的运移特征,同时对作物N吸收、N肥利用率及各施肥处理的产量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成熟期土壤剖面NO-3 N含量分布差异显著,各处理NO-3 N向下移动量顺序为:纯化肥>鸡粪+化肥>猪粪+化肥>秸秆+化肥处理;各施肥处理对土壤NO-3 N累积的影响则明显的反映了纯化肥处理土壤NO-3 N移动较快,鸡粪矿化强烈、释放快,猪粪释放缓慢特点,秸秆与化肥配施处理对NO-3 N的滞留作用较为显著,证实了某些有机肥的施用对NO-3 N的淋失有一定的固持作用,阻碍了NO-3 N向下迁移;结合N肥的利用率、产量和农艺性状等特点分析,建议当地采用秸秆或猪粪的有机+无机施肥制度。
谢红梅朱波朱钟麟
关键词:紫色土运移
蔬菜亚硝酸盐污染现状分析被引量:10
2003年
通过对成渝两地蔬菜亚硝酸盐的采样分析,结合菜地化肥施用的调查,评价成渝两地蔬菜中亚硝酸盐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成渝两地蔬菜亚硝酸盐含量均在一定程度上超标,其中成都地区菠菜的超标率为74 2%,大白菜为6 9%,芹菜为25 8%,油菜为4 8%,花菜为25%,而重庆地区菠菜的超标率为100%,大白菜为30%,芹菜为28 2%,甘蓝为8 0%。总体而言,蔬菜亚硝酸盐含量及超标率均呈叶菜>花菜>果菜的趋势。
罗晓梅朱波
关键词:蔬菜超标率采样方法
稻田氮肥的氨挥发损失与稻季大气氮的湿沉降被引量:129
2003年
通过田间小区与大田试验 ,对稻季期间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和大气氮湿沉降状况进行了收集和监测 .结果表明 ,每次施肥后的 1~ 3日内氨挥发损失达到最大值 ,氨挥发损失受当地气候条件 (如光照、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 )、施肥时期以及田面水的NH4+ N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氮湿沉降与施肥量和降雨量有关 ,稻季内由湿沉降带入土壤或地表水中的氮为 7.5kg·hm-2 ,其中 ,NH4+ N的比例为 39.8%~ 73.2 % ,平均为 5 5 .5 % ;稻季中总氨挥发量与湿沉降的NH4+ N平均浓度和总沉降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 0 .988和 0 .996 。
苏成国尹斌朱兆良沈其荣
关键词:稻田氨挥发湿沉降
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中的DEM精度评价新方法被引量:13
2004年
提出了由像元坡度评价法和数值评价法组成的DEM精度评价新方法 ,介绍了它在两类DEM实验区应用的结果 ,显示了它在DEM精度评价中具有准确可靠、快速直观、评价客观、精度数值符合DEM实际的特点 ,并能醒目突显DEM的局部错误 ,使其能用DEM构建文件改正后建成较高精度的DEM。该评价新方法 ,已在江苏全省和密云水库流域DEM建成中得到充分应用和证明。
卜兆宏杨晓勇王库杨林章张祖兴朱克诚钱惠康
关键词:水土流失DEM精度
紫色土外源锌、镉形态的生物有效性被引量:65
2002年
通过对 7种形态Zn、Cd与有效态Zn、Cd(DTPA提取 )的相关分析及各形态Zn、Cd与植株Zn、Cd含量的通径分析 ,评价各形态Zn、Cd的生物有效性及对植株的相对贡献和途径 .结果表明 ,交换态Zn、Cd与有效态Zn、Cd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95 4、0 .95 3) ,交换态Zn、Cd与植株Zn、Cd含量的通径系数为1.2 6 7、1.16 8,交换态Zn、Cd有效性高 ,具有最大的生物活性 ,对植株Zn、Cd含量的贡献最大 .其它形态如碳酸盐结合态锌、氧化锰结合态Zn、Cd通过交换态作用于植株的通径链系数 (间接通径系数 )分别为0 .85 6、0 .5 92、0 .72 3,上述形态对植株Zn、Cd含量也有影响 ,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对有效性 ,但通过交换态间接作用 .交换态不仅自身具有最大的生物有效性 ,而且还作为其它形态Zn、Cd生物有效性的中介 ,为紫色土其它Zn。
朱波青长乐牟树森
关键词:紫色土生物有效性通径分析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物质循环与调控被引量:13
2004年
利用长期定位资料研究了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下水分、养分循环和平衡以及能量流动特点 .研究表明 ,红壤地区 3~ 6月降雨量占全年的 6 0 % ,导致季节性干旱经常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 ;红壤旱地N、P、K配比不合理 ,肥料施用量大 ,化肥投入过多 ,不同种植方式间存在差异 ,使投产比降低 .优化的种植方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 ,减缓了干旱发生频率和干旱程度 ;提高了养分再循环率 ,使N、P、K的配比较为合理 .合理开发利用红壤的措施之一 ,是建立种养结合的复合农业生态模式 ,并采用节水灌溉、增加覆盖、农林间套作 ,提高有机肥比重、进行平衡和合理施肥 ;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 ,调整投能结构 ,减少外部输入能 ,完善种养协调机制和食物链多级利用技术 .
何园球吴大付李成亮王兴祥
关键词: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
不同利用方式下石灰性紫色土的锌形态剖面分布特征初探被引量:2
2003年
分析对比了 4个剖面 (稻田、旱地、城墙岩群组林地、蓬莱镇组林地 )Zn形态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稻田各形态Zn的剖面分布比旱地复杂 ,农地土层深厚 ,Zn各形态分配在层次间的变化较林地复杂 .DTPA Zn(有效态锌 )在表层分配的相对较高 ,说明作物根系层及林木根系层缺Zn突出 .对各种形态在不同剖面中的分配进行了显著性分析 ,结果表明 ,农地的碳酸盐结合态锌 (3 .65 % )、紧结有机结合态锌(2 .81% )、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 (2 2 .0 4% )显著大于林地 (1.86%、0 .84%、11.5 9% ) .
高美荣朱波蒋明富成延鏊
关键词:石灰性紫色土锌形态
养分循环研究数据管理概念模型的构建被引量:3
2003年
近年来 ,农田生态系统NPK养分循环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迫切需要建立可长期保存数据、并为养分循环研究全局决策服务的数据管理系统 .本文描述了用于养分循环数据管理的概念模型的设计 ,并说明构建模型的过程 ,最后给出依据该模型建立数据库系统应用实例 .结果表明 ,依据模型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可提供按照时间、地点、专题查询的功能 ,能够管理野外观测数据、专题图和研究报告等多种类型数据 。
施建平孙波杨林章
关键词:养分循环数据管理
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被引量:120
2003年
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中国耕地土壤肥力及其变化日益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利用最近 2 0年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省 ,华北地区的北京市和河北省以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和浙江省的 15个县市 180个样本点的土壤数据资料 ,分析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农业土壤肥力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 ,从总体上看 ,东部地区除土壤速效钾下降和酸碱性有所退化外 ,农业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都增加了。在空间分布上 ,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长江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平均肥力提高 ,东北地区下降。另外 ,除华北地区的土壤酸碱性有改善外 ,长江下游和东北地区土壤都存在酸化倾向。
俞海黄季焜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
关键词:土壤质量
紫色土退化旱地的肥力恢复与重建被引量:80
2002年
常规耕作的水土流失造成紫色土坡耕地土层浅薄化、土壤养分贫瘠化、土壤干旱化及土壤结构劣化等土壤肥力退化问题。 1 984~ 1 996年长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聚土免耕通过垄沟网状结构可保持水土 ,其多年平均径流与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 65 7.7m3hm- 2 和5 30 .0tkm- 2 ,而常规耕作的相应值分别为 1 75 4 .0m3hm- 2 和 31 2 2 .0tkm- 2 ,通过聚土与改土结合 ,聚土免耕活土层厚度平均增加 1 1 .8cm ,聚土免耕耕作技术还通过垄沟强化培肥降低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有机质及N、P、K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恢复土壤肥力。聚土免耕作物产量比平作高 1 5 %~ 30 %。 1 996~ 1 998年秸秆覆盖实验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改善并维持土壤结构。聚土免耕与秸秆覆盖结合有利于土壤养分活化、土壤结构形成与维护 ,是紫色土退化旱地肥力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
朱波陈实游祥彭奎张先婉
关键词:紫色土旱地土壤肥力秸秆覆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