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911MS262)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苏广实杨小青胡宝清王世杰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中国科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性状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物理
  • 2篇土壤物理性质
  • 2篇微生物
  • 1篇性状分析
  • 1篇土壤物理性状
  • 1篇物理性状
  • 1篇酶活性

机构

  • 3篇广西经济管理...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苏广实
  • 1篇王世杰
  • 1篇胡宝清
  • 1篇杨小青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以广西都安澄江小流域为例被引量:13
2013年
以广西都安澄江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表层物理性质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自然林地向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人工林地、退耕地和旱地的转变,土壤容重、pH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电导率逐渐降低。各土地利用方式中,细菌数量最多,均占85%以上,放线菌和真菌相对较少。从总量上看,灌草丛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总量最大,自然林地、灌丛地和旱地次之,退耕地和人工林地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自然林地和人工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灌草丛地、草地、灌丛地和退耕地次之,旱地最低。
苏广实王世杰胡宝清杨小青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微生物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以广西都安澄江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自然林地向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人工林地、梯化旱地、旱地、坡耕地转变,土壤容重、pH呈增加趋势,而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电导率逐渐降低。土壤电导率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程度最强烈,土壤容重、含水量和总孔隙度的响应程度居中,pH最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电导率及pH的变化均与土壤容重的变化有关。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加,总孔隙度和含水量均减少,电导率降低,而pH升高。综合分析土壤物理性质各项主要指标,发现自然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最优,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人工林地、退耕地的土壤物理性质次之,梯化旱地、旱地、坡耕地最差。
苏广实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广西都安澄江小流域为例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探索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山区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广西都安澄江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细菌数量最多,均占85%以上,放线菌和真菌相对较少。从总量上看,灌草丛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最大,分别为37.88×106cfu/g、26.70×106cfu/g,自然林地、灌丛地和旱地次之,退耕地和人工林地最小,分别为8.78×106cfu/g、7.74×106cfu/g。自然林地和人工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0.461、0.459,灌草丛地、草地、灌丛地和退耕地次之,旱地最低,仅为0.155,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酶活性亦存在较大的差异,自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分别为0.195mL/(g·min)、1.2mL/(g·min)、0.753mL/(g·min)和1.5mL/(g·min),均高于其他用地类型,退耕地和旱地最低,人工林地、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居中。
苏广实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