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JD0029)
- 作品数:6 被引量:164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耀彬陈志余昕徐冬梅袁锐更多>>
-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咸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101
- 2006年
-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涵义及规律,在灰色关联技术的支持下,构建了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江苏省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该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它们耦合作用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由此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8项主要的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9项主要的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作用的机制;②计算显示1990—2003年间江苏省耦合强度的变化呈现出先大后小,再变大的“U”型形状,依据其变化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③江苏省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依据其耦合特性,将全省13个行政市划分为4种耦合类型。
- 刘耀彬
-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耦合度
- 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
- 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工承担不起昂贵的培训费用、政府投入力度不到位、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的发展。本文根据调查结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
- 何筠徐冬梅余昕袁锐
- 关键词:农民工影响因素
- 文献传递
- 改进的城市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方法被引量:8
- 2014年
- 国内较少有文献将"会议竞争力"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议题进行研究,部分文献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然而相关文献提供的城市会议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在模型构建和权重确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与拓展,探讨了一种基于G1-E法的城市会议目的地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G1-E法除了具备综合主客观两方面信息的特性外,还具备将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地体现出来的特点,更加适宜对城市会议目的地进行竞争力综合评价。文章最后以17个旅游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进方法的评价结果比原方法的拟合程度更高。
- 张发明
- 关键词:城市经济G1
- 总量控制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就业规模优化分配研究--基于地方政府竞合视角被引量:3
- 2014年
- 分析了公共就业规模优化分配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适应性关系及各地方政府在公共就业规模优化分配中的博弈行为,设计了基于效率和讨价还价博弈的公共就业规模优化分配模型。实际应用表明,此优化分配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 翁异静邓群钊付莲莲
- 关键词:公共就业竞合讨价还价博弈
-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被引量:20
- 2006年
-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贡献程度依次降低,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变化度揭示,不同指标对关键因子变动的贡献也不一样,由此得出10项重点控制指标;通过对前两个全局主成分投影的组合分析,发现中部省份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效果差,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该地区极化系统得以完善的根本。进一步的综合变动轨迹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经济极化程度不强,但经济极化强度随时间正逐步加强,因此,加大对极化程度较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扶持有助于该区极化系统的完善。
- 刘耀彬陈志
- 关键词:全局主成分分析
- 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演进——基于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3
- 2007年
- “两产业三部门”的双重演进模型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揭示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双重互动关系。理论与实证分析还表明,扩展城市(镇)非农部门、发挥其集聚效应是实现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双重演进的前提条件。但在我国目前城乡二元体制下,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区域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性,工业化与城市化可能难以同时两全。为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应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 尹继东张文
-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力转移
- 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被引量:19
- 2007年
- 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民工承担不起培训费用、政府投入不到位、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农民工培训的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工培训的各种因素,提高认识,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政府对劳动力培训的力度,以促进农民工的有序流动。
- 何筠徐冬梅吴学平余昕袁锐
- 关键词: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