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JXNSF2007GZH2119)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吴芳英万筱芬孙梅珍赵永强谭晓芳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理学

主题

  • 3篇荧光
  • 2篇阴离子
  • 2篇阴离子识别
  • 2篇离子
  • 2篇离子识别
  • 2篇光谱
  • 1篇蛋白
  • 1篇电荷
  • 1篇电荷转移
  • 1篇血清白蛋白
  • 1篇阳离子
  • 1篇阳离子识别
  • 1篇乙烯基
  • 1篇阴离子受体
  • 1篇荧光法
  • 1篇荧光光谱
  • 1篇荧光增强
  • 1篇吡嗪
  • 1篇羟基
  • 1篇酰胺

机构

  • 5篇南昌大学

作者

  • 5篇吴芳英
  • 3篇万筱芬
  • 2篇孙梅珍
  • 1篇廖文生
  • 1篇向艳玲
  • 1篇赵永强
  • 1篇朱文兵
  • 1篇王春燕
  • 1篇许逸敏
  • 1篇谭晓芳

传媒

  • 4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分析试验室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钛铁试剂-铜配合物荧光光谱法测定半胱氨酸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pH8.0的B—R缓冲溶液中L-半胱氨酸与钛铁试剂-铜配合物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半胱氨酸的加入导致钛铁试剂-铜配合物在350nm处的荧光显著增强,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大与半胱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半胱氨酸的新方法,检测限为7.46×10^-8mol/L,线性范围为7.46×10^-7~2.20×10^-5mol/L。该方法用于测定合成氨基酸样品中的半胱氨酸,回收率为94.0%~100.7%。
廖文生朱文兵吴芳英万筱芬
关键词:L-半胱氨酸荧光增强
8-羟基喹啉偶氮苯衍生物应用于阴离子及阳离子的识别被引量:4
2008年
研究了系列8-羟基喹啉偶氮苯衍生物与过渡金属离子如Ni2+,Co2+,Zn2+和Cu2+等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主体分子中的不同取代基对其光谱性质的影响及对阳离子识别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强吸电子基团-NO2或-CN的主体分子对阳离子的亲合力大于含有供电子基团-N(CH3)2或-CH3的主体分子;而含供电子基团的主体分子形成的金属离子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更长,长波长的吸收峰源于金属离子的拉电子作用促进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主体分子与阴离子通过氢键结合,对氟离子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识别能力;而其金属配合物对阴离子的光谱响应的选择性明显下降,主要是因为阴离子与金属配合物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所至。
吴芳英孙梅珍谭晓芳万筱芬
关键词:阳离子识别阴离子识别
荧光法研究N-(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胺)-N′-苯基脲与血清白蛋白间的作用
2009年
合成了主体化合物N-(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胺)-N′-苯基脲(1),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1与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主体1的荧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牛血清白蛋白(BSA)或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加入呈线性增强。同时主体1可猝灭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猝灭过程源于共振能量转移,并计算了主体1和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169 mol-1L(BSA)和1412 mol-1L(HSA),结合位点数均近似为1。此外,同步荧光光谱的变化表明主体1与白蛋白作用时更接近其中的酪氨酸残基但未改变其构象。同时还研究了与1具有相似结构的N-(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胺)-N′-苯基硫脲(2)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两者之间无明显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对两者光谱响应的差异可能是因为1具有两个类似于肽键的酰胺键,与蛋白质形成氢键,故与蛋白质的作用较强。
吴芳英王春燕许逸敏
关键词:血清白蛋白
硫脲类阴离子受体的设计合成与阴离子识别被引量:5
2008年
硫脲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是优良的氢键供体,与阴离子特别是含氧阴离子形成氢键配合物。本文设计合成了系列二苯基硫脲衍生物,通过取代基效应调控硫脲衍生物分子内电转移过程,阴离子与硫脲基团结合后,增强了分子内供体的给电子能力,进一步促进电荷转移过程,据此识别不同的阴离子。由于主体分子与阴离子间形成氢键的能力及阴离子碱性的差异,可达到选择性结合的目的。
吴芳英赵永强
关键词:阴离子识别分子内电荷转移分光光度法
2,5-二-[2-(4-羟基-苯基)乙烯基]吡嗪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2009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2,5-二-[2-(4-羟基-苯基)乙烯基]吡嗪(1)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406 nm的光激发该化合物在525 nm处有发光,加入人血清白蛋白或牛血清白蛋白后发光增强,其荧光强度与白蛋白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9.1×10-7-1.0×10-6mol.L-1(HSA)和1.1×10-6-8.0×10-6mol.L-1(BSA),检测限分别为9.1×10-8mol.L-1(HSA)和1.1×10-7mol.L-1(BSA)。研究结果表明主体1对白蛋白内源荧光的猝灭源于激发态蛋白质分子与基态的主体1产生分子间的碰撞引起的动态猝灭过程,其猝灭常数分别为1.6×104mol-1.L(HSA)和7.6×103mol-1.L(BSA)。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供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
吴芳英向艳玲孙梅珍万筱芬
关键词:白蛋白荧光光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