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45502)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孔祥平王亚萍雷香丽刘光泽高洪波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解放军第458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切除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细胞移植
  • 2篇小鼠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肝切除
  • 2篇肝损伤
  • 2篇肝硬化
  • 2篇肝再生
  • 2篇肝脏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性
  • 1篇胆汁性肝硬化
  • 1篇蛋白
  • 1篇冻存
  • 1篇多糖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第八人...
  • 2篇解放军第45...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作者

  • 3篇孔祥平
  • 2篇唐小平
  • 2篇卓丽
  • 2篇雷香丽
  • 2篇高洪波
  • 2篇刘光泽
  • 2篇王亚萍
  • 1篇张健
  • 1篇武昕
  • 1篇佟明华
  • 1篇罗显荣
  • 1篇李劲
  • 1篇李绍林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4
  • 4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肝损伤后成熟肝细胞和卵圆细胞在肝再生中的作用
2018年
背景:倒千里光碱是能长期抑制成熟肝细胞分裂增生的肝化学毒剂。目的:联合应用倒千里光碱和肝脏1/3切除建立肝损伤大鼠模型,肝损伤观察大鼠肝细胞和卵圆细胞增殖情况,以及成熟肝细胞和卵圆细胞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1)倒千里光碱/肝脏1/3切除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30 mg/kg,共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2)1/3肝切除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倒千里光碱。两组大鼠在末次注射4周后行肝脏1/3切除术。观察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肝脏病理形态变化、细胞增殖情况和CK19、C-ki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情况。结果与结论:(1)倒千里光碱/肝脏1/3切除组大鼠术后20 d体质量仍低于术前,肝脏增大明显小于肝脏1/3切除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示胞体肿大、胞浆疏松、肝细胞广泛空泡变性,汇管区小胆管周围和肝小叶内可见成簇或散在分布的卵圆细胞增生;(2)肝脏1/3切除组术后20 d体质量恢复接近术前,肝脏损害较倒千里光碱/肝脏1/3切除组轻,Brdu免疫荧光示成熟肝细胞大量增生,术后14 d见肝卵圆细胞增生,多出现在肝细胞索中,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与倒千里光碱/肝脏1/3切除组卵圆细胞一致;(3)结果提示,成功构建了倒千里光碱联合肝脏1/3切除的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实验可见肝脏中毒及中毒后肝干细胞和成熟肝细胞增殖的现象,证实肝细胞更新与损伤后再生是肝流域中肝内外源肝干细胞及成熟肝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
王亚萍孔祥平卓丽唐小平高洪波佟明华
关键词:肝切除术肝细胞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2014年
目的分离、培养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转基因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并研究ADMSC在体外定向诱导下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分离EGFP转基因小鼠腹股沟的皮下脂肪组织,剪碎后胶原酶消化,含10%优等胎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FBS)的α-MEM培养液培养,取第3代EGFP-ADMSCs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并分别采用茜素红钙盐染色和油红O染色进行鉴定。结果成功获得了稳定表达EGFP的ADMSC;EGFP-ADMSCs经成骨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可见橘红色钙盐沉积,经成脂诱导14 d后油红O染色阳性,并且分化后细胞的EGFP表达不受影响。结论 EGFP转基因小鼠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普通小鼠ADMSCs相同的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的干细胞特性,并且能稳定表达EGFP,可以成为研究干细胞修复受损组织的作用机制的有效示踪工具。
邓丽斯刘光泽刘兵王奎栋孔祥平
关键词: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
D-氨基半乳糖与脂多糖对小鼠肝脏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部分肝切除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IN)、脂多糖对肝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4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D-GaIN(500 mg/kg),1 h后注射脂多糖(50μg/kg);肝脏部分切除组:生理盐水代替D-GaIN和脂多糖,同样方法注射;两组小鼠在第2次腹腔注射24 h后行肝脏1/3切除。观察两组小鼠术后肝脏体质量比值、肝再生率、肝细胞损伤、增殖与肝卵圆干细胞增生。结果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9天肝大体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肝再生率为(22.26±105.93)%,而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第14天肝质量较术前仍偏小,肝再生率为(9.49±32.55)%,P<0.001。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肝窦和中央静脉充血,库普弗细胞增多;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7天有明显肝细胞增殖,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肝细胞增殖甚少。D-GaIN/脂多糖/肝脏部分切除组肝脏术后第3天开始出现肝卵圆干细胞增生,从汇管区开始向肝小叶内延伸以修复损伤。结论 D-GaIN联合脂多糖可部分抑制肝部分切除后小鼠成熟肝细胞增殖,D-GaIN/脂多糖/肝部分切除可诱导肝卵圆干细胞增生。
李劲张健刘光泽刘犇孔祥平
关键词: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肝切除肝再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免疫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免疫介导损伤胆管上皮细胞及肝内小胆管的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发展为肝硬化的倾向。多种免疫相关基因通过影响疾病易感性、免疫调节等途径,促使PBC的发生、发展。本文就PBC的免疫分子机制研究动态进行综述。
尤玉琴孔祥平
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自身免疫分子生物学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化、冻存及成瘤性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中的含量极低,体外的长期培养过程中易丧失干细胞潜能以及体内移植后安全性等问题的存在,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目的:探索体外分离纯化、冻存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适方法,并观察以此方法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体内后是否具有成瘤性。方法:分别采用差速贴壁结合24h首次换液、24h首次换液、48h首次换液的方法纯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筛选最适纯化方法进行后续实验。配制含体积分数为10%,20%,30%,40%,50%胎牛血清的细胞冻存液冻存细胞,复苏后计算细胞存活率,测定复苏后细胞的生长曲线及成脂诱导能力。将第3,1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裸鼠肌肉、肝脏局部注射体内移植,45d后取注射部位行病理组织标本检查。结果与结论:差速贴壁结合24h首次换液法所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最高,而细胞增殖能力与其他两组无明显差别,因此选用该方法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进行传代培养;含体积分数为30%血清冻存液既可保证细胞活性与增殖能力,又可保证干细胞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15代仍保持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裸鼠肝脏45d后仍可在肝脏局部存活,生长状态与体外培养相似,无异型性及向周围浸润生长,提示体外长时间培养15代以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裸鼠体内存活且无成瘤性。
佟明华雷香丽王亚萍孔祥平罗显荣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冻存细胞移植成瘤性干细胞
GFP转基因小鼠胎肝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脾内移植
2018年
背景:近年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的成功与否、移植后细胞功能的发挥均与体内微环境密切相关。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脏不易接受外源性细胞,因此,在目前的细胞移植研究中,通常会先建立一个移植动物模型,通过造成宿主肝脏的损伤或降低宿主肝脏的免疫反应等方式,为外源细胞的植入和增殖创造一个良好的移植条件。目的:观察GFP转基因小鼠胎肝干细胞在脂质体包裹的二氯亚甲基二磷酸盐/倒千里光碱联合1/3肝切除(L-CL2MDP/RS/PH)模型大鼠肝脏内的定植和分布情况。方法:(1)以孕15 d GFP转基因小鼠为供体,分离培养胎肝干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并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2)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溶液(30 mg/kg,共2次,每次间隔2周),术前1 d每只大鼠静脉注射1 m L脂质体包裹的二氯亚甲基二磷酸盐(L-CL2MDP)溶液,行1/3部分肝脏切除后经脾内移植GFP转基因小鼠胎肝干细胞,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分别代替L-CL2MDP和倒千里光碱溶液,不进行1/3部分肝脏切除;(3)移植后3,15,30 d取出两组大鼠肝脏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阳性肝干细胞在大鼠肝脏的分布,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抗小鼠C-Kit抗体在移植大鼠肝内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镜下观察分离的肝干细胞大小均匀,呈鹅卵石形态。培养5 d后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呈类圆形或梭形,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第3代肝干细胞表达CD34、AFP;(2)胎肝干细胞移植后3 d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现实验组大鼠肝内散在分布GFP阳性细胞,移植后30 d大鼠肝脏内仍可见GFP阳性表达;(3)移植后3,15,30 d在实验组大鼠肝脏组织可见C-Kit阳性细胞表达;(4)结果表明,GFP转基因小鼠胎肝干细胞成功移植于L-CL2MDP/RS/PH模型大鼠脾内,植入的细胞能够在大鼠肝脏中存活,并出现不同程度增殖。
王亚萍孔祥平刘光泽卓丽高洪波唐小平佟明华
关键词:胎肝干细胞脾内移植干细胞干细胞
不同途径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硬化的作用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索不同途径移植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在慢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移植后细胞在肝脏组织内的存活、分布情况。方法全骨髓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利用携带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P3代BMSCs,建立四氯化碳慢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通过不同途径移植GFP标记的BMSCs,移植后维持四氯化碳肝损伤,1月后处死大鼠,行肝脏功能相关指标白蛋白(albumin,ALB)、谷丙转氨酶(alan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检测,观察肝脏局部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胶原纤维染色和荧光分布情况。结果不同途径BMSCs移植对大鼠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纤维化肝脏功能无明显改善,移植后GFP标记的BM-SCs均可向损伤肝脏迁移或停留,不同途径移植的BMSCs在肝脏内分布不同。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无明显治疗作用,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
雷香丽佟明华张建王亚萍孔祥平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移植四氯化碳肝硬化
Fah^(-/-)小鼠对NTBC的药物依赖性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Fah-/-小鼠对NTBC的药物依赖性,更详尽的掌握该模型的生物学特征,使该模型得以更有效的利用。方法 Fah-/-小鼠NTBC停药后,观察小鼠体重变化、生存状态、生存时间,定期取样记录血清学和肝脏病理学变化。结果 NTBC停药后,Fah-/-小鼠体重进行性下降,活力降低,5~7周死亡,期间伴随着ALT、AST等血清指标的升高及肝细胞严重变性及大量坏死。结论 Fah-/-小鼠需终身服用NTBC,依赖性强,停药会出现严重肝损伤,表明该模型是研究酪氨酸血症Ⅰ型和其他肝损伤的理想模型。
彭雨婷武昕孔祥平李绍林刘光泽
关键词:NTBC肝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