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XZW036)

作品数:14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谢海林袁辉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宋诗
  • 4篇选本
  • 4篇清代
  • 3篇渔洋
  • 3篇诗选
  • 3篇宋诗选本
  • 2篇曾国藩
  • 2篇神韵
  • 2篇士人
  • 2篇士人心态
  • 2篇宋初
  • 2篇王渔洋
  • 2篇编撰
  • 1篇道光
  • 1篇道统
  • 1篇的士
  • 1篇地域性
  • 1篇心态
  • 1篇叙录
  • 1篇隐逸

机构

  • 12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2篇谢海林
  • 2篇袁辉

传媒

  • 2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文学遗产
  • 1篇南海学刊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阅江学刊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人宋诗选本叙录》补正
2011年
《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第1期所载《清人宋诗选本叙录》一文,对清人所编宋诗选本有较为系统的整理,然讨理未尽。该文将全集视为选本,版本叙录等存有讹误之处,亟需订正;另外搜罗不全,尚有29种可补其缺漏。
谢海林
关键词:清代宋诗选本
由绍继走向整合——心态视野下宋初士人的道统复振与重构被引量:1
2019年
宋初的文化氛围在历经余劫之后,大体上仍延续着晚唐五代以来的文衰道丧之势。以柳开、穆修以及田锡等为代表的士人在救弊心态的影响下,开始自觉突破五代以来儒风陵夷的局面,他们皆以道统重建为己任,以古文复兴相号召,开启了北宋儒学发展最初的历史进程,但其间对于道统的理解与取径又有所差异。由个体境遇与主体心态入手,可以更为有力地揭示宋初道统、文统重建过程中的诸家面向,深入阐释这一时期道统复振与重构过程中的生动面貌与文化内涵,及其所带来的对文学尤其是古文创作的影响。
袁辉
关键词:宋初道统文统士人心态
清代宋诗选本的江南地域性
2011年
清代宋诗选本的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编选、校勘者多为江南人,辑撰、刊刻、流播地也多在江南,这不仅与江南丰裕的经济有关,还与其尚文好诗的诗性文化有关。江南宏富的私家藏书也为清人编撰宋诗选本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撑。
谢海林
关键词:清代宋诗选本
北宋“二山”:张佩纶对苏轼、王安石的推崇及其原因被引量:1
2016年
张佩纶在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初一日记中提出诗学师法"三山"之说,除了晚唐的李商隐,另两位便是北宋的王安石、苏轼。无论是对苏轼、王安石的人品、学术诸方面的爱慕,还是对其诗歌文章的推崇,张佩纶的这种选择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与他的性情、身份、际遇等密切相关,也受到时代局势的影响和士大夫群体的薰染。
谢海林
关键词:张佩纶
曾国藩与桐城派古文家梅曾亮之关系发微被引量:5
2017年
曾国藩与桐城派的关系是一桩学术公案。与梅曾亮的直接交往,事关曾国藩与桐城派传承流变等重要问题。学界对曾、梅关系的考订,或文献征览欠备,或文本研理未尽,始终未能窥其全貌。通过梳理曾国藩日常交游、书籍阅读等相关文献,可知曾国藩对梅曾亮及其古文的看法是动态变化的,咸丰二年之前是疏离又争胜,咸丰九年开始逐步褒扬。厘清曾、梅二人之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曾国藩性格志趣和古文观念的具体认识,也有助于了解道咸年间桐城派的真实境遇。
谢海林
关键词:曾国藩梅曾亮桐城派古文
清人所编宋诗选本与清代江南文化谫论
2011年
清人所编宋诗选本的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编选、校勘者多为江南人,辑撰、刊刻、流播地亦多出于江南。这不仅与江南丰裕的经济有关,还与其崇文好诗的诗性文化极为密切。江南宏富的私家藏书也为清人编撰宋诗选本提供了有力的文献支撑。
谢海林
关键词:清代宋诗选本
王渔洋《古诗选》的刊布及其影响史被引量:2
2014年
康熙二十一年七月,王渔洋编成《古诗选》。起初它以钞本行世,后由弟子蒋景祁在常州刊行。自此以后,从诗坛中心的京师到人文渊薮的江南,从馆阁重臣、诗坛耆宿乃至书院山长,从渔洋在世之时到民国初期,《古诗选》风靡于世,备受世人推重。虽然对《古诗选》所选作家作品偶有訾议,但大多数人认为,如渔洋所自诩,《古诗选》确实颇具法眼,别有心裁。《古诗选》影响深远,已成为学诗范本,翻印、合刊、重刻不绝如缕,众多诗界名流为之笺注、批校、修订、评点,也催生了一些相关的诗选。
谢海林
关键词:王渔洋
从绝意禄仕到仕隐之间——宋初隐逸文化视野下的士人心态嬗变及文学风貌被引量:1
2017年
宋太祖开国,确立了以文治为特征的祖宗家法,并大倡隐逸之风。这一时期的隐士种放、魏野与林逋等人在保持传统隐逸特色,避宦自守的同时,也在特定的思想文化背景与主体心态的影响下,体现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与对话,为其后宋代隐逸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该特征反映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不仅有对清幽的隐居环境的描写,以及恬淡闲适的心境抒发,更对现世社会充满了密切的关注,引导了其后隐逸文化的发展路径,体现出典型的过渡性。
袁辉
关键词:宋初隐逸文化士人心态文学风貌
王渔洋《七言古诗选》所选宋人宋诗及其诗学史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从王渔洋倡导的神韵诗学、具体的诗歌创作及编撰的诗歌选本三个维度观照,与《五言古诗选》相比而言,《七言古诗选》在盛行的神韵诗学视域下备受冷遇。王渔洋表面上以杜甫为宗,实则尊崇苏轼,并以其为中心广采博收宋人八家354首诗,前超两唐,后越金元,尤其推扬黄庭坚。所选宋人七言古诗,多标举学力才气,崇尚新变奇创,讲求纵横雄宕。《古诗选》影响深远,备受世人推重,成为学诗范本,也催生了其他诗歌选本。《七言古诗选》别裁伪体,救弊补偏,暗近宋调,这是另一种"神韵",客观上为宋人宋诗的广泛流布推波助澜,其诗学史意义不容轻视。
谢海林
关键词:王渔洋宋诗观
王士禛《阮亭古诗选》编撰缘由、背景及旨向刍议被引量:2
2013年
王士稹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神韵诗学的杰出代表。他曾自述学诗有三段经历①,俞兆晟《渔洋诗话序》也称其“中岁越三唐而事两宋”②,洵如学者的总结:渔洋“游弋于宗唐、宗宋之间而又归于盛唐”③。“渔洋一生的诗歌崇尚在唐诗,从《神韵集》的初倡,到《唐贤三昧集》的成熟,直至《唐人绝句选》的归结,自然形成了一条贯串他一生的崇唐线索。”④甚至谈及《阮亭古诗选》,也多以其五古来旁证“神韵”诗学。言渔洋,必及“神韵”;言“神韵”,俱论选本。在神韵诗说流被之下,王士稹中岁折宋的转变便有所遮隐,甚至是忽视。
谢海林
关键词:王士稹编撰渔洋宗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