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14D002)

作品数:5 被引量:68H指数:5
相关作者:蒲俊兵袁道先于奭杨会唐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南大学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岩溶
  • 4篇溶解无机碳
  • 4篇无机碳
  • 3篇亚热带
  • 3篇岩溶区
  • 3篇水库
  • 2篇岩溶水
  • 2篇岩溶水库
  • 2篇同位素
  • 2篇稳定碳同位素
  • 2篇溪流
  • 1篇地表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下水
  • 1篇地下水补给
  • 1篇岩溶作用
  • 1篇植物
  • 1篇生物作用
  • 1篇水生

机构

  • 6篇西南大学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5篇袁道先
  • 4篇于奭
  • 4篇蒲俊兵
  • 3篇章程
  • 3篇唐伟
  • 3篇杨会
  • 3篇张陶
  • 3篇莫雪
  • 2篇周建超
  • 2篇何师意
  • 1篇孙平安
  • 1篇李建鸿
  • 1篇贾亚男
  • 1篇刘文
  • 1篇肖琼
  • 1篇张强
  • 1篇潘谋成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亚热带岩溶水库夏季热分层期水体DIC行为初探
为更加清晰地认识无机碳在岩溶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转化过程。2013年8月对位于岩溶区的广西大龙洞水库沿流程方向不同地点水体进行现场分层监测、实验研究。水库始建于1958年,为峰丛谷地边缘堵漏成库,库容1.09亿m3。水库紧邻...
刘文袁道先莫雪张陶周建超蒲俊兵章程
关键词:岩溶浮游植物
文献传递
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溶解无机碳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9
2014年
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的转化过程是评价岩溶碳汇稳定性及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其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地表溪流中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3年7月8~14日对广西融安县官村地下河水补给的地表溪流进行7昼夜定位连续监测,利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每15分钟测定pH、溶解氧(DO)、水温(T)、电导率(SpC)等参数,人工每2小时采集水样用于测定常规离子和δ^(13)C_(DIC)等指标。结果表明溪流水体T,pH,DO,SpC,DIC(以HCO_3^-表示),Ca^(2+),δ^(13)C_(DIC),方解石饱和指数(SIc)以及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_2)等水化学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SpC,DIC,Ca^(2+)和pCO_2等指标白天降低,夜间升高;T,pH,DO,δ^(13)C_(DIC)和SIc等指标白天升高,夜间降低。SIc变化范围为0.70~0.89,表明溪流中可能发生了碳酸盐的沉积。通过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水温(昼夜变化幅度为5.8℃)对水体pCO_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27.48%~54.88%。反映水体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水体DO指标和水体δ^(13)C_(DIC)均在白天上升,夜间下降,而δ^(13)C_(DIC)和水体DIC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2=0.71),这也证明溪流水体DIC的变化过程受到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影响,白天水生植物以光合作用为主,消耗DIC,释放O_2,水体δ^(13)C_(DIC)上升;晚上以呼吸作用为主,消耗O_2,释放CO_2,增加DIC,水体δ^(13)C_(DIC)下降,其对水体pCO_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45.12%~72.52%。通过研究表明溪流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受到物理因素(太阳辐射和水温等)和生物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这为进一步了解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溶解无机碳转化过程及岩溶碳汇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莫雪蒲俊兵袁道先章程何师意于奭刘文张陶周建超杨会唐伟
关键词:溶解无机碳生物作用
气象要素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夏岩溶作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为揭示岩溶作用对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方式、季节变化的响应,在重庆青木关岩溶槽谷区选取地质背景相同的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田,退耕林,荒草地,杉竹混交林,竹林),利用标准溶蚀试片法得到各样点冬、夏两季单位面积溶蚀数据。并用自动气象站降水、气温,各样点土壤水、土壤CO2、土壤有机质、土壤pH、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数据对溶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是:(1),夏季各样点壤中平均溶蚀量为冬季的3.87倍,且最大溶蚀量从夏季-80cm处上升为冬季-20—-50cm处;(2),受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大的旱地、水田溶蚀量大于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削弱的退耕林、旱地,而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山竹混交林、竹林溶蚀量最小。且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夏季三者之间差值较大。分析认为:水分、热量与溶蚀的季节变动存较好正相关关系,是影响溶蚀的最基础因素;土壤CO2在降水量大的夏季才能更好地促进溶蚀;土壤有机质与土壤pH反相关,二者协同影响溶蚀,在有机质含量高、pH偏低的表层对溶蚀影响大,其它层位影响较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反映的土壤质地对溶蚀的影响是双向的,偏黏土持水性好而渗透性差,可促进降水少的冬季的溶蚀,如荒草地;砂土则渗透性好而持水性差,对降水多的夏季溶蚀有利,如旱地。另外,农业活动中用到的农家肥、化肥含NO-3、SO2-4,也会促进溶蚀。研究成果可为更科学准确地评估岩溶碳汇效应提供参考。
刘文刘文张强
关键词:降水气温土壤岩溶作用
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4
2015年
为更深入地认识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的循环过程,于2014-07-12~2014-07-20期间,以广西上林县大龙洞岩溶水库表层水体为研究体系,对无机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进行定点观测和高密度的昼夜监测.结果发现:1从上游到下游DIC含量和水体p CO2值逐渐增加[DIC(平均):122.88 mg·L-1增至172.02 mg·L-1,p CO2(平均):637.91×10-6增至1 399.97×10-6],δ13CDIC值逐渐偏负[δ13CDIC(平均):-4.34‰降至-6.97‰].2库区均为大气CO2的源,CO2交换通量在7.11~335.54 mg·(m2·h)-1之间,平均125.03 mg·(m2·h)-1,上游和下游地区CO2交换通量较大[平均131.73 mg·(m2·h)-1、170.25 mg·(m2·h)-1],中游狭窄地区CO2交换通量较小[平均116.05 mg·(m2·h)-1].3表层水体p CO2值和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存在晚上升高,白天降低的昼夜变化规律,且与叶绿素a(Chla)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认为:1大龙洞水库表层水体DIC含量、δ13CDIC值和水体p CO2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浓度、浊度、电导率、水深、透明度等的影响,而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除了受浮游植物浓度空间变化的影响外还受风速的影响.2浮游植物昼夜垂向运动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昼夜变化控制着水库表层水体溶解性无机碳的昼夜循环过程.
李建鸿蒲俊兵袁道先刘文肖琼于奭张陶莫雪孙平安潘谋成
关键词: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岩溶水库
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解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的昼夜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于2013-07-09~2013-07-14期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官村地下河出口(G1)和下游雷崖村(G2)设置两个监测点同时展开了为期5 d的高分辨率昼夜监测工作,每15min监测水温(T)、pH、溶解氧(DO)和电导率(Spc),每2 h进行人工采样工作,样品测试Ca2+、HCO-3和NO-3等主要离子以及δ13CDIC.结果发现:1 G1和G2点都是HCO3-Ca型水,但是两个监测点表现出不同的水文地球化学昼夜变化过程;2监测期间官村地下河出口(G1)的物理化学参数和主要离子(Ca2+、HCO-3和NO-3等)基本上保持稳定,而雷崖监测点(G2)的物理化学参数(T、pH、DO、Spc)和Ca2+、HCO-3和NO-3离子表现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特征;3 G2监测点的溶解无机碳(DIC)和δ13C值表现出相反的昼夜变化特征,DIC在白天下降晚上升高而δ13C值白天上升晚上下降,并表现出较好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7,P<0.01).结果表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水温以及脱气作用共同影响岩溶区地表溪流水文地球化学的昼夜变化,控制了岩溶地表溪流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张陶蒲俊兵袁道先章程何师意于奭刘文莫雪周建超杨会唐伟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广西五里峡水库夏季溶解无机碳行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1
2014年
为更加清晰地认识无机碳在岩溶水库水体中的循环转化过程,2013年7月初对位于岩溶区的广西五里峡水库沿流程方向不同地点不同深度水体进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平衡体系控制,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2水体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δ13CDIC分布特征:沿流程方向从库尾到坝前同一深度不同取样点DIC含量呈减小趋势(DIC(平均):1.03~0.78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重(δ13CDIC(平均):-10.21‰~-6.62‰).沿垂直方向从表层向库底DIC含量呈增加趋势(DIC(平均):0.86~1.05 mmol·L-1),δ13CDIC则逐渐变轻(δ13CDIC(平均):-7.88‰~-13.39‰).分析认为:1碳酸盐岩溶解沉淀过程对研究区水体DIC含量及δ13CDIC的影响有限或被其它过程平抑.2研究区水体存在热分层现象,其通过影响水库不同部位、不同深度水生生物新陈代谢的方向及强度、有机质分解强度等对水体DIC及δ13CDIC产生影响,使之出现前述变化趋势.
刘文蒲俊兵于奭章程区绎如袁道先杨会唐伟
关键词:岩溶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浮游生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