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5445)

作品数:16 被引量:63H指数:4
相关作者:林启权董文正肖良红龙涛杨雪峰更多>>
相关机构:湘潭大学岐阜大学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冶金工程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5篇有限元
  • 5篇拉深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值模拟
  • 3篇高强钢
  • 2篇有限元模拟
  • 2篇粘模
  • 2篇拉深成形
  • 2篇合金
  • 2篇粉末压制
  • 2篇钢板
  • 2篇泊松比
  • 2篇不锈
  • 2篇不锈钢
  • 2篇残余应力
  • 1篇单轴
  • 1篇单轴压缩
  • 1篇镀锌
  • 1篇镀锌钢板
  • 1篇压痕

机构

  • 15篇湘潭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 1篇岐阜大学

作者

  • 11篇林启权
  • 9篇董文正
  • 5篇肖良红
  • 3篇杨雪峰
  • 3篇龙涛
  • 2篇罗慧娜
  • 2篇殷望
  • 2篇曹亚雄
  • 2篇黎宇
  • 1篇冯艳
  • 1篇易沛林
  • 1篇王志刚
  • 1篇徐俊瑞
  • 1篇王欢
  • 1篇吉淼
  • 1篇姜滔
  • 1篇徐令
  • 1篇周巧英
  • 1篇颜明
  • 1篇臧莉

传媒

  • 3篇材料科学与工...
  • 2篇锻压技术
  • 2篇热加工工艺
  • 2篇材料导报
  • 1篇中国塑料
  • 1篇塑性工程学报
  • 1篇机械科学与技...
  • 1篇兵器材料科学...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Transa...

年份

  • 5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强钢无凸缘方盒拉深粘模位置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高强度钢无凸缘方盒形件在拉深成形中产生的粘模现象,以工件的相对磨损量和对应模具位置的相对粘模量作为评判指标,建立了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粘模位置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对凹模的粘模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具表面的粘模最易在凹模直边底部产生,而非通常认为的凹模圆角与直壁的连接处。预测的粘模位置与高强度钢无凸缘方盒形件拉深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和模型的可靠性。
冯艳杨雪峰林启权董文正殷望
关键词:数值模拟
粉末烧结材料压缩过程的修正屈服函数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通过理论推导确定了比较准确的泊松比与材料相对密度间的关系,进而根据Shima等人的相关理论推导出新的流动应力模型,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用以描述粉末烧结材料压缩过程力学性能的修正屈服函数。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表明,与其他屈服函数相比,本文提出来的修正屈服函数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
林启权彭传东董文正
关键词:粉末压制屈服函数泊松比相对密度
拉深比对304不锈钢圆筒件残余应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304不锈钢圆筒拉深件在其口部易发生纵向开裂,外壁残余拉应力过大是造成其纵向开裂的根本原因之一.本文结合有限元法分析不同拉深比所得圆筒拉深件的残余应力,用纳米压痕试验研究了拉深比对304不锈钢圆筒拉深件筒壁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04不锈钢圆筒拉深件外壁的残余拉应力从筒底到口部先增大后减小,最大残余应力出现在筒壁中部约60%筒壁高度处;纳米压痕测得拉深比为1.43、1.54、1.67和1.82拉深圆筒件筒壁的最大残余应力分别为391.87、745.30、793.74和1 013.1 MPa;最大残余应力随拉深比的增大而增大.与其他文献对比分析,此研究结果是正确可靠的.
肖良红龙涛徐俊瑞王欢
关键词:残余应力纳米压痕有限元模拟
基于FEM-Archard模型的高强钢冲压成形粘模行为评估被引量:4
2015年
为探明高强钢冲压成形过程中的粘模机理,利用数值模拟与工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了其宏观粘模行为.以高强钢SPFC590为研究对象,采用方盒拉深成形工艺,基于FEM-Archard磨损模型研究了弯曲-拉深复合变形模式下界面压力与滑移距离对粘模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方盒拉深过程中模具的宏观粘模行为主要集中在界面压力较大的拉深圆角与弯曲直边相接处附近,并随着拉深次数的增加(即滑移距离的增大),粘模量不断增大且不断向拉深方向扩展.同时,基于FEM-Archard磨损模型得到的粘模评估结果与方盒拉深试验结果相一致.
董文正林启权王志刚
关键词:高强度钢板
基于AutoForm的轿车行李箱内板成形工艺优化被引量:19
2014年
以汽车覆盖件行李箱内板为研究对象,利用AutoForm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拉深成形工艺进行工艺分析。研究发现,压料面上有起皱风险,零件(1/2坯料)中间部位有3处存在开裂风险。通过采用在靠近坯料开裂边缘处开缺口,将明显开裂的两处凹模圆角半径14和3 mm分别增大到18和4.5 mm,将压边力由500 kN减少到400 kN等措施进行工艺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压料面上起皱风险明显减小。按优化后的成形工艺进行内板零件拉深成形,所生产出的内板零件无起皱、开裂缺陷,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
肖良红罗慧娜向俊仲龙涛
关键词:拉深成形数值模拟起皱开裂
镀锌钢板圆筒拉深件表面损伤行为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不同凹模圆角半径下的圆筒拉深实验,对热镀锌钢板DC53D+Z和合金化热镀锌钢板DC53D+ZF拉深成形工件表面损伤行为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凹模圆角半径下,DC53D+Z表面损伤有熨平纹和表面划痕两种形式,而DC53D+ZF的表面损伤则有镀层龟裂和表面划痕两种形式;随着凹模圆角半径的减小,DC53D+Z熨平纹现象增加,DC53D+ZF垂直拉深方向的裂纹增加。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基于界面结合的镀锌板圆筒拉深有限元模型,对镀锌钢板拉深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凹模圆角半径的减小,镀层沿拉深方向的第一主应变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镀层沿拉深方向的第一主应变是影响表面损伤程度的主要原因。
林启权殷望董文正臧莉杨雪峰
关键词:拉深成形镀锌钢板ANSYS/LS-DYNA
NiFe_2O_4基金属陶瓷粉末冷压坯应力-应变的有限元模拟
2014年
采用有限元软件Marc中的Shima-Oyane屈服准则,对NiFe2O4基金属陶瓷粉末在冷压过程中压坯的相对密度、应力-应变分布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相对密度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以及相对密度梯度对产生压制缺陷的影响,建立了压坯相对密度和断裂韧性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压制力下得到的压坯最终相对密度大概可分为3个区域,随着压制力的增大,3个区域的相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差均增大,且相对密度差的增大促进了生坯缺陷的产生。试验结果证明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压制力越大,产生的缺陷越严重,压制产生缺陷的区域最有可能出现在两个相对密度差较大的过渡处以及应力、应变较大处。
林启权姜滔彭传东
关键词:粉末压制屈服准则
Ce对Zr-Cu-Al-Ni非晶合金热稳定性及耐腐蚀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为研究Ce对非晶合金热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的影响,采用铜模吸铸法制备(Zr55Al10Ni5Cu30)100-xCex(x=0,1,2,3,4)非晶合金。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电化学工作站分析样品热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行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样品腐蚀后的形貌。DSC曲线表明,随着Ce添加量增加,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Tg和初始晶化温度Tx都降低,但Tg下降得比Tx慢,导致过冷液相区ΔTx(ΔTx=Tx-Tg)从73℃降到49℃。极化曲线反映,适当添加Ce能提高非晶合金腐蚀电位,即增强其耐腐蚀性,且Ce最优添加量为1%。样品腐蚀后的SEM图显示,适当添加Ce的非晶合金,表层膜存留更多,即腐蚀程度更低。因此,添加Ce会降低Zr-Cu-Al-Ni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而适当添加Ce能提高该非晶合金的耐蚀性。
林启权吉淼董文正杨辅
关键词:ZR基非晶合金CE热稳定性极化曲线耐腐蚀性
厚板镦粗-翻边复合工艺(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传统圆孔翻边工艺中,翻边高度和形状精度是制约板料成形极限的主要因素。为了获得较为稳固的翻边凸起部位,提出采用镦粗-翻边复合工艺成形厚板翻边凸起结构。利用DEFORM有限元软件对镦粗-翻边复合工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各工艺参数对翻边高度的影响规律;对A1050P-O厚板进行了镦粗-翻边工艺试验并讨论了翻边后的板料硬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边工艺相比,镦粗-翻边工艺的翻边凸起部位精度更好、翻边高度更高,且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成形后的板料由于加工硬化影响,翻边凸起结构的硬度增大,有利于零件的后续加工组装工序。
林启权董文正王志刚Katsuyoshi HIRASAWA
关键词:有限元法厚板
基于Moldflow和正交试验设计的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优化被引量:10
2015年
以保护盖为研究对象,采用Moldflow软件对其注射成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熔体温度、模具表面温度、成型时间、保压时间与保压压力5个工艺因素对塑件体积收缩率和翘曲变形量的影响。通过对模拟结果的信噪比分析和方差分析,获得了各因素的最佳水平,进而获得了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对最优组合工艺参数的注射成型进行模拟试验,验证了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有效性。
林启权杨雪峰董文正
关键词:MOLDFLOW正交试验设计注射成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