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I-SW-01-17)

作品数:3 被引量:109H指数:3
相关作者:欧阳志云庞军柱李双江宋文质王效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小麦
  • 2篇小麦田
  • 2篇麦田
  • 2篇黄土高原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库
  • 1篇碳库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密度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库
  • 1篇强降雨
  • 1篇温度
  • 1篇降雨
  • 1篇干湿交替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刘文兆
  • 2篇冯宗炜
  • 2篇张红星
  • 2篇王效科
  • 2篇宋文质
  • 2篇李双江
  • 2篇庞军柱
  • 2篇欧阳志云
  • 1篇朱元骏
  • 1篇吴钢
  • 1篇刘国华
  • 1篇段桂兰
  • 1篇傅伯杰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环渤海地区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被引量:45
2003年
土壤碳库的研究和管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利用第2次土壤普查时环渤海地区1374个土壤剖面资料,对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整个环渤海地区1m深的土壤有机碳库为2.1 Pg C.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各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库发现,棕壤的有机碳库最大,占该区域总有机碳库的55.6%,其次为潮土,占26.9%,风沙土和暗棕壤的土壤有机碳库则很小,仅占0.1%以下。对不同土壤类型的碳密度比较发现,沼泽土的碳密度最高,为22.9kg C·m^(-2),其次是暗棕壤,为16.04 kg C·m^(-2);而风沙土的碳密度最低,为2.88 km C·m^(-2),再次是盐土,为6.0kg C·m^(-2),可见土地风沙化和盐碱化将极大地降低土壤的有机碳。此外,该地区表层土壤中的碳储量为673.30 Tg C,即约占总碳储量三分之一的土壤碳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分布主要为沿海地区、平原地区、西北部地区和山地丘陵区4个区域,其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丘陵区(森林)>西北部地区(农牧区)>平原地区(农业)>沿海地区(裸地)。其分布规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作用,而且充分反映了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此。
刘国华傅伯杰吴钢段桂兰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土壤碳密度
干湿交替格局下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的温湿度模型被引量:24
2009年
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后果是气温升高,同时还可能引起强降雨增多和干旱频发,形成干湿交替的格局。土壤呼吸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3个全自动多通量箱以及相应的气象监测系统,对土壤呼吸和环境因子全天候连续测定,利用已有的单因子模型、双因子模型对测定的土壤呼吸与气温和湿度的关系进行了拟合,通过优化,根据实际情况提出E-Q(exponential-quadratic)模型。结果表明:(1)干湿交替格局下,基于气温的单因子模型(指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和线性模型)不适合模拟土壤呼吸;(2)基于土壤湿度的单因子模型中,二次曲线模型最适合模拟干湿交替格局下土壤呼吸的响应情况;(3)基于气温和土壤湿度的双因子模型中,E-Q模型SR=aebT(c+dW+fW2)g,既能反映土壤呼吸随气温的正向指数变化,又能表现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双向调节作用,解释了土壤呼吸73.05%的变化情况,比其他双因子模型和单因子模型更能有效描述干湿交替情况下土壤呼吸对气温和土壤湿度协同变化的响应特征。
张红星王效科冯宗炜宋文质刘文兆李双江朱元骏庞军柱欧阳志云
关键词:干湿交替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温度
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对强降雨的响应被引量:42
2008年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后果之一是干旱频繁,强降雨增多。土壤呼吸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探讨强降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助于预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CO2排放的可能反馈机制。然而,由于测定技术限制,目前在降雨前后,对土壤呼吸进行原位、全天候、高频率测定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小麦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多通量箱系统,对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及环境因子在原位置进行了全天候连续监测,分析了3次强降雨前后的土壤呼吸变化。结果表明,(1)强降雨对土壤呼吸促进还是抑制取决于雨前、雨中、以及雨后的土壤水分状态。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条件下的强降雨促进土壤呼吸,降雨结束后土壤呼吸的平均水平是降雨发生前的1.5~2倍;湿季的强降雨整体上抑制土壤呼吸,降雨过程中观测到呼吸波谷,雨中及雨后土壤呼吸分别下降了约33%和15%。(2)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此关系同时受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的影响。当土壤由干旱和水分相对亏缺状态过渡到湿润时,上述二次曲线关系可靠;当土壤水分充裕时,该二次曲线关系减弱。在干湿交替情况下,二次曲线拐点是土壤呼吸因土壤水分增加而受到抑制的临界点,并且当温度升高时,该临界点相应升高。(3)温度和水分共同影响土壤呼吸。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时,水分的增加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在水分充裕时,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水分的增加会抑制土壤呼吸,但其对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相对弱化。
张红星王效科冯宗炜宋文质刘文兆李双江庞军柱欧阳志云
关键词:黄土高原小麦田土壤呼吸强降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