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80800)

作品数:5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健王志远严蜜王苏民王红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气候
  • 2篇暖期
  • 1篇中国气候
  • 1篇神经网
  • 1篇神经网络
  • 1篇神经网络模型
  • 1篇统计降尺度
  • 1篇气候模拟
  • 1篇气象
  • 1篇气象干旱
  • 1篇中世纪暖期
  • 1篇鄱阳湖
  • 1篇鄱阳湖流域
  • 1篇网络
  • 1篇网络模型
  • 1篇温度
  • 1篇夏季
  • 1篇夏季气候
  • 1篇湖流
  • 1篇黄河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5篇刘健
  • 3篇王志远
  • 2篇严蜜
  • 2篇王红丽
  • 2篇王苏民
  • 1篇况雪源
  • 1篇闵屾
  • 1篇粟瑶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鄱阳湖流域干旱气候特征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本文利用鄱阳湖流域127个站点1960-2007年逐日降水和温度资料,选用Z指数对鄱阳湖流域的气象干旱进行分析,并将干旱分为偏旱、大旱和特旱三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干旱基本呈现出南少北多、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形式.鄱阳湖流域7-12月发生的干旱以偏旱为主,大旱和特旱主要出现在1-6月.线性趋势变化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干旱范围和干旱强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2003、2004和2007年的干旱较为严重.2003年大部分月份偏旱范围广、强度大,全年大旱和特旱出现的范围均较小,但3-4月和6-7月的大旱和特旱强度较大;2004年大部分月份偏旱范围和强度均相对较小,但在3月和6月出现范围较大且强度较强的大旱和特旱;2007年干旱分布更为极端,仅在7、10和11月出现范围较广或强度较大的偏旱,而在5月集中出现面积超过80%的大旱和特旱.
闵屾严蜜刘健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Z指数
中国过去1500年典型暖期气候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中国区域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异同,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的温度变化在中世纪暖期和现代暖期有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且年代际变化特征亦不尽相同。现代暖期的温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年代际突变,这一突变是由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引起的,且现代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受人为因子影响较大。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空间格局主要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和火山活动。中国的降水变化在两个增暖期其时空格局较类似,其主要模态均体现为西部与东部反相,华南与华北反相。影响降水变化空间格局的因子较复杂,各外强迫因子的作用互补。
严蜜王志远刘健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中国气候气候模拟
近千年中国东部夏季气候百年尺度变化的模拟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ECHO-G近千年积分模拟试验结果,通过Lanczos滤波器滤去100年以下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信号,保留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信息,分析了近千年来中国东部夏季气候在百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近千年中国东部经历了暖-冷-暖3个阶段,由暖期进入冷期相对由冷期进入暖期缓慢,暖期降水多冷期降水少,降水的峰谷变化滞后于温度.有效太阳辐射和太阳辐照度分别是影响温度和降水变化最显著的因子,现代暖期之前火山活动的增强对极端低温的出现有明显影响,火山活动与降水在1400AD之前为正相关,在1400AD之后为负相关,温室气体浓度与现代暖期温度和降水有一致的变化趋势.(2)温度的百年尺度与年际-年代际尺度的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型都为全区一致分布,高纬的变率大于低纬,这一分布型主要受有效太阳辐射和温室气体的共同影响.降水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型在百年尺度与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别,百年尺度为全区一致的分布,而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与其两侧的区域呈反相分布,太阳辐照度和温室气体共同影响了降水百年尺度上的这一空间分布型.
王红丽刘健王志远王苏民况雪源
关键词:夏季气候
黄河上游地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模拟重建被引量:1
2013年
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较好地建立了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与区域气候之间的关系,拟合了黄河上游沙漠河谷地区的近千年温度、降水序列。在气候信号年代际和百年际变化特征上,拟合结果较为理想,但对极值的拟合能力较差,尤其是冬季温度和夏季降水的拟合极值偏差较大。拟合结果表明该地区近千年存在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且小冰期降温在冬季更为明显,冬季平均气温小冰期比中世纪暖期低2℃。降水的千年变化趋势较温度略微平缓,尤其冬季降水无明显趋势变化。空间分布显示20世纪暖期在近千年是最暖的,但降水较中世纪暖期偏少。
粟瑶王红丽刘健王苏民
关键词:BP神经网络模型统计降尺度黄河上游温度降水
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特征与机制的模拟研究被引量:44
2014年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简称CESM)的低分辨率版本(CESM1.0.3,T31_g37)在国际国内率先进行了多组过去2000年瞬变积分模拟试验,在与历史重建资料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对过去2000年中的典型暖期(中世纪暖期与现代暖期)的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太阳辐射加强是导致其“暖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温室气体浓度的激增是现代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在中世纪暖期,自然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之和比温室气体的影响高一个数量级;而在现代暖期,温室气体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自然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之和高一个数量级;在不同外强迫条件下的海表温度变化在热带太平洋区域截然不同,即自然因子影响下为类-拉尼娜态,而温室气体影响下为类-厄尔尼诺态;无论在中世纪暖期还是现代暖期,相对于1000~1850年的平均情况,沃克(Walker)环流均处于增强状态.
王志远刘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