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279)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李轶女张志芳张耀洲沈桂芳罗素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苏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家蚕
  • 4篇克隆
  • 4篇病毒
  • 3篇多角体
  • 3篇多角体病毒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定量
  • 3篇实时荧光
  • 3篇实时荧光定量
  • 3篇实时荧光定量...
  • 3篇核型多角体
  • 3篇核型多角体病
  • 3篇核型多角体病...
  • 2篇多克隆
  • 2篇多克隆抗体
  • 2篇夜蛾
  • 2篇原核表达
  • 2篇实时定量PC...
  • 2篇启动子
  • 2篇启动子活性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浙江理工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9篇张志芳
  • 9篇李轶女
  • 5篇张耀洲
  • 3篇沈桂芳
  • 3篇杨慧鹏
  • 3篇罗素娟
  • 2篇朱江
  • 2篇宗志鹏
  • 2篇朱越雄
  • 2篇步翠玉
  • 2篇盛晔
  • 2篇闵丹
  • 1篇韦永龙
  • 1篇韩宾
  • 1篇易咏竹
  • 1篇舒惠国
  • 1篇门炜

传媒

  • 3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蚕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知识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家蚕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差异蛋白质组是蛋白质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蛋白质组表达谱的比较,揭示细胞生理或病理状态的进程与本质,发现具有关键作用的蛋白。近年来,家蚕差异蛋白质组学发展迅速且涉及面广,已然成为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热点。对差异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在家蚕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评述。
韩宾李轶女易咏竹张志芳沈桂芳
关键词:家蚕差异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
家蚕一个DDRGK超家族成员的克隆及分析
2010年
DDRGK类蛋白是在动物及植物中发现的约有30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家族,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DDRGK基序,但功能还未知。在对家蚕幼虫cDNA文库的测序中发现了含有该保守结构域的EST序列,经过电子克隆、RT-PCR,获得该基因完整的cDNA序列,将其命名BmDDRGK(GenBank登录号FJ645927)。然后构建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和Rosetta中诱导表达,但经SDS-PAGE检测未检测到重组蛋白的表达。利用Real-timePCR技术对BmDDRGK在家蚕五龄幼虫期和蛹期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鉴定。绝对定量结果显示BmDDRGK在家蚕五龄幼虫期和蛹期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达,在五龄幼虫期,以中肠、马氏管、睾丸表达量较高,在蛹期,以翅原基、睾丸的表达量较高。
宗志鹏步翠玉张耀洲
关键词:家蚕克隆实时定量PCR
家蚕类p23蛋白基因的表达分析
2009年
p23蛋白发现于Hsp90分子伴侣复合体中,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且高度保守。家蚕中的同源蛋白命名为类p23蛋白。逆转录PCR显示类p23蛋白基因Bm-p23-like在家蚕5龄第6 d幼虫的卵巢、睾丸等8个组织中有表达,但拷贝数有较大差异,可能与组织的活跃程度有关。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Bm-p23-like及hsp90在家蚕温度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高温条件下,该基因与hsp90表达较对照组均有增加,二者比值是42.23(非胁迫对照组是25.10);在低温条件下,该基因的拷贝数是对照的19.90倍,而hsp90是对照的0.60倍,二者比值仅为0.89。因此,我们推测在温度胁迫条件下家蚕类p23蛋白具有独立于Hsp90的功能。
杨慧鹏罗素娟李轶女张志芳张耀洲
关键词:家蚕实时荧光定量PCR
应用抗保幼激素SM-Ⅰ诱导二眠蚕生产超细纤度茧丝的试验初报
2009年
超细纤度茧丝可用于生产高档丝绸产品和特殊用途丝制品。将三眠蚕品种按常规的饲养方法饲养至2龄起蚕或3龄起蚕后添食不同浓度的抗保幼激素SM-Ⅰ,结果将三眠蚕品种的2龄起蚕或3龄起蚕全部诱导成为二眠蚕。二眠蚕的蚕茧可以缫制出平均纤度为0.7~0.9 dtex的极细蚕丝,最细纤度可达到0.4 dtex,蚕丝的横截面直径小于10μm。初步试验表明,用800 mg/L SM-Ⅰ的给药浓度连续添食2 d为最佳诱导二眠蚕的方法,其诱导率可达100%。
李轶女舒惠国门炜张志芳
关键词:茧丝抗保幼激素
家蚕DnaJ5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谱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DnaJ蛋白是一种调节蛋白。从构建的家蚕蛹cDNA文库中检索到一条编码DnaJ蛋白的EST,并克隆获得家蚕DnaJ5基因(Bm-DnaJ5,GenBank登录号为FJ592078)。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1 056 bp,编码351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8.93 kD,等电点为9.25。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Bm-DnaJ5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的时空表达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5龄幼虫时期的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睾丸中的表达量最高,拷贝数达到1.16×108个/μg,其次在头部、中肠、前部丝腺和翅原基中的表达量也较高,在气管丛中的表达量最低,拷贝数仅为1.84×104个/μg;在蛹中期的几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眼和睾丸中的表达量较高,拷贝数分别为8.79×107个/μg和1.78×107个/μg,而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最低,拷贝数仅为1.94×105个/μg。
步翠玉宗志鹏李轶女张志芳张耀洲
关键词:家蚕克隆表达谱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毒感染条件下家蚕ORC的表达变化
2010年
DNA复制原点识别复合体(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ORC)识别并结合在DNA复制原点上,募集其他相关的复制因子组成复制前复合体(pre-replication complex,pre-RC)。ORC各个独立的亚基还具有非复制相关的功能。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监测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后,家蚕五龄起蚕脂肪体组织中ORC各个亚基的表达的变化。在感染早期,ORC的拷贝数有所下降,随后表达量增加,并出现两个峰值。病毒感染36 h后,ORC各个亚基的表达量均下降。家蚕感染病毒后,脂肪体组织中ORC的表达趋势与病毒DNA复制的趋势相近,推测BmORC参与了病毒DNA的复制。
杨慧鹏罗素娟李轶女张志芳沈桂芳张耀洲
关键词:家蚕ORC实时荧光定量PCR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家蚕小热激蛋白家族成员Hsp23.7基因的克隆与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Hsp23.7基因是小热激蛋白家族的成员,本文研究了家蚕BombyxmoriL.的Hsp23.7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获得了相应分子量的表达产物。推导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1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3.7ku,等电点为5.17。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对Hsp23.7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的表达谱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Hsp23.7基因在5龄幼虫时期的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达到3.64×107拷贝数/μg,其次在脂肪体,翅原基,马氏管中表达量也较高,在血淋巴中表达量最低,仅为7.11×103拷贝数/μg。
罗素娟杨慧鹏李轶女张志芳张耀洲
关键词:家蚕组织表达谱实时定量PCR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及其应用进展被引量:17
2010年
杆状病毒是节肢动物门的专性寄生病毒,20世纪80年代被开发为表达载体以来,由于其真核表达环境等优点,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里,杆状病毒表达体系的重组载体构建技术,筛选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和简化,成为与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相并列的四大表达体系之一。在表面展示,类病毒颗粒表达,哺乳动物基因转移,RNA干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就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作一个综述。
韦永龙李轶女张志芳沈桂芳
关键词:杆状病毒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ORF146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启动子活性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II ORF146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方法】根据SpltMNPV IIORF14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克隆ORF146基因。在生物信息学分析基础上进行启动子活性分析和转录时相分析。构建ORF146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后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读码框含1383 bp,编码46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推定分子量为50.4 kDa。启动子活性分析和转录时相分析都表明该基因是个早、晚期都表达的基因,在病毒感染8 h和18 h有两个转录峰,24 h以后转录水平略有下降,但趋于稳定。pET-28a-ORF13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高,效价可达1∶3200以上。【结论】SpltMNPV II ORF146基因是一个早期和晚期都表达的病毒组成型结构蛋白基因。推测ORF146基因可能与SpltMNPV II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DNA复制有关。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深入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盛晔闵丹李轶女张志芳朱越雄朱江
关键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ⅡORF13的克隆、表达与启动子活性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新发现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株基因ORF13的结构与功能。【方法】根据SpltMNPV Ⅱ ORF13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并克隆ORF13。在生物信息学分析基础上进行启动子活性分析和转录时相分析。构建ORF13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后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起始密码子上游-84bp处发现杆状病毒晚期启动子基序ATAAG,没有发现明显的早期启动子基序。启动子活性分析和转录时相分析证实,ORF13是一个早期和晚期都表达的基因,在病毒感染2 h就开始转录,18 h达到最高峰,24 h以后转录水平有所下降,但基本维持恒定。pET-28a-ORF13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经纯化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高,效价可达1:3200以上。【结论】SpltMNPV Ⅱ ORF13是一个早期和晚期都表达的病毒组成型结构蛋白基因。ORF13编码的蛋白可能是一种BV的膜蛋白,与细胞跨膜转运有关,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深入研究该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盛晔闵丹李轶女张志芳朱越雄朱江
关键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