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230)
-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黄硕刘宁柴娟杨向明孙沫逸更多>>
- 相关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CD82抑制口腔鳞癌细胞OSCC-15裸鼠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CD82对口腔鳞癌细胞OSCC-15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口腔鳞癌细胞株OSCC-15,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OSCC-15细胞接种于裸鼠右前肢皮下,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人口腔鳞癌OSCC-15细胞)、阴性对照组(转染空白质粒载体的OSCC-15细胞)、实验组(转染pIRES2-EGFP-CD82过表达载体的OSCC-15细胞),每组6只。接种后25 d,处死裸鼠,称瘤体质量,测量肿瘤的最长径和最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及体积抑制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标本增殖细胞中的核抗原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结果 CD82实验组移植瘤瘤体质量为(0.44±0.37)g,较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小;体积抑制率为(77.21±3.25)%,较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Ki67,PCNA阳性染色细胞数分别为(348.51±117.09)个和(288.18±136.05)个;空白对照组为(522.23±101.17)个和(542.12±201.25)个;阴性对照组为(538.36±105.72)个和(558.33±205.22)个。实验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82对口腔鳞癌细胞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柴娟孙沫逸刘昌奎李海燕刘宁黄硕
- 关键词:CD82口腔鳞癌移植瘤
- 纳米金颗粒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制备纳米金颗粒并初步探讨其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合成纳米金颗粒(GNP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尺寸和形貌,利用光谱仪记录所制得的纳米金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体外实验运用MTT比色分析法研究纳米金颗粒的细胞毒性;体内实验通过HE染色观察注射纳米金颗粒后动物心、肝、脾、肾的组织学变化。结果TEM表征和紫外-可见光谱结果显示成功合成直径均一的球形纳米金颗粒。MTT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纳米金颗粒不影响人咽鳞状细胞癌细胞系Fa Du的增殖,无细胞毒性。HE染色结果显示所有动物心、肝、脾、肾组织无组织学变化和毒副反应。结论成功制备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纳米金颗粒,展现出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 李昀孙沫逸马超鞠骏倪前伟高涛赵振彦任一雄
- 关键词:纳米金颗粒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
- CDK2AP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2014年
- 目的:构建CDK2AP1基因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感染人口腔鳞癌细胞系SCC-25细胞系中,为CDK2AP1基因体内外实验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pCDH-CMV-GFP慢病毒载体Sal I和Xba I酶切位点插入CDK2AP1基因序列,构建pCDH-GFP-CDK2AP1慢病毒质粒。经PCR鉴定、测序验证CDK2AP1基因后,将其和慢病毒包装质粒混合物共同转染病毒包装细胞293TN,转染24小时后产生重组病毒GFPCDK2AP1慢病毒颗粒。经病毒浓缩纯化后,感染SCC-25口腔鳞癌细胞系并测定感染效率。结果:GFPCDK2AP1病毒中携有转染正确的CDK2AP1基因,感染人SCC-25细胞系后能稳定表达。结论:成功地在舌鳞癌细胞系SCC-25中构建了CDK2AP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为研究其在头颈鳞癌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刘利军杨向明张静申致远孙沫逸
- 关键词:慢病毒
- RECK基因GFP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2014年
- 目的使用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含有GFP蛋白标签的RECK真核表达载体,研究RECK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使用人胚肝cDNA文库,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带有XhoⅠ及BamHⅠ核酸内切酶位点的目的 RECK基因序列后连接入真核载体pCDNA3.1质粒中,在RECK基因序列上游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构建GFP蛋白标签。经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将GFP蛋白标签连接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RECK中。经过测序分析比对后,转化入DH5a感受态细胞后,提取质粒。使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方法转染RECK基因入舌癌细胞系SCC-25细胞中。经过RNA提取、反转录后,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鉴定RECK基因体外表达质粒转染效果及REC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通过序列比对,证实了体外表达质粒与目标序列一致。将pCDNA-GFP-RECK质粒转染入真核细胞SCC-25细胞后,通过RT-PCR及Western-blot分析,验证RECK基因真核体外表达质粒能有效表达RECK基因及蛋白。结论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克隆的方法成功地在体外构建了RECK基因真核表达质粒,为研究RECK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转移中的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 刘利军扈梅杨向明申致远赵伟礼孙沫逸
- 关键词:RECK基因基因表达质粒构建
- 过表达CD82基因对口腔鳞癌OSCC-25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
- 2018年
- 目的探讨CD82在口腔鳞癌OSCC-25细胞的表达情况及过表达CD82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 IRES2-EGFP-CD82转染至口腔鳞癌OSCC-25细胞中,分别培养0,12,24,48,72 h,并在各个时点采用Western blot观察CD82蛋白表达情况并确定表达效率最高时间。同时以未转染的OSCC-25细胞为空白对照组,OSCC-25细胞加入空白质粒为阴性对照组,实验分别通过MTT,Transwell小室及AnnexinⅤ-FITC/PI双染细胞凋亡检测方法检测其对OSCC-25细胞增殖、侵袭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转染p IRES2-EGFP-CD82真核表达质粒载体72 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D82蛋白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空白及阴性组相比较,实验组OSCC-25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均受抑制,细胞凋亡水平上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活细胞实验中,过表达CD82基因可有效抑制口腔鳞癌OSCC-25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并促进鳞癌细胞的凋亡。
- 柴娟孙沫逸马超李昀刘宁黄硕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细胞侵袭
- 中期因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生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嗜神经侵袭的关系。结果 M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2.9%(29/35),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0%(2/2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K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理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是否发生嗜神经侵袭有关(P<0.05)。结论 MK蛋白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其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嗜神经侵袭有关。
- 李昀孙沫逸倪前伟刘潇潇马超赵振彦高涛任一雄李欢
- 关键词: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免疫组织化学
- 羟基喜树碱对人咽鳞癌细胞系FaDu增殖、迁移、凋亡及周期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对人咽鳞癌细胞系FaDu增殖、迁移、凋亡及周期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咽鳞癌细胞系FaDu,采用MTT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羟基喜树碱对FaDu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及周期的影响。结果 MTT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羟基喜树碱可以抑制Fadu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80μg/L羟基喜树碱可以将FaDu细胞阻滞在S期并促进其凋亡。结论羟基喜树碱可以抑制FaDu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诱导其凋亡,且羟基喜树碱对FaDu的凋亡诱导作用与其对FaDu细胞周期的影响有关。
- 赵振彦孙沫逸李昀马超鞠骏倪前伟高涛任一雄
- 关键词:羟基喜树碱凋亡
- 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pBiFC-VN173-p12和pBiFC-VC173-Nbp的构建及鉴定
- 2013年
- 目的:应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构建和鉴定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73-p12,pBiFC-VC173-Nbp,为进一步研究p12CDK2-AP1蛋白和Nbp蛋白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以原核载体pGEX-4T-1-p12,pGEX-4T-1-Nbp为模板扩增出p12CDK2-AP1蛋白和Nbp蛋白的目的基因序列,分别定向克隆到Venus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pBiFC-VN173和pBiFC-VC173上,重新构建成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73-p12和pBiFC-VC173-Nbp,双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重新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73-p12和pBiFC-VC173-Nbp经双酶切及测序结果均正确。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73-p12和pBiFC-VC173-Nbp,为进一步观察p12CDK2-AP1蛋白和Nbp蛋白在活细胞内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 张静孙沫逸申志远戴建武丁文勇孙杰刘利军
- 关键词:蛋白质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