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375)

作品数:13 被引量:144H指数:6
相关作者:胡锦吴惺周良辅袁强杜倬婴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凝血
  • 10篇颅脑
  • 10篇创伤
  • 9篇脑损伤
  • 7篇颅脑创伤
  • 7篇脑创伤
  • 6篇凝血因子
  • 5篇颅脑损伤
  • 4篇血功能
  • 4篇凝血功能
  • 4篇出血
  • 4篇创伤性
  • 3篇伤患者
  • 3篇凝血功能障碍
  • 3篇颅脑创伤患者
  • 3篇颅内
  • 3篇脑创伤患者
  • 3篇病理
  • 3篇病理生理
  • 3篇创伤患者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6篇苏州大学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10篇胡锦
  • 8篇吴惺
  • 7篇袁强
  • 7篇杜倬婴
  • 7篇周良辅
  • 6篇虞剑
  • 6篇孙一睿
  • 5篇路鑫
  • 5篇毛颖
  • 4篇吴思荣
  • 3篇吴雪海
  • 2篇高亮
  • 2篇金毅
  • 2篇栗超跃
  • 2篇李智奇
  • 2篇裴兵兵
  • 1篇刘华
  • 1篇姚海军
  • 1篇张大龙

传媒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与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和凝血病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Ⅶ,CFⅦ)基因多态性对颅脑创伤患者CFⅦ活性(CFⅦactivity,CFⅦa)和凝血病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急诊入院的84例单纯颅脑创伤患者.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对患者CFⅦ基因的6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 结果 CFⅦ基因-323P0/P10、R353Q、-401G/T、IVS7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的CFⅦ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402G/A和-670A/C位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3P0/P10的P10等位基因、R353Q的Q等位基因、IVS7的H7等位基因是CFⅦa<77.5%的危险因素.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353Q的Q等位基因[比值比(OR)=4.401,95%可信区间(CI):1.275 ~15.190,P<0.05]是导致CFⅦa<77.5%的独立危险因素.-323P0/P10的P10等位基因(OR=12.323,95%CI:1.445 ~ 105.062,P<0.05)是引起颅脑创伤患者发生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倍型为P10-H7-Q的患者发生凝血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患者(OR=7.624,95% CI:1.325 ~43.888,P<0.05). 结论 R353Q的Q等位基因与血浆CFⅦa下降密切相关,而-323P0/P10的P10等位基因是发生凝血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倍型为P10-H7-Q的患者发生凝血病的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单倍型患者.
路鑫卢香琼吴思荣吴惺虞剑孙一睿杜倬婴毛颖周良辅胡锦
关键词:颅脑损伤多态性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与疾病负担影响的队列研究被引量:51
2013年
目的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938元(P〈0.001)。结论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袁强刘华姚海军孙一睿吴惺吴雪海金毅高亮胡锦毛颖周良辅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预后经济负担
应用小剂量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治疗单纯性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rFⅦa)在单纯性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单纯性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小剂量rFⅦa(20μg/kg体重)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常规治疗组59例,rFⅦa治疗组27例。治疗前两组间相关指标(年龄、性别、体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rFⅦa治疗组患者血液检验结果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低于常规治疗组(1.1±0.2比1.2±0.2,P〈0.01),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0.3±0.2比0.1±0.4,P〈0.05);两组住院时间、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Ⅶa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无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小剂量rFⅦa可有效降低国际化标准比值,改善凝血功能,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
裴兵兵栗超跃路鑫吴惺高亮虞剑吴雪海金毅孙一睿杜倬婴毛颖胡锦周良辅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指标对于颅脑创伤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被引量:31
2018年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评估凝血指标对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 31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凝血指标.根据是否纳入凝血指标分别建立两种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模型:模型A涵盖基本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反应、损伤类型、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等;模型B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凝血功能检测的相关结果.对两种预测模型进行内部与外部验证.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19例TBI患者,其中432例(18.63%)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TBI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响TBI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偏低(〈100×109/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25、凝血酶原时间(PT)〉 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6 s、D-二.聚体〉5 mg/L和纤维蛋白原〈1.5 g/L(均P〈0.05).年龄、瞳孔对光反应、GCS评分、是否合并硬膜外血肿、血糖水平、INR〉 1.25以及APTT 〉36 s是影响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A和B均有良好的区分度(A:c=0.868;B:c=0.875).但模型B的校准度(H-L检验,P=0.152)较模型A更好(H-L检验,P=0.046).结论 凝血指标是TB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凝血指标对患者住院死亡风险进行预测能增加预测的校准度,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赵剑斓袁强吴惺虞剑杜倬婴孙一睿吴雪海胡锦
关键词:颅脑损伤凝血酶原医院死亡率
单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因子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2018年
目的研究单纯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FⅦ活性(FⅦa)的关系,探讨FⅦ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H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8月-2014年8月急诊入院的79例单纯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入院时外周静脉血并送检FVHa,提取患者血液DNA,检测FⅦ启动子区CpG2、CpG3、CpG4、CpG5、CpG6甲基化率。根据患者血浆FVHa水平,将患者分为FⅦa≥90%组和FVHa〈90%组;根据患者是否存在PHI,将患者分为PHI组和非PHI组。比较四组患者FⅦ启动子区CpG各位点甲基化率、性别、年龄、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四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GCS、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Ⅶa≥90%组患者CpG3位点甲基化率小于FVHa〈90%组(0.83±0.05:0.85±0.03)(P〈0.05),而两组患者CpG2、CpG4、CpG5、CpG6等位点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I组与非PHI组患者以上CpG各位点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TBI患者F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血浆FVHa水平相关,甲基化率高,患者血浆FVHa水平低;而FⅦ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患者是否发生PHI无相关性。
卢香琼吴惺袁强吴思荣路鑫毛颖周良辅胡锦
关键词:脑损伤甲基化
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与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 探讨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与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根据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住院患者中年龄≥16岁中重度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81例,在到达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后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并送检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和FⅦ凝血活性.入院时INR>1.2和(或)aPTT>40 s和(或)PLT<120×109/L被诊断为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当随访头颅CT报告提示颅内血肿容积增大或出血性损伤部位增多时被诊断为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单纯性颅脑创伤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和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81例患者中凝血功能障碍组血浆FⅦ活性显著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组(86%±35%比100%±29%,P<0.05).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患者血浆FⅦ活性显著低于非进展患者(71%±18%比106%±33%,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Ⅶ活性<77.5%是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为7.4%(6/81),血浆FⅦa活性死亡组与幸存组分别为(91±47)% 、( 92±32)%,P>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FⅦ活性低下与凝血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FⅦa活性低下和凝血功能障碍是进展性颅内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栗超跃裴兵兵吴惺路鑫胡锦周良辅
关键词:颅脑创伤凝血功能障碍COAGULATION
凝血因子Ⅶ与小鼠进展性脑挫裂伤出血的相关性
2015年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FⅦ)与小鼠进展性脑挫裂伤出血的关系,为重组人FⅦa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12只BALB/c雄性小鼠分别给予1,3,5,10mg/kg的脂质体包裹的FⅦsiRNA注射动物尾静脉,每剂量组3只,另3只注射等渗盐水,注射后2d予眼球取血,PCR检测肝脏FVII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FⅦ浓度,底物显色法检测血浆FⅦ活性;选择最佳剂量的脂质体包裹的FⅦsiRNA来抑制小鼠FⅦ的表达。(2)30只BALB/c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Ⅶ抑制组和对照组,FⅦ抑制组给予最佳剂量的脂质体包裹的FⅦsiRNA;对照组则给予同等剂量的脂质体包裹的阴性对照siRNA,每组15只,均建立脑挫裂伤出血模型,于伤后3,24,72h检测两组脑挫裂伤出血量;伤后24,48h观察两组血肿体积。结果(1)1,3,5,10mg/kg脂质体包裹的FⅦsiRNA抑制后,肝脏FⅦ的表达均明显下降,血浆FⅦ浓度和活性也明显下降。FⅦsiRNA的最佳剂量为3mg/kg。(2)FⅦ抑制组伤后3,24,72h相对脑出血量分别为1.46±0.10,1.82±0.23,2.28±0.1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00±0.25,1.20±0.31,1.20±0.22)(P〈0.05)。伤后24,48hFⅦ抑制组血肿体积分别为(6.7±1.5)mm^3、(9.8±1.0)mm^3,均较对照组[(5.2±1.2)mm^3、(5.5±1.5)mm^3]明显增加(P〈0.01)。结论体内FⅦ浓度与进展性脑挫裂伤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挫裂伤出血后给予FⅦ可以显著降低进展性脑挫裂伤出血的发生。
袁强吴惺张大龙卢香琼虞剑杜倬婴胡锦
关键词:脑损伤脑出血
非火器类异物致眶颅贯通伤的救治(附20例报告)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通过总结20例眶颅贯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眶颅贯通伤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持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非火器类异物所致的眶颅贯通伤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异物种类、手术方式、受伤类型及范围、住院时间和视敏度,以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眶颅贯通伤患者共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9~66岁,平均31.7岁.GCS评分15 ~ 14分19例(95%),12分1例(5%).所有损伤均为意外事故导致,其中金属异物11例,木质异物4例,竹制品3例,塑料异物2例.CT检查结果示8例异物眶内入口位于内眦,8例位于下眼睑,2例位于外眦,2例位于上眼睑.10例异物由眶上裂进入颅内,8例颅内入口位于蝶骨大翼,2例颅内入口位于前床突.5例患者经双额底入路、1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5例患者并发颅内感染,最终痊愈出院.GOS分级Ⅴ级18例,Ⅳ级2例.结论 对于非火器类眶颅贯通伤,早期发现颅内损伤和正确的手术治疗将显著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卢香琼吴惺袁强吴思荣虞剑孙一睿杜倬婴毛颖周良辅胡锦
关键词:颅脑损伤
重视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0
2015年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凝血功能障碍是指颅脑遭受创伤弓I起组织损伤后,出现以凝血、纤溶和抗凝途径激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凝血功能紊乱,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作为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虽与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脑损伤后大量组织因子的暴露使机体的凝血、纤溶和抗凝途径更加激活。为此,在救治过程中,除了应参考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诊疗之外,还应根据TBI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时准确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预后。笔者就TBI后凝血功能障碍诊疗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
周良辅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颅脑创伤后创伤性脑损伤病理生理学机制凝血功能紊乱病理生理过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评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TBI)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急诊入院的209例中、重度TBI[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2分]患者资料。根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颁布的DIC诊断标准(国际DIC评分)以及日本卫生部颁布的DIC诊断标准(日本DIC评分)对每位患者进行DIC评分,计算DIC评分预测进展性颅内出血(PHI)和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日本DIC评分AUC95%CI为0.847(0.795—0.898),对PHI预测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单一凝血功能指标。而国际DIC评分和日本DIC评分对6个月死亡[AUC95%C1分别为0.734(0.644—0.824)和0.708(0.612—0.804)]和不良预后[AUC95%C1分别为0.640(0.566~0.714)和0.606(0.530~0.682)]的预测能力也较其他单项凝血功能指标高。将国际DIC评分和日本DIC评分分别加入死亡预测模型后,预测概率的AUC分别增加至0.811(95%C10.741—0.880)和0.795(95%C10.722—0.868)。结论DIC评分对TBI患者PHI和预后的预测能力强于单一凝血功能指标,且将其纳入传统TBI预测指标可以增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袁强吴惺卢香琼孙一睿虞剑吴雪海李智奇杜倬婴胡锦
关键词:颅脑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