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31004)

作品数:27 被引量:226H指数:10
相关作者:胡超涌马仲武谢树成曹振华黄俊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湖北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油气勘探前瞻性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石笋
  • 4篇洞穴石笋
  • 4篇气候
  • 3篇碳酸
  • 3篇碳酸盐
  • 3篇同位素
  • 3篇气候变化
  • 3篇结壳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东亚季风
  • 2篇氧同位素
  • 2篇源岩
  • 2篇植物
  • 2篇烃源
  • 2篇烃源岩
  • 2篇农业
  • 2篇农业生产
  • 2篇钴结壳
  • 2篇微量元素

机构

  • 19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武汉区域气候...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湖北省人工影...

作者

  • 14篇胡超涌
  • 6篇马仲武
  • 5篇谢树成
  • 4篇曹振华
  • 3篇陈正洪
  • 3篇侯林春
  • 3篇黄俊华
  • 3篇彭红霞
  • 2篇李会琴
  • 2篇何璐瑶
  • 2篇颜佳新
  • 2篇熊志方
  • 2篇潘涵香
  • 1篇李琴
  • 1篇向玉春
  • 1篇周炼
  • 1篇汪金福
  • 1篇黄咸雨
  • 1篇王焰新
  • 1篇史郁

传媒

  • 5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中国岩溶
  • 2篇Journa...
  • 2篇Scienc...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气象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非金属矿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1
  • 9篇2010
  • 2篇2009
  • 9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清江和尚洞洞穴温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1
2008年
对湖北清江流域和尚洞内、洞外气温进行同步高频监测,发现洞穴温度响应洞外气温的变化,但由于受到洞穴的“缓冲作用”,由外及里的温度变化幅度变小,时间滞后,且响应的快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003—2008年度监测的数据统计表明,在150m洞深处,洞内日温度的变化幅度仅0.2℃,明显低于洞外气温变化幅度(6.9℃);同样,洞内夏、冬季节温差变化(6.9℃)也小于洞外(31.8℃)。比较洞内外温度的时间序列,发现日尺度上,洞内气温滞后洞外0~2小时,而在季节尺度上则滞后10-40天,其中降温阶段滞后小,升温阶段滞后大。此外,一年四季中,洞内温度对外界气温变化的响应呈现慢(2—4月)→快(5—7月)→较快(8—10月)→较慢(11-1月)的特点,可能与不同季节下洞穴“缓冲作用”的强弱变化有关。
何璐瑶胡超涌曹振华马仲武熊志方
石笋包裹体重建古温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洞穴石笋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载体,石笋包裹体因其捕获了当时环境条件下的水溶液或气体而封存了古气候的原始信息,因此可以重建古温度。围绕当前石笋包裹体研究的现状,阐述了包裹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在石笋中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包裹体测温(包括稳定同位素测温法、惰性气体测温法、均一温度测温法)原理、方法和技术,分析了石笋包裹体气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李琴胡超涌
关键词:洞穴石笋包裹体古温度稳定同位素惰性气体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初探被引量:13
2011年
对四川广元上寺上二叠统剖面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Al/Ti值评估古生产力,而利用Mo、U、V、Cr、V/Cr和V/(V+Ni)来评估沉积环境,进而探讨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积累与海洋初级生产力、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沉积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大隆组中部,TOC、过剩铝、Cu、Ni和Cd出现高值(TOC平均值为5.82%),具备优质烃源岩特征。对该段地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Cr丰度高,V/Cr>4.25和V/(V+Ni)>0.7指示长期的厌氧沉积环境;而此时Al/Ti则指示只有中等的古生产力。低的沉积速率可能是有机质浓缩的主要原因。与上地壳平均页岩相比,大隆组中部明显富集Cd、P、Mo、U、Cu、Ni、V和Zn,亏损Co和Mn,显示出与现代上升流发育区近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烃源岩层发育于上升流盛行的地区。
李牛胡超涌马仲武颜佳新
关键词:烃源岩微量元素上升流上二叠统大隆组
湖北省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结合区域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针对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另外,从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4个方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湖北省17个地市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把湖北省17个地市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划分为5种类型,并依此提出促进湖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侯林春李会琴彭红霞温彦平
关键词: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OLR与长江中游夏季降水的关联被引量:24
2007年
用SVD方法分析了1、4、7月全球OLR与夏季(6—8月)中国华中区域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若1月南非东部沿岸至西印度洋、北美北部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偏低(偏高),或北非、美国西南沿岸及近海OLR偏高(偏低),则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将偏多(偏少)。若4月澳大利亚至东印度洋、日界线以东热带太平洋OLR偏低(偏高),或西北太平洋偏高(偏低),则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将偏多(偏少)。若7月东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东亚OLR偏低(偏高),则夏季华中区域长江及其以北降水将偏多(偏少),湖南和江西南部降水将偏少(偏多)。夏季长江中游旱、涝年前期OLR明显的区别在于热带太平洋:涝年1月东、西太平洋为明显负、正异常,4月这种异常进一步加剧;旱年1月正好相反,东、西太平洋为微弱的正、负异常,4月转为东、西太平洋为微弱的负、正异常。太平洋暖池OLR低值区(强对流区)4、7月持续偏南,是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偏多的另一重要信号。冬、春季OLR与夏季长江中游降水大尺度关联的可能机制为:若1月热带东、西太平洋OLR为明显负、正异常,4月这种异常进一步加剧,也即冬、春季热带太平洋Walker环流持续减弱,从而使夏季暖池对流活动减弱,热带辐合带偏南,Hadley环流偏弱,使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偏南,导致中国夏季主雨带不能北推至黄河流域,而长期滞留长江中下游,最后造成长江中游降水异常。
张礼平丁一汇陈正洪汪金福
关键词:OLR奇异值分解
中国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论文把农业生产看作由农业产出、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农业社会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农业生产系统,并构建了农业生产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评价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生产系统及其四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另外还定量评价了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侯林春李会琴彭红霞
关键词: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微量元素在铁、锰氧化物间的分配系数:古环境的新指标被引量:1
2008年
借助顺序提取技术对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铁、锰氧化物进行了分级提取,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其微量元素的组成。结果表明:锰矿物相(-δMnO2)主要富集Mn、Ba、Co、Ni、Sr;铁矿物相(FeOOH)富集Fe、As、Cu、Mo、P、Pb,V、Zn。计算了Co、Cu、Ni和Zn元素在铁、锰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D=(M/Fe)铁相/(M/Mn)锰相,探讨了其作为古环境替代指标的可行性。发现Co、Cu、Ni和Zn的分配系数与其在富钴结壳中的总质量分数无关,而与海洋生产力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朱颖胡超涌马仲武熊志方曹振华
关键词:富钴结壳微量元素生产力
Variation in Solvent-Extractable Lipids and n-Alkane Compound-Specif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Depth in a Southern China Karst Area Soil被引量:1
2010年
Because literatures about the lipid compositions of modern soils in karst areas are scarce, we have studied the soil horizons overlying the Heshang (和尚) Cave that has provided paleoclimate records from speleothem lipid contents. Our analysis reveals a series of n-alkanes, free fatty acids, n-alkanols and n-alkan-2-ones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abundance changing with the depth, and in which the ratios of the lower molecular weight to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n-alkanes, free fatty acids, n-alkanols and n-alkan-2-ones have a peak at a subsurface depth of 5 to 10 cm. An accompanying peakin 17β(H), 21β(H)-hop-22(29)-ene (diploptene) and a shift to less negative n-alkane carbon isotopic values also identify this layer in the karst soil.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a subsurface soil layer in which the microorgan- isms that produce these compounds are espe- cially abundant. The carbon isotopic values of individual plant wax n-alkanes are about 3%0 greater at the base of the 30- to 40-cm soil profile than in the surface layer, probably as a result ofselectiv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n-alkanes from different primary sources. The lipids and carbon iso- topic values of individual plant wax n-alkanes study of the overlying soil show a strong microbial activity in this karst soil and help in interpreting the lipid compositions a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ic value of n-alkanes of the stalagmites of the Heshang Cave for pal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崔景伟黄俊华Philip A Meyers黄咸雨李婧婧刘文贵
土壤和围岩地球化学组成及气候对洞穴滴水水化学的影响——以湖北清江和尚洞为例被引量:13
2010年
大气降水渗入土壤,穿过围岩,将气候与地表环境信息导入洞穴滴水,最终被洞穴沉积物所记录,因而研究土壤、围岩与洞穴滴水的地球化学组成及3者之间的联系对了解气候和环境信号的传递以及石笋古环境信息的正确解译十分重要。通过对比清江地区和尚洞上覆土壤、围岩与滴水的元素及锶同位素N(87Sr)/N(86Sr)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而调查土壤和围岩对洞穴滴水水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水的n(Mg)/n(Ca)、n(Ba)/n(Ca)、n(Sr)/n(Ca)及N87Sr)/N(86Sr)介于土壤和围岩之间,说明滴水物质组成来自土壤和围岩的混合;滴水的n(S)/n(Ca)大于土壤和围岩,说明有第三端元的混入,可能是大气硫沉降的结果。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土壤和围岩对和尚洞滴水各元素组成的贡献并不相同,贡献的相对大小不仅与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有关,而且随气候和环境而发生变化。
王明达胡超涌周炼朱昌杰
关键词:滴水
地质样品中硫化物形式铁的分离和测定被引量:2
2010年
提出一个利用次氯酸钠氧化铁硫化物碱性磺基水杨酸提取并直接测定碳酸盐相中铁硫化物的方法。结果表明,30%的NaClO溶液浸泡样品40h以上,可以完全释放铁硫化物并形成氢氧化铁胶体。0.1g/mL的碱性磺基水杨酸溶液则较容易地溶解新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形成黄色的铁-磺基水杨酸络合物,可被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该方法集选择性分离、富集和测定于一体,分析流程简单,结果可靠,适合地质样品中硫化物形式铁的测定。
周佳琦胡超涌马仲武谢树成
关键词:次氯酸钠磺基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