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61A01-6)

作品数:5 被引量:78H指数:4
相关作者:徐正进韩亚东张文忠陈温福张振宇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粳稻
  • 3篇粳型
  • 3篇粳型超级稻
  • 3篇超级稻
  • 2篇颖果
  • 2篇沈农265
  • 2篇田间
  • 2篇田间配置
  • 1篇氮肥
  • 1篇性状
  • 1篇施氮
  • 1篇施氮模式
  • 1篇施用
  • 1篇施用模式
  • 1篇石蜡
  • 1篇石蜡切片
  • 1篇特性分析
  • 1篇品质性状
  • 1篇切片
  • 1篇染色

机构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陈温福
  • 5篇张文忠
  • 5篇韩亚东
  • 5篇徐正进
  • 3篇赵明辉
  • 3篇张振宇
  • 2篇史鸿儒
  • 2篇于晓刚
  • 2篇党姝
  • 2篇徐海
  • 2篇高东昌
  • 1篇黄丽丽
  • 1篇解文孝
  • 1篇杨庆
  • 1篇李婧

传媒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有序与无序田间配置对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产量及群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以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采用有序与无序状态下6种不同田间行穴距配置及南北与东西两种行向,探讨北方粳型超级稻有序与无序田间优适配置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有序田间配置下宽窄行稀植(40.0 cm+26.6 cm)×13.3 cm东西行向是粳型超级稻沈农265相对优适的田间配置方式。上述田间配置高产原因为有效分蘖率相对较高,叶面积指数较好,相对光照强度较优,物质生产与积累量较多,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的总粒数(颖花数、实粒数)、每穗粒数(总粒数、实粒数)和粒重(千粒重),并且具有最大的收获指数,其产量构成因素在6种试验配置中优势最为明显。
张振宇张文忠党姝韩亚东赵明辉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超级稻粳稻
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被引量:47
2008年
以北方粳型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4种不同施氮模式的群体叶蘖建成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施氮模式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模式均表现14.5kg667m-2施氮水平产量显著高于12.5kg667m-2施氮水平的产量,且14.5kg667m-2施氮水平各施氮模式增产都是因为增加了穗外因素(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单位面积实粒数),降低了穗内因素(穗重、千粒重、结实率、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在相同施氮总量下,"三段五次"和"稳前、攻中、优后"施氮模式产量显著高于"一头轰"和"长效一次性"施氮模式,但"三段五次"模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单位面积实粒数等穗外因素来增产,而"稳前、攻中、优后"模式以增加穗重、千粒重等穗内因素来获得高产,前两者产量都显著高于后两者,主要是因为前两者抽穗后新增同化产物(同化物直接供应量)和抽穗前营养器官储存物质的二次利用量(同化物间接供应量)均高,营养器官的物质输出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均高。此外,在2种施氮水平下,前两者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施氮模式。在14.5kg667m-2施氮水平下,前两施氮模式都获得了超高产量(>11thm-2)。
史鸿儒张文忠解文孝杨庆张振宇韩亚东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粳型超级稻施氮模式
粳型超级稻沈农265田间优适配置及其群体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以粳型超级稻沈农265为试材,采用5种不同田间行穴配置,研究北方粳型超级稻田间优适配置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宽窄行稀植(40.0+26.6)cm×13.3cm是粳型超级稻沈农265相对优适的田间配置方式,其群体特征表现为茎蘖生长稳健、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具有较高的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同时拥有适宜叶面积指数下的高粒叶比、高位平衡下的库源结构和较高生物产量下的高收获指数,其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也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此外,成穗率和粒叶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高成穗率和高粒叶比二者谐同成为高产群体的本质特征。
张振宇张文忠党姝史鸿儒韩亚东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超级稻粳稻田间配置
粳稻颖果维管束结构粒位间差异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以典型粳稻品种辽粳294和盐丰47为试材,比较了开花后4~22d穗上不同部位一、二次枝梗颖果背部维管束的解剖结构变化,并对其相应粒位的稻米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品种颖果背部维管束截面均近似椭圆形,其面积大小及短轴长度均随颖果的生长而呈抛物线形变化,辽粳294在开花后12d、盐丰47在开花后10d分别达到最大值,截面长轴长度则随颖果生长和灌浆进程而单调上升。从整体上看,两品种颖果背部维管束表现为从基部到顶部由粗到细的管-束状结构,由居中的导管束和周边的若干筛管束构成。在开花后相同时间,两品种维管束截面面积、截面长轴长度、截面短轴长度、筛管区域宽度、导管数、颖果体积、颖果干质量,均表现为上部一次枝梗籽粒>下部一次枝梗籽粒>上部二次枝梗籽粒>下部二次枝梗籽粒,并且在相同部位上,维管束性状均表现为辽粳294大于盐丰47。维管束截面面积及其长轴长度,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维管束截面面积、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筛管区域宽度和导管数,与颖果干质量、颖果充实度和谷粒充实度呈显著正相关。颖果背部维管束结构的差异,是稻米垩白性状、颖果充实度和其他与同化物积累特性有关的性状产生差异的重要形态学和解剖学基础。
于晓刚张文忠韩亚东黄丽丽徐海赵明辉高东昌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粳稻颖果维管束
粳稻颖果石蜡切片中染色时间的摸索及其解剖结构的观察被引量:14
2010年
以典型粳稻品种辽粳294和盐丰47花后不同天数的颖果为试材,对传统石蜡切片技术中固绿步骤的染色时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花后不同天数的颖果染色最佳时间差异很大,即发育的前期颖果幼嫩,固绿染色时间反而较长,需要20~25s,而后期随着颖果逐渐充实,染色时间相对缩短,只需10~20s。利用改良后的方法,对颖果结构进行观察发现,花后第4天~第22天颖果果皮结构石蜡切片完整清晰,第4天~第12天颖果整体结构完整清晰,染色分明。观测表明,两品种颖果背部维管束截面均近似椭圆形,从整体上看,两品种颖果背部维管束表现为从基部到顶部由粗到细的象牙形管—束状结构,由居中的导管束和周边的若干筛管束构成。通过改进的切片方法可以对颖果的解剖结构进行清晰地观察。
于晓刚张文忠韩亚东李婧徐海赵明辉高东昌徐正进陈温福
关键词:粳稻石蜡切片染色颖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