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14B05-2)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2
相关作者:邹云增孙爱军葛均波黄榕翀杨珊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室
  • 2篇心室功能
  • 2篇细胞移植
  • 2篇梗死
  • 2篇骨髓
  • 1篇单个核细胞移...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血性
  • 1篇随访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心脏病
  • 1篇注射
  • 1篇注射治疗
  • 1篇自体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市长宁区...

作者

  • 3篇葛均波
  • 3篇孙爱军
  • 3篇邹云增
  • 2篇章轶琦
  • 2篇姚康
  • 2篇杨军
  • 2篇黄浙勇
  • 2篇张少衡
  • 2篇钱菊英
  • 2篇杨珊
  • 2篇黄榕翀
  • 1篇张书宁
  • 1篇徐世坤
  • 1篇林谨仪
  • 1篇陆浩
  • 1篇葛雷
  • 1篇王克强
  • 1篇牛玉宏
  • 1篇胡凯
  • 1篇李延林

传媒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治疗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注射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健康小型猪20只,成功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后4周,存活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内注射组按照60ug/kg经冠状动脉内一次性给予G—CSF,皮下注射组按照5ug·kg^-1·d^-1连续5d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动物模型建立前、术后4周及8周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氟-18氟化去氧葡萄糖(^18F—FDG)心肌双核素显像(DISA—SPECT)和首过延迟心肌灌注磁共振扫描(MRI),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面积、心肌灌注面积及存活心肌的变化,并行血管、心肌病理学检查,观察新生血管及心肌凋亡情况。结果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猪外周血G—CSF峰值时间为G—CSF动员后5d,而皮下注射G-CSF峰值出现在动员后7d,但两组间G—CSF峰值水平未见显著差别[(554.2±54.1)pg/ml比(590.8±87.9)pg/ml,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皮下注射途径和冠状动脉内注射G—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CD34^+/CD133^+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皮下注射组和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靶病变血管远段狭窄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结果显示,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治疗4周后LVEF较动员前均明显改善(P〈0.01),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和G—CSF皮下注射组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比G—CSF皮下注射组比G—CSF冠状动脉内注射组:-2.5%±0.8%比5.8%±1.2%比5.0%±1.0%,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但两种途径间�
黄榕翀姚康陆浩杨军石洪成章轶琦黄浙勇张书宁杨珊孙爱军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心肌缺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心室功能
梗死心肌血管微环境对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梗死区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冠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心肌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结扎猪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梗死区侧支循环Rentrop评分,取分值为0(R0)或1(R1)的动物各10头,经冠脉内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或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随机分为R0+BMT,R0+PBS,R1+单个核细胞移植(BMT)和R1+PBS4组(n=5)。结果梗死后6周,R1+BMT组Rentrop积分显著升高;R0+BMT与R1+BMT两组心功能均明显提高,以R1+BMT组最显著;血管新生和移植细胞数量在R1+BMT组最明显。结论冠脉内移植BMMNCs对梗死心肌有修复作用,而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存在放大其疗效。
胡海锋葛均波张少衡黄浙勇赵岚孙爱军钱菊英付晗林谨仪徐丹令王克强邹云增胡凯
关键词: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心室功能
急诊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长期随访观察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移植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6个月时患者心功能以及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方法40例首次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成功完成PCI术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20),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同时,经微导管于梗死相关动脉内支架远端注入自体BM-MNC悬液或等量的肝素生理盐水。研究终点为术后6月时延迟增强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扫描(CMR)测定左室功能和心肌缺血面积。结果CMR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心肌缺血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LVEF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47·9%±6·7%vs43·4%±6·7%,P=0·001;细胞移植组51·5%±5·2%vs44·5%±7·1%,P=0·001)。但细胞移植组患者LVEF升高程度(△LVEF)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改善程度(6·95%±3·33%vs4·05%±1·68%,P=0·047),且细胞移植组患者心肌缺血面积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左室舒张末容积变化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显著长期改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减少心肌缺血面积。
黄榕翀姚康邹云增葛雷钱菊英杨军杨珊牛玉宏李延林章轶琦张峰徐世坤张少衡孙爱军葛均波
关键词:细胞移植磁共振波谱学长期随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