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927-1937)
- 作品数:71 被引量:87H指数:5
- 相关作者:陈红旗胡勇军刘继忠胡悦晗刘荣臻更多>>
- 相关机构:嘉应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南京大屠杀前后《东京朝日新闻》的宣传策略探析被引量:2
- 2015年
- 《东京朝日新闻》作为二战时日本最大的报纸,在南京大屠杀前后的报道代表了日本报业法西斯化后典型的宣传策略。该报虽处在日本法西斯的强力控制下,其报道宣传中并没有被生硬支配的痕迹,反而在敌我双方战事战力、官民形象、战场外交、南京沦陷等方面的报道中做到了自觉区别,体现了该报与日本法西斯势力自我趋同的政治立场。
- 赵佳鹏刘继忠
-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 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被引量:10
- 2015年
- 从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体验和其他相关研究来看,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是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繁难,待遇低下;同时还遭受到乡村民众的抵触和乡村士绅的排挤,事实上沦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乡村教师普遍心情苦闷,状态低迷,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比较游移。这种生存状况反映出,在国家教育体制、专家精英和乡村社会等外在规约中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其在乡村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是薄弱的,并没有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中心"或"导师"的作用。
- 姜朝晖朱汉国
- 关键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
- 张謇与民国初期长江下游航路的治理被引量:5
- 2019年
- 作为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张謇除了在导淮、治黄以及培养水利人才等方面功勋卓著之外,还在长江治理上也颇有建树。1920年代,英侨商会觊觎中国长江流域的控制权,时任运河督办的张謇提议成立水利机构,整治长江河道,以免国家权利外溢,并提出了著名的"治江三说"。在他的倡议之下,北洋政府相继成立扬子江水道讨论委员会和长江下游治江会,为维护长江的治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关于浚江计划,因中外势力盘根错节、地方争论以及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工程进行举步维艰,尤其是在下游航道的疏浚过程中,张謇也是基于多方考虑而被迫作出无奈选择。
- 胡勇军
- 关键词:民国初期长江下游
- 1912—1937年常镇运河的治理被引量:1
- 2019年
- 常镇运河因地理位置特殊,曾显赫一时,但岸峻底高,易淤难浚,清末时逐渐衰败。民国肇始,政府本着“漕运可废,河不可废”的原则进行整治,治理模式经历了官绅合办到官办的转变。治河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宜夸大,规划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仍存在较大落差。
- 刘亮
- 关键词:民国大运河
- “革了文学的命”——论“革命文学”的艺术缺失
- 2010年
-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崛起的"革命文学",有着强烈的政治功利性追求,文学的宣传性、煽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与极度张扬,艺术审美性则遭到了空前的集体性忽视。大多数"革命文学"作品因对政治观念的简单图解而沦为粗陋不堪的标语口号;艺术性的缺失更使人觉得"革命文学"实乃"革了文学的命"。
- 王智慧
- 关键词:政治功利性煽动
- 中国文坛的“左”转与新文学“革命”道路的探寻
- 2015年
- 20世纪20年代,"五四"文学革命者和新生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因为外部政治环境的恶化,持续寻求着合作共赢以及生存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在环境变化和时代驱使下,革命文学因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民族国家命运的结合而演化为一种日渐显赫且影响力很大的文学形态和文艺思潮。进步文艺界的"左"转和对新文学"革命"道路的成功探寻,使得中国新文学进入了革命文学时代。
- 陈红旗
- 关键词:文学革命新文学革命文学
- 论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
- 2010年
- 鲁迅的革命文学思想是他在域外革命文学思想和中国现实的主体体验中纠葛而成的,是他融会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批判中国国民劣根性、探求中华民族"固有之血脉"和追寻现代革命精神的结晶。鲁迅革命文学思想的发生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思想的现代生成,并与其创作、译品一起推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进程,且使中国革命文化得到提升并成为世界左翼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陈红旗
- 关键词:左翼文学
- “左联”的成立、运作与左翼文学组织化的发端
- 2016年
-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革命文艺的引导、组织和领导,在"左联"的运作下,左翼作家们没有被国民党的文艺统制和文化围剿所压垮,他们在一个很难容纳叛逆青春的时代里,以激昂高歌的姿态、文化斗争的意识和集体活动的方式,彰显了他们的生命风度和文学才情,坚守了革命理想,抵抗了精神虚无,并通过大量的文学创作建构了新文学的刚硬风骨,进而撑起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脊梁。
- 陈红旗
- 关键词:文化围剿
- 张资平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1920-1927)
- 2012年
- 张资平在1920至1927年间的读书经历和创作情况表明,他与通俗文学之间有着真切的联系,他在作品中一直显在或潜在地吸纳和彰显通俗文学的某些趣味,并揉之以一定的现代视域。张资平喜欢在小说中运用"多角恋爱"的叙事模式,其原因在于:他深受客家山歌中求爱/思恋等叙事模式的影响;推崇自然主义作家以科学方法解剖人类心理和生理的笔法;同时,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世俗趣味。
- 陈红旗
- 关键词:中国现代通俗文学
- 民国时期城乡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上的分化——以1930年代为中心被引量:3
- 2019年
- 民国时期城市与乡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来说,在以教学为中心的职业生活方面,城市教师更贴近现代教学专业人才;而乡村教师则必须是适应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全能型人才,而且在教学上也不得不成为半新半旧的“两面人”。在经济生活方面,尽管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都穷,但乡村教师格外得穷;在消费生活上,乡村教师更贴近和依赖乡村,可以说是农民化的教师;而城市教师生活上更贴近城市工商业生活,是典型的城市市民。在社会生活方面,如何与乡绅处理好关系是乡村教师必须面对的重点和难点课题,与知识阶层之间的交往很受局限;城市教师的社会生活则丰富活跃得多,同时也承受着现代社会更激烈的生存竞争。城乡中小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上的差异使得整个社会形成对城乡教师社会地位、身份的区别性评价,这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内部分化了。
- 姜朝晖
-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民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