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2BA711A07-04)

作品数:7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彪蔡彦宁温玫左晓虹冯秀丽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阿尔茨海默病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散发性阿尔茨...
  • 2篇核苷
  • 2篇核苷酸
  • 2篇病患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单核苷酸多态...
  • 1篇多导睡眠描记...
  • 1篇乙酸
  • 1篇乙酰辅酶A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生理过程
  • 1篇睡眠
  • 1篇睡眠结构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国家人类基因...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陈彪
  • 4篇蔡彦宁
  • 3篇左晓虹
  • 3篇温玫
  • 3篇冯秀丽
  • 2篇王荫华
  • 2篇刘姝
  • 2篇杨静芳
  • 2篇汤哲
  • 2篇赵发国
  • 2篇刘宏军
  • 2篇马秋兰
  • 1篇董秀敏
  • 1篇王玉平
  • 1篇田娜
  • 1篇石进
  • 1篇丁晖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皮质额叶基因表达谱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通过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者皮质额叶中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揭示AD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方法:利用基因芯片分析3例AD患者皮质额叶中基因表达谱,通过与4例正常对照间的比对,寻找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结果:所检测的5000个基因中,共有49个基因存在着差异表达。在患者中13个基因表达水平升高,36个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上述基因与多种生理过程,如氧化应激、胆固醇平衡、钙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结论:AD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基因表达水平和多个生理过程的改变。
蔡彦宁温玫左晓虹田娜陈彪
关键词:额叶基因表达谱阿尔茨海默病皮质基因表达水平生理过程
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异常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患者病史资料并应用多导睡眠仪对1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名健康对照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帕金森病Hoehn-Yahr(H&Y)Ⅰ级组及帕金森病H&YⅡ-Ⅳ级组。每组均包括男性3例,女性2例。结果3组年龄分别为(54.4±5、7)岁、(57.6±14.5)岁、(58.2±10.7)岁,年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2,P=0.794)。对照组浅慢波睡眠时间为(70.6±7.8)min,而H&YⅠ级组患者浅慢波睡眠时间为(81.4±6.1)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对照组睡眠效率为75、6%±12.8%,快动眼睡眠(REM)潜伏期为(116±48)min,浅慢波睡眠所占比例为70.6%±7、8%,REM所占比例为14.8%±5.5%,总睡眠时间为(372.8±53.4)min,而H&YⅡ~Ⅳ级组患者睡眠效率43.6%±16.0%(P=0.003)、REM所占比例7.3%±6.1%(P=0.003)及总睡眠时间(244.3±103.2)min(P=0.0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EM睡眠潜伏期(281±86)min(P=0.000)及浅慢波睡眠时间(85.3±7.9)min(P=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相关分析,睡眠潜伏期、浅慢波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存在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9、o.492;P值分别为0.000、0.006),而睡眠效率、深慢波睡眠时间及总睡眠时间与疾病病程有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26、-0.723、-0.728:P值均为0.00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早期已经存在夜间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睡眠潜伏期延长及睡眠结构的改变等异常,而且有随疾病进展而加重的趋势。
刘姝陈彪蔡彦宁李丽萍王玉平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导睡眠描记术睡眠障碍睡眠结构
基因芯片检测灵芝提取物对白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灵芝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还缺乏严格的临床证据,其关键是缺乏客观、系统评价灵芝对免疫系统调节效果的手段。基于此,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检测了灵芝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揭示与灵芝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和途径。方法:实验于2002-12/2003-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干预:血液材料来源于身体健康的宣武医院医护人员和学生12人,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平均年龄(31±4)岁,男女各6人。将其分为年龄、性别大致匹配的2组:安慰剂组和灵芝组,每组6人。灵芝组和安慰剂组对象分别服用灵芝胶囊和淀粉胶囊安慰剂,每人每天服用2次,每次2粒(相当于药用灵芝400mg),连续30d。灵芝胶囊主要成分为软壁灵芝孢子粉、灵芝提取物。②实验评估:服药前1天和服药30d后采用自动分析仪计算全血不同种类白细胞计数和不同种类白细胞所占比例。分离白细胞抽提总RNA,利用博星公司的cDNA芯片Biostar-H-IC-I检测了服用灵芝胶囊后白细胞中441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①所检测的441个免疫相关基因中,共有11个基因存在着差异表达。其中10个基因表达水平升高,1个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发生差异表达的11个基因中有2个参与信号转导过程,包括STAT4和LYN。服用灵芝胶囊后两个基因的表达量都显著增加。在发生差异表达的11个基因中有7个基因属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②服用灵芝胶囊和安慰剂后白细胞总数和不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①灵芝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调节淋巴细胞的活性而实现,而不是通过改变白细胞数量和分类计数。②STAT4和LYN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很有可能是灵芝胶囊作用的主要靶点。
丁晖蔡彦宁温玫陈彪
关键词:灵芝免疫调节基因芯片
乙酰辅酶A:胆固醇乙酰转移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此实验旨在探讨ACAT1的基因甾醇氧-乙酰转移酶(sterol O-acyltransferase,SOAT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044925与散发性AD(SAD)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收集了SAD 107例,以及性别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同一地区健康对照者11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SOAT1多态性位点rs1044925的基因型以及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的基因型.结果rs1044925位点在SAD组的基因型(AA,AC,CC)频率分别为82.2%,16.8%,1.0%,在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1.4%,17.8%,0.8%,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1.000,x2=0.030,OR=0.863,95%CI=0.478~1.857).SAD组等位基因(A,C)频率分别为90.7%、9.3%,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0.3%、9.7%,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1.000,χ2=0.021,OR=0.885,95%CI=0.508~1.774).当数据用ApoEε4分层后,rs1044925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ACAT1的基因SOAT1多态性位点rs1044925与SAD无相关性,SOAT1可能不是SAD的遗传易感基因.
赵发国王荫华陈彪杨静芳马秋兰汤哲刘宏军董秀敏冯秀丽
关键词: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单核苷酸多态性病例-对照研究
胆固醇24S-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胆固醇24S-羟化酶(CYP46)基因多态性是否为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的遗传易感基因。方法选择SAD患者108例作为SAD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118例作为对照组,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对CYP4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扫描,比较2组变异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在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检出10个不同的变异位点,5个多态性位点(IVS2~150A〉G,IVS3+43C〉T,IVS3—130C〉T,IVS5+51G〉C,IVS7—65T〉C)是较好的遗传标记。SAD组和对照组在IVS2—150A〉G基因型AG+GG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9,P=0.242);SAD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G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6)。SAD组和对照组携带载脂蛋白E(apoE)ε4与非携带apoEε4者上述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VS2-150A〉G与SAD无相关性。结论CYP46是一个较为保守的基因,其内含子2上的多态性位点IVS2-150A〉G与SAD的发病无关。
赵发国石进王荫华冯秀丽杨静芳汤哲刘宏军马秋兰陈彪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多态性单核苷酸色谱法高压液相
小鼠纹状体多巴胺水平的节律性变化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小鼠纹状体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是否具有节律性变化,为进一步研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4/08在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神经生物学实验室进行。取60只C57BL/6J小鼠,在12h光照:12h黑暗条件下饲养两周,两周后随机分为6组,于24h内分6个时间点(9:00,13:00,15:00,21:00,1:00,5:00)分离小鼠的纹状体,用高氯酸提取纹状体中的多巴胺、3,4-双羟苯乙酸、5-羟色胺,其含量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分离-电化学检测技术检测;纹状体中的蛋白含量用Lowry法检测,用作内部对照。多巴胺、3,4-双羟苯乙酸、5-羟色胺的含量用实测含量/蛋白含量(μg/g)表示。实验数据用均值±标准误来表示。结果:6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纹状体多巴胺水平:在24h内有波动,其中低谷处于1:00犤(125.59±5.29)μg/g犦,与9:00,21:00相比有显著差异犤(151.34±3.35),(147.68±2.5)μg/g,P<0.05犦,波峰处于9:00。②3,4-双羟苯乙酸水平:在24h内也有波动,其低谷同样位于1:00犤(6.59±0.32)μg/g犦,与9:00相比有显著差异犤(9.71±0.62)μg/g,P<0.05犦。③5-羟色胺水平在各时间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鼠纹状体的多巴胺和3,4-双羟苯乙酸水平有节律性变化,5-羟色胺无节律性变化。表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
左晓虹陈彪蔡彦宁刘姝
关键词:纹状体昼夜节律小鼠近交C57BL
改进竞争性RT-PCR法在定量PER1基因表达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研究使用不同样品稀释液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梯度条件对定量检测PER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竞争性RT-PCR与DHPLC结合定量检测基因表达。结果样品稀释液中含有载体可极大提高实验的重复性、准确性;不同DHPLC梯度条件对定量结果无明显影响。结论建立定量PE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竞争性RT-PCR系统有助于精确检测微量标本中节律基因表达的变化,探寻生物节律与疾病状态间的关系。
刘姝蔡彦宁冯秀丽温玫左晓虹陈彪
关键词: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基因MRNA表达DHPLCCR系统疾病状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