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880)

作品数:4 被引量:59H指数:3
相关作者:秦君谷峰张孟臣王凤敏杨春燕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大豆
  • 1篇性状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育成
  • 1篇育成品种
  • 1篇适应性
  • 1篇双标图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标记
  • 1篇黄淮
  • 1篇黄淮海
  • 1篇黄淮海地区
  • 1篇分子
  • 1篇表型
  • 1篇表型性状
  • 1篇菜用
  • 1篇菜用大豆
  • 1篇产量构成因子
  • 1篇大豆产量
  • 1篇大豆品种

机构

  • 4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秦君
  • 3篇谷峰
  • 3篇张孟臣
  • 2篇杨春燕
  • 2篇王凤敏
  • 1篇冯燕
  • 1篇赵青松
  • 1篇默邵景
  • 1篇赵双进
  • 1篇唐晓东
  • 1篇常汝镇
  • 1篇邱丽娟
  • 1篇刘长友
  • 1篇陈维元
  • 1篇张耀斌
  • 1篇徐有
  • 1篇王静华

传媒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及其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4
2013年
【目的】解析黄淮海地区大豆育成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及其品种与环境的互作,鉴定代表性品种高产与稳产性,为黄淮海大豆育成品种在生产及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能够直观分析农作物双向数据的GGE(genotype+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双标图,根据GGE中的"环境之间的关系"("environmental vector"view)、"哪个赢在哪里"("which-won-where"view)及"高产性和稳产性"("mean VS stability"view)分析参试品种的高产特性与不同年份试验的代表性,解析黄淮海区域有代表性的94个夏大豆品种在2008—2010年份的产量与产量组成因子。【结果】不同年份相同区域的试验品种表现差异很大,品种与环境存在互作。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是产量的主要贡献性状,其中,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是单株粒重。三年中,受不同年度环境影响较小、稳产性较好且高产的品种有冀9号-3L-2、冀豆17、徐豆10号、中作00-484和7651-1。【结论】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影响的最重要因子是单株粒重,其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相同区域不同年份间品种产量差异较大,品种与环境之间存在互作。
秦君杨春燕谷峰张耀斌冯燕唐晓东刘长友张孟臣
关键词:大豆双标图适应性
基于分子和表型性状的大豆骨干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绥农14是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应性于一身的大豆优良品种,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分子和表型的遗传基础解析,为有目的地选择杂交亲本拓宽遗传基础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包含有生长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固氮性状在内的50个表型性状和550个微卫星位点对绥农14系谱亲本进行分析。550个SSR位点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 494个,平均每个SSR位点的等位变异为2.716 4,平均PIC值为0.445 0,其中30个多态性高的位点可作为评价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位点;连锁群C1的多态性位点比例最高为0.961 5,连锁群A2的保守片断最多为11个,构建绥农14系谱亲本的指纹图谱最少需2个位点。50个表型性状共检测到等位变异255个,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变异为5.1个,平均PIC值为0.683 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在80.1%以上,分析每个主成分的组成发现,产量性状、生长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固氮性状在分析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时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每一类性状的主成分分析,选出重要性状作为大豆综合性状考察的主要指标。基于SSR的UP-GMA聚类结果与基于农艺数据的UPGMA聚类结果的相关系数仅为0.393 0,2种聚类方法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因此,在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时应将分子数据分析与表型性状解析相结合。
秦君张孟臣陈维元常汝镇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微卫星标记
河北省不同时期育成大豆品种产量构成因子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通过对河北省1983-2011年育成审定的46个大豆品种进行了3年产量试验,分析了不同育种阶段品种产量与构成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1983-1985年育成品种产量在2 000-2 500kg·hm^-2,1989-2004年育成品种产量在3 000-3 500 kg·hm^-2,2004-2011年育成品种产量在3 500-4 500kg·hm^-2,2004-2011年育成品种的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显著高于1983-1985年育成品种,增长率分别为44.34%和14.70%;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节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形态性状、荚粒性状、品质性状间都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是决定产量最重要的因子,其次是主茎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育种进程中,产量、株高、单株粒重和单株粒数的改良潜力较大,而蛋白含量的改良潜力较小,株高(93.58%)、主茎节数(89.68%)和百粒重(86.49%)的广义遗传力很高(85%以上),其余性状的遗传力在65%以下,建议选育过程中对株高、主茎节数和百粒重进行早代选择。因此,适当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粒重是河北省育种方向之一;但在主抓影响产量的主要性状因子同时,应协调与主要因子相关的性状。
王凤敏赵双进王静华谷峰赵青松杨春燕张孟臣秦君
关键词:大豆育成品种产量构成因子
我国菜用大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被引量:27
2012年
论述了菜用大豆的历史渊源以及在我国国民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我国菜用大豆的育种及栽培现状,提出了菜用大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明确了我国菜用大豆的发展方向。
徐有王凤敏默邵景谷峰秦君
关键词:菜用大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