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151008901000104)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彭福华胡学强李敏刘佳朱灿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尿酸
  • 1篇血清尿酸水平
  • 1篇亚硝酸
  • 1篇亚硝酸盐
  • 1篇人外周血
  • 1篇人外周血单个...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感染
  • 1篇鼠骨
  • 1篇特性分析
  • 1篇体外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4篇彭福华
  • 3篇胡学强
  • 2篇王玉鸽
  • 2篇刘佳
  • 2篇邓旭辉
  • 2篇李敏
  • 2篇朱灿胜
  • 1篇钟秀风
  • 1篇黎洁洁
  • 1篇王敦进

传媒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血清尿酸水平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s,CNSI)发病机制的关系,为CNSI的病情评估及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方法收集CNSI患者357例,包括病毒性(脑膜)脑炎(病脑)97例、脑囊虫病65例、结核性(脑膜)脑炎(结脑)74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隐脑)75例以及细菌性(脑膜)脑炎(化脑)46例,以132例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及89名健康体检者(healthy controls,HC)作为对照。各CNSI组给予临床常规药物治疗:病脑患者予盐酸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脑囊虫病患者予阿苯达唑驱虫,结脑患者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莫西沙星5联抗结核,隐脑患者予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等抗真菌,化脑患者给予头孢曲松钠等抗细菌治疗。检测各组对象治疗前及治疗后病情稳定时的静脉血SU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NSI患者中病脑、脑囊虫病、化脑、结脑和隐脑组SUA水平〔分别为(264.94±120.67)、(264.86±96.97)、(170.22±102.02)、(200.04±129.81)、(179.59±106.77)μmol/L〕均显著低于HC组〔(312.06±92.76)μmol/L〕(均P<0.01)。病脑组和脑囊虫病组SUA水平与MS组〔(244.48±111.86)μmol/L〕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化脑、结脑和隐脑组SUA水平均低于MS组(均P<0.01),也低于病脑组(均P=0.000)和脑囊虫病组(均P<0.01)。治疗后CNSI各组患者SUA水平〔病脑、脑囊虫病、结脑、隐脑和化脑组分别为(290.92±111.80)、(278.59±80.86)、(458.89±189.32)、(232.41±138.11)、(195.73±103.69)μmol/L〕较治疗前〔(242.86±105.12)、(249.07±90.59)、(240.17±169.74)、(181.06±101.89)、(153.11±120.55)μmol/L〕均明显升高。结论 CNSI患者SUA水平降低。
刘佳王玉鸽彭福华李敏邓旭辉胡学强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尿酸亚硝酸盐
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耐受特性及其在重症肌无力中的应用研究
2011年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强有力的抗原递呈细胞,同时在免疫耐受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DCs的免疫耐受特性从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是免疫学领域的关注热点。重症肌无力是T细胞依赖、抗体介导、器官特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将DCs的免疫耐受特性应用于重症肌无力的研究也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现就DCs的耐受特性、诱导耐受机制及其近年来在重症肌无力的应用研究予以综述。
邓旭辉彭福华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重症肌无力免疫耐受调节性T细胞耐受性树突状细胞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培养扩增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但树突状细胞在体内分布广泛且数量较少,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是研究树突状细胞特性和功能的前提。目的:建立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方法,观察其形态和相关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树突状细胞形态学观察实验,于2006-08/2007-05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雌性C57BL/6小鼠。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提取C57BL/6鼠骨髓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小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协同诱导下培养,加用磷酸脂多糖刺激,分成磷酸酯多糖-树突状细胞和单纯树突状细胞组,前者在培养加入磷酸酯多糖,后者不加。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流色细胞仪检测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结果:体外培养2周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光镜下显示细胞表面不规则,呈树突状突起,电镜下可见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鉴定为髓系树突状细胞,高表达MHCII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MHCII,CD80,CD83,CD11c)。单纯树突状细胞组的细胞中度表达MHC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弱;磷酸酯多糖-树突状细胞组细胞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结论:实验所采用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能在体外培养出大量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的形态特征及较高的纯度。
彭福华钟秀风胡学强王敦进朱灿胜王玉鸽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骨髓细胞培养
IL-10和TNF-α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感染卡介苗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感染卡介苗(BCG)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方法 PBMCs体外感染BCG后,分别于3、6、8、24h收集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IL-10和TNF-α的mRNA含量;此外,分别于8、20、32、48h加入anti-IL-10的抗体孵育,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10和TNF-α的蛋白含量。结果 PBMCs体外感染BCG后,相对于空白对照组,IL-10和TNF-α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表达量呈现负相关趋势;当加入anti-IL-10的抗体后,TNF-α的蛋白表达量要高于未加抗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和TNF-α在人PBMCs体外感染卡介苗中的表达量增加,IL-10对TNF-α的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刘佳彭福华朱灿胜李敏黎洁洁胡学强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卡介苗IL-10TNF-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