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7005645)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华民刘芬华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金融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行业自律制度的发源与效率——一般逻辑及在中国银行业的推演被引量:4
- 2007年
- 在自由市场制度中,自律规范发自于实施者对降低交易费用的追求;自律制度的效率,一方面来自于自律行为的声誉效应;另一方面依赖于有效的市场惩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那些脱胎于社会主义组织形式、通过人为改造而生成的且仅具有形式主义的私人部门,在短期内无法积累其足够的声誉;因为有效市场惩罚的缺位,导致行业自律制度的作用机制不畅。第三方惩戒可以在短期内作为替代机制而存在,但声誉效应终究需要以交易主体的长期稳定的理性预期作为基础。因此,要提升中国银行业自律制度的运行效率,一方面要提高能够令微观机构长期积累其组织声誉的远期收益的贴现值,使其大于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另一方面催生市场惩罚机制,让机会主义行为无所藏匿。
- 刘芬华
- 关键词:自律管理
- 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管理权力的重置问题研究--一个国家法团主义视角被引量:3
- 2008年
- 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俱乐部规则的约束,以及政府基于因自国有金融制度的效用函数的修正,促动了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管理制度的革命。尽管政府监管的天然不完备性为行业自治管理提供了内生存在空间,但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行业自治管理权诞生的起点逻辑的"政府委托"行为,同样也成为前者成长的路径依赖。正因为如此,国家法团主义为我们深入考察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管理权的结构变迁提供了一个社会转型的全方位视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个由同业公会组织独立实施行业自治管理权的中国银行业自发秩序是可以期待的。
- 李华民刘芬华
-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国家法团主义
- 监管不完备性、国家信誉淡出与自律管理——一个不成熟市场视野中的中国银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变迁被引量:6
- 2007年
- 法律与监管的不完备性决定了行业自律管理的存在空间,与WTO制度接轨的"时间约束效应"以及国家信誉淡出政府银行的必然性,主导了中国银行业自律管理制度的发源与诞生。私人部门合作能力不强和市场惩罚主动性不足决定了中国银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完全通过市场自然演进生成的不可预期性,也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政府主导特征。在现阶段,中国银行业自律管理的制度效率至少部分地来源于对特殊体制资源的动员和利用,来自于政府监管部门的"外生"驱动。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的纵深推进,政府驱动型行业自律管理制度,必然向以市场惩罚为核心运作机制的内生性自律管理制度演变。政府的政策应该主动催化这种替代进程。
- 李华民
- 关键词:政府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