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CDB056)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4
相关作者:胡小刚郝晓光薛秀秀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震前
  • 3篇大地震
  • 2篇汶川大地震
  • 1篇地震仪
  • 1篇台网
  • 1篇频率偏移
  • 1篇M
  • 1篇12
  • 1篇IRIS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郝晓光
  • 4篇胡小刚
  • 1篇薛秀秀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震前扰动”现象:从模糊走向清晰——与傅容珊教授商榷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期研究发现的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时间偏移"现象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频率偏移"现象,并对"震前扰动"与"台风影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不同意《地震前兆还是其它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将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台风并完全排除其与地震前兆有关的结论.
郝晓光胡小刚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频率偏移
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存在“第三类脉动”吗?被引量:10
2009年
采用国家地震台网数十台地震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结果表明,"震前扰动"现象与强台风的影响密切相关,适用于英国海洋学家Higgins的海浪非线性干涉理论中的"第二类脉动".然而,通过对信号时频特征的细致分析后发现:"震前扰动"信号存在着明显的"时频偏移"现象,不完全符合"第二类脉动"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除了包含"第二类脉动"信号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类脉动",这对强震短临前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郝晓光胡小刚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IRIS台网地震仪资料出现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震前扰动现象”被引量:8
2010年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爆发了Mw7.0级大地震.震中附近的宽带地震仪记录在1月10 1月12日观测到了显著的"震前扰动"现象.扰动信号的周期为3~10秒.北美大陆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类似的扰动信号.海地大地震"震前扰动"发生期间,加勒比海域及周围海域没有发生任何海洋风暴.海地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是由某种非台风因素引发的.
胡小刚薛秀秀郝晓光
2009年3月19日M_w7.6级汤加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被引量:14
2009年
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作者在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的重力仪资料中发现了震前约48小时的"重力扰动"现象、并在随后对全国数十个台站宽带地震仪资料的分析中得到了证实, 2009年3月19日,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域爆发了M_w7.6级(里氏7.9级)大地震,宽带地震仪资料中再次出现了显著的、信号周期为4-8秒的"震前扰动"现象:从大地震前约16天的3月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
胡小刚郝晓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