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131)

作品数:16 被引量:237H指数:9
相关作者:邓志辉杨竹转陈梅花祖金华王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1篇地震
  • 3篇汶川地震
  • 3篇EARTHQ...
  • 2篇地震断裂
  • 2篇地震断裂带
  • 2篇地震前
  • 2篇地震异常
  • 2篇地震预测
  • 2篇断裂带
  • 2篇遥感
  • 2篇震前
  • 2篇水位
  • 2篇水温
  • 2篇潜热
  • 2篇潜热通量
  • 2篇热通量
  • 2篇卫星遥感
  • 2篇裂带
  • 2篇井水位
  • 2篇海啸

机构

  • 11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11篇邓志辉
  • 6篇陈梅花
  • 6篇杨竹转
  • 3篇祖金华
  • 3篇王煜
  • 2篇马晓静
  • 2篇陶京玲
  • 1篇孙谦
  • 1篇杨主恩
  • 1篇陈桂华
  • 1篇王桂清
  • 1篇刘春国
  • 1篇朱培耀
  • 1篇刘成龙
  • 1篇谷圆珠
  • 1篇孙昭民
  • 1篇楚全芝
  • 1篇宋键
  • 1篇马文涛
  • 1篇王志敏

传媒

  • 3篇地震地质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Earthq...
  • 2篇Scienc...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Earthq...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Engine...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6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seismic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based on digital observation from Tayuan well,Beijing被引量:1
2007年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records from Tayuan well, we study coseismic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caused by remote earthquakes. The records show that the water temperature changes are consistently following the process of drop-rise-recovery regardless of focal mechanism or epicentral directions. The step amplitude of water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epicentral distances. They have rather well correlation. Water temperature rising after earthquake is influenced by water level variations. Fi- nally, the mechanisms of coseismic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have been discussed. Preliminary study shows that accelerated convection and mixing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water in virtue of seismic wave are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 temperature drops. Seismic wave accelerates water convection, which causes warm water to move up from deeper part of the well and cold water to go down from the upper part. Temperature probe will detect water temperature drops at early stage.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 as the fluctuation of water level gradually quiets down, water temperature near the probe begins to rise.
杨竹转邓志辉陶京玲谷圆珠王志敏刘成龙
关键词:EARTHQUAKE
2004年印度尼西亚9级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被引量:20
2006年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发生的9级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如下几个现象:(1)在印尼9级大地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2)地震前最大的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缅甸小板块中段俯冲带上,这里正是地震破裂带的中部,也是余震集中的区域;(3)异常发展具有由弱到强、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异常开始出现在缅甸小板块张性东边界及其东侧海盆,然后向压性西边界(即海沟俯冲带)和印度洋发展,地震后潜热通量异常消失.震源系统是一个耗散系统,地震前应力增强使系统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加激,提高了海面和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速率,这可能是导致潜热通量异常的原因.
陈梅花邓志辉杨竹转马晓静
关键词:潜热通量地震异常海啸卫星遥感
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特点及其在地震危险性预测中的作用被引量:15
2007年
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和发生的载体,也是地震危险性预测的基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具有鲜明的分区特征.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都有其自身的强弱变化,很难用统一的活动期或平静期来涵盖.地震活动强度与各个区域的断裂活动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东、西部断裂活动水平相差约一个数量级,大震发生的频度也相差一个数量级.地震不但与活断层有关,而且与地震构造块体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前兆异常和地震不是因果关系,是伴生或孪生的关系,它们都是构造活动的产物.本文从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出发,研究了典型地震构造块体和主要地震断裂带与地震危险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未来十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大震活动的地区主要在西部.重点应该注意塔里木块体沿南北两侧边缘断裂带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在川滇地区应重点关注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及毗邻地区.东部可能会有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发震地点可能与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和郯庐地震断裂带有关.
楚全芝邓志辉杨竹转
关键词:构造块体地震断裂带地震预测
2005年九江5.7级地震前后地表热动态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前出现了显著的地表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二者在时间上相关,空间上相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表气温异常出现于2005年11月2日至13日,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南侧,呈NE向展布,与江西北部主要的构造带走向一致。地表气温出现异常2d后,在震中地区及其北侧,沿构造带分布的大片水域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持续时间从11月4日至15日。2种异常的量值都超过了26a的平均值与1.5倍均方差之和,持续时间长,形态孤立,与地质构造相关,有别于气象因素导致的异常。震前气温异常和潜热通量异常都是地震前地下的热量增加导致的不同表现形式,在水体分布较广的区域大多表现为潜热通量异常,而在水体较少的区域则表现为气温异常。
陈梅花邓志辉王煜廖志辉祖金华
关键词:九江地震潜热通量地表气温热异常
卫星热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05年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强地震前存在热异常,异常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异常的时空分布与异常区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季节、天气等因素有关。内陆地区的地震前常产生热红外异常,而沿海地区的地震前则更容易出现潜热通量异常。红外辐射可以通过卫星红外通道的传感器观测到,而潜热通量可以使用微波遥感观测资料计算或红外遥感与地面观测资料联合反演。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地震前的热异常虽然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应该能在地震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邓志辉陈梅花王煜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质构造地理环境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
<正>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年以上,上升...
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严兴邓远立
关键词:汶川地震
文献传递
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同震阶变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5
2005年
杨竹转邓志辉赵云旭朱培耀
关键词:水位同震阶变地震
东湖地区几种特征植物叶绿素的光谱特征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测量武汉东湖地区部分特征植物(桃树、槐树、冬青树)光谱数据及叶绿素浓度数据,在消除环境对数据的影响后进行分析,确定这些植物受叶绿素浓度影响较大的特征波段,并发现相同叶绿素浓度下桃树、槐树、冬青树光谱特征的一些差异。对所研究植物的各特征波段进行了多波段处理,建立不同波段反射率比值因子与叶绿素浓度的经验回归模型,分析各模型对叶绿素浓度的反演精度,优择出不同植物各自的最佳经验模型及几种植物共同的最佳经验模型。
严研邓志辉陈梅花
关键词:光谱特征叶绿素植物
Self-organized ordering of earthquakes(M≥8) in China's Mainland被引量:10
2010年
The paper presented a new regular pattern (network structure ) of great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hina's Mainland during the past 700 years, which may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great earthquakes and can serve as a base for the study of prediction of future great earthquakes. It can be done because there are quite complete and confident records of historical and recent earthquakes in a wide extent in China.
Xu DaoyiMen KepeiDeng Zhihui
中国大陆井水位与水温动态对汶川Ms8.0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被引量:46
2008年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杨竹转邓志辉刘春国王桂清祖金华陶京玲宋键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同震变化水位水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