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2003Z3-E0351)

作品数:12 被引量:176H指数:8
相关作者:黄开红刘建化朱兆华宋立兵曾木圣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山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尿嘧啶
  • 4篇肿瘤
  • 4篇嘧啶
  • 4篇胃癌
  • 4篇纳米
  • 4篇纳米微粒
  • 4篇氟尿嘧啶
  • 3篇预后
  • 3篇聚乳酸
  • 3篇5-氟尿嘧啶
  • 3篇BMI-1
  • 2篇载药
  • 2篇释药
  • 2篇细胞
  • 2篇米粒
  • 2篇纳米粒
  • 2篇缓释
  • 2篇5-FU
  • 2篇FK506
  • 1篇单克隆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5篇中山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10篇黄开红
  • 8篇刘建化
  • 4篇朱兆华
  • 3篇李学先
  • 3篇曾木圣
  • 3篇陈汝福
  • 3篇宋立兵
  • 2篇刘晓燕
  • 2篇闵军
  • 2篇庞志清
  • 2篇陈其奎
  • 2篇林显敢
  • 2篇王铮
  • 2篇赵晓龙
  • 2篇谢德荣
  • 2篇费文雷
  • 2篇刘天浩
  • 2篇郭宝红
  • 2篇陈家祺
  • 2篇常津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癌症

年份

  • 1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制备及其释药效能被引量:35
2005年
背景与目的:医用纳米微粒作为药物传递和控释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控释体系。它与微米粒子的主要区别是超微小体积,能穿过组织间隙并被细胞摄取,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血脑屏障,因而作为一种新的控释体系而被广泛研究。本研究拟制备聚乳酸纳米微粒,并对其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微粒结构、表面元素、体外释放等微粒性能进行应用评估。方法:以可溶性聚乳酸为载体,5鄄氟尿嘧啶(5鄄fluorouracil,5鄄FU)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聚乳酸载纳米微粒,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外形结构,用X射线光电能谱仪(X鄄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XPS)测定纳米微粒表面元素,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纳米粒载药量和包封率,并测定体外释放量。结果:聚乳酸载纳米微粒呈规则球形,平均粒径(191±17)nm,载药量为15.2%,包封率为45.6%。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纳米微粒具有缓释特性,在模拟体液中,10天的累积释药达94.27%。结论:以聚乳酸纳米微粒作为5鄄FU载体,可改变5鄄FU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具有缓释作用,可制备为静脉用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应。
黄开红朱兆华刘建化陈其奎刘晓燕常津
关键词:纳米微粒5-氟尿嘧啶聚乳酸缓释作用
胃癌患者预后及病理因素与Bmi-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2-2004年146例有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该蛋白表达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影响。结果:Bmi-1蛋白在本组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7.8%(99/146)。Bmi-1的表达与胃癌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侵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Bmi-1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Bmi-1表达、癌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大小、术后化疗均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Bmi-1在胃癌组织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侵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刘建化黄开红李学先宋立兵郭宝红冯艳曾木圣
关键词:胃肿瘤BMI-1肿瘤侵润预后
Bm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探讨Bmi-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评价Bmi-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随机收集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癌旁正常对照组织,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Bmi-1mRNA表达情况;另外收集我院2002~2004年146例有3年以上完整随访资料的胃癌术后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手术标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检测Bmi-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Bmi-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Bmi-1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对照组织。免疫组化分析表明,Bmi-1蛋白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7.8%(99/146)。Bmi-1的表达与胃癌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Bmi-1在胃癌组织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效指标。
黄开红刘建化李学先宋立兵曾木圣郭宝红
关键词:胃癌BMI-1免疫组织化学RT-PCR
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被引量:29
2005年
目的探讨5-氟尿嘧啶聚乳酸载药纳米微粒(5-Fu-PLA-NP)对人胃癌和结肠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效应.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5-Fu-PLA-NP载药纳米微粒;用噻唑蓝(MTT)比色法从1~10 d连续检测1×10-7、1×10-6、1×10-5、1×10-4mol/L浓度5-Fu-PLA-NP和5-Fu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结肠癌细胞株SW620的体外杀伤效应,并计算出2种药物的半数抑制率浓度IC50和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 5-Fu-PLA-NP的体外累积药物释放率在7 d时为75.7%,10 d时达94.3%;5-Fu的杀伤效应在1~7 d时呈时间依赖关系,7 d后进入平台期;5-Fu-PLA-NP则在1~10 d均呈时间依赖关系;7 d时两者在不同剂量的杀伤效应均呈剂量依赖关系,并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Fu-PLA-NP具有药物缓释效应,可延长药物对人胃癌与结肠癌细胞的有效作用时间;并且载药纳米微粒没有降低5-Fu成分的生物学活性.
黄开红赵晓龙朱兆华刘建化李东印闵军陈汝福常津刘晓燕
关键词:载药纳米微粒体外杀伤效应结肠癌细胞株5-氟尿嘧啶聚乳酸生长抑制率
FK506纳米粒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观察FK506纳米粒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为供体,对70只SD大鼠行异体穿透角膜移植,14只SD大鼠接受自体角膜移植,观察不同组别植片的存活时间及免疫病理改变。结果各组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Ⅰ组(不用药)(7.90±1.20)d;Ⅱ组(PLGA)(8.44±0.88)d;Ⅲ组(0.05%地塞米松)(10.44±1.42)d;Ⅳ组(0.05%FK506)(11.60±2.55)d;Ⅴ组(0.01%FK506纳米胶体)(15.09±4.81)d。Ⅰ组与Ⅲ、Ⅳ、Ⅴ组植片存活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Ⅴ组与Ⅲ、Ⅳ组植片存活时间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排斥反应的植片有多量CD8+、中等量CD4+T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浸润,ICAM、VEGF等免疫分子与炎症和排斥反应程度吻合。Ⅴ、Ⅳ组植片的炎性细胞较少。结论FK506局部滴眼可延长植片存活时间,FK506纳米胶体较FK506滴眼液能维持更长时间的植片透明。
费文雷陈家祺庞志清骆新兰刘永民王铮袁进蔡秀玲
关键词:FK506纳米微粒角膜移植
原发于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116例预后因素探讨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16例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8%(74/116)和48.2%(4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B症状、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治疗模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伴随B症状、肿块≥10cm、临床分期ⅢE-ⅣE期、T细胞型、肿瘤突破浆膜层者的预后较无B症状、肿块〈10cm、临床分期ⅠE-ⅡE期、B细胞型、肿瘤未突破浆膜层者差。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10cm、临床分期ⅢE-ⅣE期、T细胞型、单纯手术者预后差。结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治疗模式是影响原发性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显敢黄开红谢德荣刘天浩
关键词:胃肠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
抗VEGF单克隆抗体偶联5-FU纳米微粒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为了提高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的抗癌活性,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5-FU聚乳酸纳米微粒交联结合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免疫纳米微粒。方法:采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与已制备的5-FU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以化学键偶联连接的方法制备具有靶向功能的5-FU免疫纳米微粒(5-FU-Ab-NPs),考察其形貌、粒径分布、体外释放和免疫活性等性能。结果:5-FU-Ab-NPs仍呈规则球形,粒径约为(202±23)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5-FU-Ab-NPs与5-FU-NPs具有相似缓释特性,免疫学检测和电镜检视显示偶联后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免疫活性保持原活性的80%以上。结论:5-FU-Ab-NPs保持原5-FU-NPs缓释药物的特点,具有双重活性功能,即免疫导向和缓释药物,有利于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
黄开红王凌云赵晓龙刘建化陈汝福朱兆华
关键词:氟尿嘧啶MGC803细胞
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瘤内注射治疗SCID鼠食管癌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瘤内注射生物可降解5-氟尿嘧啶聚乳酸纳米微粒(5-Fu-NPs)缓释剂所产生的抗肿瘤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6只SCID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瘤内注射5-Fu-NPs(包括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瘤内注射无载药NPs组、瘤内注射5-Fu组及腹腔内注射5-Fu组。观察荷瘤鼠肿瘤生长,荷瘤鼠给药前、后血象及给药后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结果瘤内注射5-Fu-NPs缓释剂组小鼠(20mg/kg体重,q3d×3)肿瘤生长缓慢,瘤体明显小于5-Fu腹腔注射给药组,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结论瘤内注射5-Fu-NPs缓释剂的抗肿瘤效果优于局部和全身单纯5-Fu给药,它具有较重要研发价值。
张惠忠黄开红王梅魏益平刘建化刘金耿吴澄
关键词:5-氟尿嘧啶纳米微粒食管肿瘤
进展期胃癌术后腹部内生场热疗联合FOLFOX方案的疗效分析:附68例报道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评价内生场热疗联用FOLFOX方案治疗II期以上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47例入选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FOLFOX方案(L-OHP 85mg/m2,静脉滴注3h,CF 200 mg/m2,静脉滴注2h,5-FU 400 mg/m2,静脉推注,5-FU 3000 mg/m2,48h静脉恒速灌注)化疗。研究组68例第1及第3天各接受上腹部内生场热疗1h。对照组79例仅接受化疗。每14d重复,完成8周期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有效率为68.4%,对照组为36.4%,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67.6%和30.9%,对照组为81.0%、47.6%和15.4%。两组1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年和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毒副反应无显著性异(P>0.05)。结论配合深部热疗可以提高FOLFOX方案对II期以上进展期胃癌的近、远期疗效而不增加毒副作用。
林显敢黄开红谢德荣刘天浩
关键词:FOLFOX热治疗静脉化疗
Bmi-1基因过度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7
2007年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与胃癌分化、转移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6年11月共42例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提取肿瘤及癌旁组织配对标本的总RNA,用RT-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Bmi-1基因差异表达与胃癌病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42例配对标本分别进行Bmi-1mRNA荧光检测比较,29例标本的肿瘤组织中Bmi-1基因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Bmi-1mRNA的表达与胃癌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并且Bmi-1mRNA阳性表达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结论Bm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状态与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Bmi-1基因mRNA可望作为胃癌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的标记物之一,Bmi-1mRNA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肿瘤预后。
黄开红刘建化李学先宋立兵曾木圣
关键词:胃癌BMI-1基因表达肿瘤转移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