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0C36091671)

作品数:8 被引量:67H指数:6
相关作者:单桂秋刘广亚张雅妮李艳辉丘勇新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小板
  • 5篇血小板凝胶
  • 3篇愈合
  • 3篇创面
  • 3篇创面愈合
  • 2篇动物
  • 2篇动物实验
  • 2篇冰冻血小板
  • 1篇新西兰兔
  • 1篇新希望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浆
  • 1篇血小板质量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成分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愈合创面
  • 1篇增殖

机构

  • 7篇广州军区广州...
  • 6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州军区总医...

作者

  • 8篇单桂秋
  • 7篇刘广亚
  • 6篇张雅妮
  • 5篇李艳辉
  • 4篇丘勇新
  • 3篇谭美芳
  • 3篇吕品
  • 3篇周谋
  • 2篇耿文艳
  • 1篇邓爱民
  • 1篇李红梅
  • 1篇程飚

传媒

  • 5篇中国输血杂志
  • 3篇华南国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冰冻血小板促进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人源性混合冰冻血小板对wistar大鼠急性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以手工分离制备的新鲜血小板为原材料,将终浓度2%DMSO冰冻保存3个月的血小板解冻后制备凝胶(Frozen PG);Wistar大鼠15只,脊背两侧做4个直径为1.3 cm的全层皮肤缺损,按照随机的原则分别外敷凝胶纱布[A组(n=15)]、新鲜血小板纱布[B组(n=15)]、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rhEG)F纱布[C组(n=15)]、生理盐水纱布[D组(n=15)]于实验的d1、d3、d5、d7、d11更换辅料并随机处死1只大鼠作组织取材,计算创面愈合率及作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各组创面愈合率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A、B组创面红润、干净、无渗出物、结痂早、肉芽组织生长丰富,创面触之易出血,愈合后创面平整;伤后d1、d3和d5愈合率分别为A组44.8%,62.8%,69.4%、B组45.0%,58.4%,69.7%、C组39.0%,52.4%,63.0%、D组45%,58.2%,70.2%(P>0.05),d7d时A组为89.4%、B组86.8%、C组83.1%、D组82.8%(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A、B组在血管生成、炎症细胞的浸润、细胞排列等方面优于C、D组,CD31的表达比C、D 2组高,CD68的表达比C、D 2组出现早,并且表达量高于C、D两组。结论冰冻血小板应用于大鼠创面愈合具有与新鲜血小板同样的促愈合作用。
刘广亚单桂秋张雅妮李艳辉丘勇新谭美芳耿文艳
关键词:冰冻血小板血小板凝胶创面愈合动物实验WISTAR大鼠
富血小板血浆正在成为临床治疗的新希望被引量:21
2011年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并维持毛细血管的完整性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确证血小板有吞噬病毒、细菌和其他颗粒的功能。以往临床静脉输注血小板的主要用途是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和功能异常的患者;然而血小板作为1种多功能细胞,如今不仅在血栓形成和止血中发挥作用,
单桂秋程飚张雅妮李艳辉刘广亚
关键词:血小板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凝胶创伤修复
白膜法制备手工血小板方法的探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通过研究采集与制备时间对手工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探讨白膜法制备手工血小板的方法。方法采集28例健康献血者400ml全血,采用(两步法)白膜法分离制备手工血小板,按照采集与制备时间的不同均分为4组,每组7例。对照组:新鲜全血采集6 h之内立即进行手工血小板的分离制备(对照组);B组:新鲜全血采集6 h之内进行第一步分离,白膜放置6 h进行第二步分离;C组:新鲜全血采集6 h之内进行第一步分离,白膜放置24 h进行第二步分离;D组:新鲜全血采集6~8 h之后进行手工血小板的分离制备。检测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MPV)、白细胞残余率、pH值、低渗休克反应(hypotonic shock response,HSR)、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白膜放置6 h之后(B组),制备手工血小板其血小板计数(779.9±83.8)×109/L和HSR(62.61±5.24)%高于其他3组;MPV(6.44±0.17)fl和CD62p(47.67±7.40)%低于其他3组。B、C、D3组血小板计数、pH值、HSR和血小板聚集的比较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CD62p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手工制备血小板可以打破传统6~8 h之内必须制备的概念,尤以新鲜全血立即制备第一步,白膜放置6 h之后制备手工血小板为最优。
刘广亚单桂秋张雅妮耿文艳谭美芳丘勇新
关键词:手工血小板白膜法
血小板凝胶制备方法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优化血小板凝胶(platelet gel,PG)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不同浓度血小板、血小板与激活剂不同比例制备的PG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细胞迁移试验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对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外源性凝血酶和不同浓度血小板对VEGF释放量的影响。结果 PG促进ECV304细胞增殖和迁移;加入外源性凝血酶PG形成时间为40~60s,而不加外源性凝血酶PG形成时间600~1 200 s,但是不同浓度(0、100、1 000 U/ml)的凝血酶对ECV304细胞增殖和迁移影响甚微;PG促ECV304细胞增殖作用随血小板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血小板浓度处于(1 500~2 500)×109/L时趋于稳定;富血小板血浆(PRP)与激活剂的比例为10∶1时促细胞增殖效果略优于5∶1;PG上清中VEGF含量随着PRP中血小板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浓度(0、100、1 000U/ml)凝血酶制备的PG上清中VEGF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采集PRP的血小板浓度(1 000×109/L左右)已能保证细胞增殖效果、满足用于临床的PG需求;PG是否添加激活剂凝血酶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
单桂秋李艳辉张雅妮刘广亚吕品周谋丘勇新
关键词:血小板凝胶ECV304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混合血小板凝胶促进新西兰兔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人源性混合血小板凝胶对新西兰兔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手工分离的人源性混合血小板为原材料,加入不同激活剂(含有1 000 U/ml、100 U/ml、0 U/ml凝血酶的10%葡萄糖酸钙溶液)制备PG,血小板与激活剂按体积10∶1混合。新西兰兔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6只/组,每只制备2个创面,创面采用不同的敷料外敷:对照组敷料为无菌纱布,另3组(实验组)敷料为不同浓度凝血酶的激活剂制备的PG纱布。在术后d5、10、15、20更换敷料并切取病理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创面愈合率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肉眼观察创面愈合质量有较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有序,细胞增生较快,新生血管出现早且丰富,新生皮肤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人源性混合血小板凝胶能促进新西兰兔创面愈合,有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
李艳辉单桂秋张雅妮刘广亚吕品周谋丘勇新
关键词:血小板凝胶创面愈合动物实验
同源异体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评价同源异体血小板凝胶促进糖尿病性难治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源异体单采血小板为原料制备血小板凝胶(platelet gel,PG)。32例患者分为皮肤溃疡型和窦道型2类,各类分别设立对照组与实验组,皮肤溃疡型各10例,窦道型各6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实验组采用PG治疗,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情况,测量愈合面积或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糖尿病性溃疡患者综合疗效评价统计结果显示,糖尿病性皮肤表面溃疡型和窦道型溃疡种类型的PG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12周痊愈率达到87.5%,而对照组仅为12.5%。皮肤溃疡型和窦道型创面治疗第3、6、12周时的愈合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具有疗程短、换药间隔时间长、愈合质量好等优势。结论同源异体血小板凝胶用于治疗糖尿病性难治性溃疡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无不良反应,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性难治性创面愈合的方法。
单桂秋李艳辉张雅妮邓爱民李红梅吕品周谋刘广亚
关键词:血小板凝胶糖尿病创面愈合
影响冰冻血小板质量的因素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外科疑难、复杂大手术的不断开展,血小板用量大幅度增加。新鲜血小板在低于20℃时,细胞形态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已出现由细菌污染血小板输注引起败血症休克的报道。研究发现与保存液态血小板相比,冰冻血小板膜表面粘附受体结合能力明显增强,促凝血活性明显提高,即刻止血功能更好,所以血小板体外保存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刘广亚单桂秋
关键词:冰冻血小板影响因素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2年
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以脂质包膜病毒如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危害极大,后果严重。由于常规筛选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试剂的敏感性,漏检或新型病毒出现以及各类病毒标志物筛查方法学的局限性,
谭美芳单桂秋
关键词:血液成分光化学法病毒灭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