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4B07)

作品数:34 被引量:1,247H指数:19
相关作者:李茂松杨晓光黄晚华宋吉青隋月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干旱
  • 10篇气候
  • 8篇气候变化
  • 8篇季节性干旱
  • 7篇气候变化背景
  • 6篇作物
  • 6篇降水
  • 6篇干旱特征
  • 5篇水剂
  • 5篇季节性
  • 5篇保水
  • 5篇保水剂
  • 4篇农业
  • 3篇灾害
  • 3篇水分
  • 3篇土壤
  • 2篇需水
  • 2篇遥感
  • 2篇玉米
  • 2篇植被

机构

  • 2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8篇中国农业大学
  • 12篇湖南省气象科...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黑龙江省气象...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四川省农业气...
  • 3篇林肯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宁夏气象防灾...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新疆农垦科学...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土地勘测...

作者

  • 27篇李茂松
  • 17篇杨晓光
  • 13篇黄晚华
  • 9篇宋吉青
  • 7篇隋月
  • 6篇武永峰
  • 6篇王秀芬
  • 6篇张晓煜
  • 5篇代姝玮
  • 5篇曲辉辉
  • 5篇白文波
  • 5篇王明田
  • 4篇王春艳
  • 3篇刘布春
  • 3篇覃志豪
  • 3篇闫峰
  • 3篇王艳姣
  • 3篇冯利平
  • 2篇汪亚峰
  • 2篇莫志鸿

传媒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4篇自然灾害学报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6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灌溉条件下保水剂对新疆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6
2010年
为指导新疆灌溉棉区棉花节水灌溉和增产,通过大田试验,比较研究5种不同灌溉条件下保水剂对棉花生长、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水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能不同程度地抑制棉花株高,使主茎叶数、单株蕾数和叶面积减小,但单株铃数会增加。保水剂能促进棉花根系和蕾铃发育,使干物质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比增加13.8%~25.8%,同时增强了水分由根系向茎叶的运输能力。适宜减量灌溉(常规灌量的40%以上)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在节水21.1%以上的前提下,仍能较对照(充足灌溉,且无保水剂)增产6.7%~22.0%;即使是以常规灌量的40%进行灌溉,施保水剂也能保障棉花不减产。在该试验条件下,常规灌量的80%为最适灌溉量,能使棉花产量较对照显著提高22.0%(有保水剂)和7.4%(无保水剂)。初步分析认为,引起棉花增产的直接原因是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增加,间接原因是保水剂调控了不同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以及水分代谢状况。
白文波王春艳李茂松鲍顺淑何爽曹肆林宋吉青
关键词:棉花水分干物质
4种保水剂吸持水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通过室内试验,比较研究了白金子(BJ),沃特(WT),巴斯夫(BF),黑金子(HJ)等4种保水剂的吸持水特性及对不同酸碱溶液的反应。结果表明,4种保水剂在蒸馏水中的吸水倍率最大,其次为1∶5的土壤浸提液中,在0.9%的NaCl溶液中的最小;且在土壤浸提液中,吸水倍率大小依次为:白金子(BJ)〉沃特(WT)〉巴斯夫(BF)〉黑金子(HJ)。4种保水剂在pH 5-9的范围内,能吸收比自身重200多倍的水分。保水剂在蒸馏水中重复使用6次后,其吸水倍率仍可达到初始吸水倍率的50%以上。4种保水剂中,BF和WT具有快速吸水、缓慢释放的特性。初步认为测试的4种保水剂中BF的吸持水特性最好,其次为WT,最后是BJ和HJ。
白文波宋吉青李茂松
关键词:保水剂吸水性持水性PH
基于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指标的中国南方作物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33
2014年
利用中国南方15个省(市、区)气象台站1959-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以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Dnp)为干旱指标,完善了指标中有效降水临界值和干旱分级标准,利用改进后的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干旱指标计算了南方地区春播夏收作物、春播秋收作物、夏播秋收作物、越冬作物近50a的干旱指数,得到干旱频率和干旱持续天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年际变化;同时引入逐日干旱频率,研究作物生育期内逐日干旱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春播夏收作物在西南地区西部和淮北地区常发生春旱;春播秋收作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夏秋旱,在华南东北部多发秋旱,在西南地区东部伏旱明显;夏播秋收作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秋旱多发、华南东部秋旱高发;越冬作物在西南地区西部秋冬春旱高发且持续时间长,江北和华南地区也多秋旱和春旱。从年际变化趋势看,春播秋收作物干旱范围略有增大,夏播秋收作物干旱范围显著增大、强度略有增强,越冬作物干旱范围呈较明显增大;其他各作物干旱范围和强度呈不同程度减少、减弱的趋势。
黄晚华隋月杨晓光代姝玮曲辉辉李茂松
关键词:干旱降水作物
帕默尔旱度模式在绵阳干旱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0年
本文引用帕默尔旱度模式建模思路和建模方法,对其中可能蒸散量计算方法进行修正,采用国际通用的彭曼-蒙蒂斯公式,利用绵阳1954~2007年的气象资料和部分年份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建立绵阳的帕默尔旱度模式,并将实际旱情与计算的帕默尔干旱指数进行了对比验证,帕默尔旱度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旱情。
蔡元刚王明田周志君陈东东张玉芳
关键词:可能蒸发量
水稻模型ORYZA2000在湖南双季稻区的验证与适应性评价被引量:30
2011年
校准与验证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为模型本地化、区域化研究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湖南双季稻区作物田间观测数据,结合栽培管理措施、土壤以及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等资料对ORYZA2000进行参数校正,调试确定了早稻、晚稻有代表性品种的作物参数;利用独立的数据资料,对双季稻生育期、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等指标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地验证与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模型对双季稻品种的生育期模拟较好,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相对模拟误差为1—2d;早稻和晚稻叶面积指数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均为24%,地上部总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穗生物量的NRMSE值分别为18%、22%、22%、24%和19%、24%、28%、28%,产量的NRMSE值分别为11%和16%。校验的作物参数反映了湖南早稻和晚稻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参数值合理、有效。通过校准作物参数,ORYZA2000可较为准确地模拟双季稻生长发育及其生物量的动态累积过程,适应性较强,能够应用于双季稻生产。
莫志鸿冯利平邹海平王靖黄晚华杨晓光
关键词:双季稻
基于降水利用比较分析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被引量:3
2012年
比较分析四川8个农业生态区典型站点及其主要种植模式的降水盈亏产量降低率、产量降低率风险指数、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结果表明:(1)四川省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基于降水盈亏的产量降低率多年均值差异较大。区域分布上,雅安最低,仅23%,攀西最高,达50%以上,其余地区30%—40%;种植制度上,麦—玉—苕等旱三熟低于麦—稻等水旱轮作两熟制;作物种类上,冬小麦、冬油菜、秋播马铃薯等作物普遍高于水稻、玉米、棉花、红薯和大豆作物;生育阶段上,冬小麦、冬油菜、秋播马铃薯作物开花前后普遍较高,各种作物生育末期较低。(2)基于自然降水,攀西地区遭遇旱灾的风险极大,麦—玉—苕等旱三熟的产量降低率风险指数相对较小;雅安等盆地内部多数区域由于阶段性降水过多引起湿害偏重,导致麦—稻等水旱轮作两熟制略优于旱三熟。基于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各地比较一致,较优的种植制度首先是麦(油、薯)—稻两熟制,其次才是麦(油)—玉—苕(豆)旱三熟。(3)综合旱涝灾害风险、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以及复杂地形等因素,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农田应以麦(油、薯)—稻水旱轮作两熟制为主,而无水源保障的旱地则以麦(油)—玉—苕(豆)旱三熟为主。
王明田曲辉辉杨晓光张晓煜李茂松
关键词:降水利用效率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与适应Ⅴ.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分区和评述被引量:19
2013年
在干旱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季节性干旱分类分区,可为不同干旱区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制定抗旱减灾对策和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国家标准中的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指标为主要依据,利用南方地区268个气象台站1959—2008年的气候资料,在分析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的气候背景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方法、逐级指标筛选法,综合灾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季节性干旱进行3级分区.一级分区以年干燥度和季干燥度为主要指标,以年尺度和主要作物生长季的降水量为辅助指标,将南方区域分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和极湿润区4个一级区;在此基础上再划分为川滇高原山地温凉半干旱区,江北温暖半湿润区、华南暖热半湿润区和西南高原温凉半湿润区3个半湿润区,长江流域温热湿润区、华南暖热湿润区和西南山地温暖湿润区3个湿润区,以及华南暖热极湿润区和江南西南山区温凉极湿润区2个极湿润区,共9个二级干旱分区.最后基于多个干旱指标的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将南方区域分成29个三级干旱区.在分区基础上对不同季节性干旱特征分区分布情况、干旱特点及对农业生产影响进行评述,并提出了防旱避灾措施.
黄晚华隋月杨晓光代姝玮李茂松
关键词:季节性干旱
小麦进化过程中叶片气孔和光合特征演变趋势被引量:26
2008年
根据小麦属内种间的进化关系选取21种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麦进化过程中气孔特征和光合特征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无论是A,B,D染色体组还是A,G染色体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均随倍性水平的升高而呈增大趋势,而气孔指数无显著变化;A,B,D染色体组气孔密度随倍性升高呈减少趋势。二倍体小麦的Pn值最高,六倍体小麦的Fv/Fm值较高,二倍体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不同倍性小麦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气孔传导力是小麦光合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气孔导度与单一气孔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A,B,D染色体组不同倍性小麦叶片气孔密度差异显著,其大小顺序为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A,B,D染色体组不同倍体小麦叶片的气孔长度、宽度、周长、面积差异显著,顺序均为六倍体>四倍体>二倍体,气孔密度降低可能是A,B,D染色体组六倍体小麦光合能力降低的原因。随着倍性的升高,小麦的抵抗光抑制能力越强,因此光化学能转换效率可能不是小麦进化过程中光合能力变化的原因。A,B,D染色体组中二倍体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四倍体和六倍体,而A,G染色体组中倍体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叶绿素的降低可能是A,B,D染色体组六倍体光合能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李茂松王春艳宋吉青迟永刚王秀芬武永锋
关键词:小麦进化气孔特征基因型
农业旱灾监测中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研究进展被引量:41
2006年
土壤水分是农业干旱监测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文章全面回顾了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土壤水分遥感反演进展,重点讨论了各种反演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光学遥感中,热惯量法和作物缺水指数法可分别较好地应用于裸露地和作物覆盖地的土壤水分监测;距平植被指数、植被条件指数采用了植被指数因子实现农业旱情监测,温度植被指数、植被供水指数和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同时考虑了作物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微波遥感被认为是当前土壤水分监测中最有效的方法。主动微波遥感空间分辨率较高,但对土壤粗糙度和植被敏感;被动微波遥感空间分辨率低,重访周期短,对大尺度农业旱灾监测具有较大潜力。为提高农业旱灾监测中土壤水分遥感反演的精度和效率,采用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结合可能是较为实际的方法。
闫峰覃志豪李茂松王艳姣
关键词:农业旱灾土壤水分遥感光学微波
新时期我国农业灾害统计的改进被引量:3
2006年
农业灾害统计是认识和分析农业灾害问题的主要环节,做好这一工作对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灾害统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在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农业灾害统计工作,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统计规范性的建立,改进传统的农业灾害统计方法、流程,并完善农业灾害统计管理等工作。
李茂松闫峰王艳姣覃志豪
关键词:农业灾害统计指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