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002120022)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晓华涂壤江亿郑宇薇张涛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吸湿
  • 1篇性能比较
  • 1篇性能分析
  • 1篇制冷
  • 1篇湿传递
  • 1篇湿空气
  • 1篇全热回收
  • 1篇热管
  • 1篇热回收
  • 1篇热湿传递
  • 1篇热质
  • 1篇热质交换
  • 1篇转轮
  • 1篇转速
  • 1篇吸湿剂
  • 1篇空调
  • 1篇空调制冷
  • 1篇空气流速
  • 1篇半导体
  • 1篇半导体制冷

机构

  • 4篇清华大学

作者

  • 4篇刘晓华
  • 3篇涂壤
  • 2篇江亿
  • 2篇郑宇薇
  • 1篇张涛

传媒

  • 2篇暖通空调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制冷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半导体制冷与固体除湿结合装置的性能探究被引量:9
2013年
半导体制冷(又称热电制冷)因为降温迅速、易于控制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而热端散热效果成为制约半导体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半导体制冷在空气除湿领域的应用研究日趋深入,但传统的冷却除湿要求半导体冷端温度较低,使半导体制冷效率降低。建立半导体制冷(热管排热系统)、固体吸附剂结合的除湿模型,通过6级半导体制冷与热管散热系统的实验装置对干工况进行模拟验证,再模拟固体除湿工况在不同输入电流下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当除湿量与文献中半导体冷却除湿装置相同时,该半导体与固体除湿结合的模型的系统COP为1.78,明显高于文献中装置的COP。说明结合固体吸附剂后可以加强传质动力提高冷端温度,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郑宇薇刘晓华涂壤
关键词:空调制冷半导体
不同固体除湿方式的热质交换过程分析及性能比较被引量:15
2013年
介绍了固体除湿转轮、热泵型内冷固体除湿床以及与热泵结合的多级固体除湿装置3种固体除湿装置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相应的传热传质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模拟方法,对比了3种除湿装置的除湿效果。结果表明,热泵型内冷固体除湿床的传热传质过程最优,转轮的近似等焓的空气除湿过程最差,与热泵结合的多级固体除湿装置通过分级和内冷改进了转轮的近似等焓的空气处理过程。除湿转轮的再生温度一般在80℃以上,其他两种除湿装置的再生温度均在50℃以下;在达到相同送风含湿量时,除湿转轮的除湿与再生过程近似沿等焓线变化,送风温度很高;而其他两种除湿装置的送风温度比较低,COP能达到4以上。
涂壤刘晓华江亿
关键词:性能分析
采用吸湿剂处理湿空气的流程优化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分析了吸湿剂与空气直接接触的热湿传递过程,得到了溶液与空气热湿传递过程中传热、传湿阻力表达式,比较了溶液-空气不同进口状态的传热、传湿不匹配系数。在溶液进口状态等浓度线上进行的热湿传递过程传热、传湿不匹配系数最小,而等焓线上发生的过程的传热、传湿不匹配系数较大。在构建溶液与空气的热湿处理流程中,应尽可能使除湿与再生过程贴近溶液等浓度线进行。固体吸湿剂与溶液之间的性质差异使得固体吸湿剂与空气间的热湿传递过程一般沿着等焓线发生。
刘晓华张涛江亿
关键词:吸湿剂热湿传递
转速对固体吸湿转轮全热回收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建立了全热回收转轮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全热回收转轮实验台,测试了不同转速情况下转轮的全热回收效率,验证了数学模型。定义了转轮的掺混率,模拟分析了考虑掺混前后,转速对全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热回收效率受转速影响明显,在不考虑新排风掺混时,随着转速的增大,全热回收效率增大;考虑掺混时,全热回收效率先增大后降低;最优转速与转轮厚度及空气流速有关。
涂壤刘晓华郑宇薇
关键词:全热回收转轮转速空气流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