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5009)

作品数:88 被引量:561H指数:13
相关作者:蒲春生刘月田许洪星屈亚光丁祖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3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6篇油藏
  • 14篇低渗
  • 13篇水平井
  • 13篇平井
  • 11篇低渗透
  • 9篇数值模拟
  • 9篇稠油
  • 9篇值模拟
  • 8篇渗流
  • 8篇裂缝性
  • 7篇低渗透油藏
  • 7篇压裂
  • 7篇油层
  • 7篇油田
  • 7篇盆地
  • 7篇裂缝性油藏
  • 6篇地层
  • 6篇剩余油
  • 6篇超声波
  • 5篇断块

机构

  • 41篇中国石油大学...
  • 3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7篇中国石油天然...
  • 16篇中国石油化工...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石油
  • 5篇中国石化
  • 4篇西安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海油田服务...
  • 3篇延长油田股份...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大庆油田有限...
  • 2篇中国石化胜利...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学研究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

  • 24篇蒲春生
  • 17篇刘月田
  • 9篇许洪星
  • 7篇屈亚光
  • 6篇丁祖鹏
  • 5篇景成
  • 5篇秦国伟
  • 5篇顾文欢
  • 4篇汪益宁
  • 4篇吴飞鹏
  • 4篇岳湘安
  • 4篇郑黎明
  • 4篇董巧玲
  • 3篇石道涵
  • 3篇赖枫鹏
  • 3篇滕蔓
  • 3篇孟浩
  • 3篇涂彬
  • 3篇魏浩光
  • 2篇郑忠文

传媒

  • 8篇油气田地面工...
  • 7篇油气井测试
  • 6篇科学技术与工...
  • 5篇大庆石油地质...
  • 5篇石油学报
  • 5篇断块油气田
  • 4篇油气地质与采...
  • 3篇应用化工
  • 3篇石油钻采工艺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石油矿场机械
  • 2篇西北地质
  • 2篇测井技术
  • 2篇石油钻探技术
  • 2篇特种油气藏
  • 2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陕西科技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22篇2012
  • 32篇2011
  • 13篇2010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致密储层垂直裂缝井压力动态特征
2010年
针对致密储层非达西渗流规律及垂直裂缝井的特殊流动模式,采用考虑井筒存储和裂缝表皮的三线性流模型描述早、中期流动阶段及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有效井径模型反映晚期拟径向流阶段。通过三线性流模型和有效井径模型的优化组合,建立了致密储层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试井分析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三线性流模型与有效井径模型的压力解。分析了无量纲导流系数、裂缝表皮及启动压力梯度对井壁压力及压力导数动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无量纲导流系数越大,压力降越小,从而能量损耗越小;裂缝表皮主要影响早、中期压力动态;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后期无量纲压力增加越明显,说明渗流过程能量损失增大。
罗二辉王晓冬王建俊
关键词:致密储层启动压力梯度动边界垂直裂缝井不稳定渗流非DARCY渗流
稠油蒸汽-CO_2-化学催化复合吞吐作用机理
2015年
针对蒸汽复合液态二氧化碳和层内水热裂解催化剂吞吐注入时,其措施效果不稳定的现象,开展了不同催化剂、CO2、蒸汽单独与稠油作用,以及两两复合作用下原油降黏效果对比实验.由静态降黏实验后气样组分监测,剖析了CO2与裂解催化剂混合应用于稠油降黏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复合注CO2和层内裂解催化剂时,其降黏率较单独催化剂应用时降低14%左右;其主要抑制机理为:CO2可减弱弱碱性硫原子的质子化产生活性中间体的作用,加速稠油中有氧基团的酸聚合反应,抑制可产生活性氢的水气转换反应,导致对裂解后稠油中氢烃组分的抽提,从而致使复合降黏效果变差.由此,推荐了合理的注入段塞流程,为提高该复合技术开发效果的稳定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尉雪梅郑黎明
关键词:稠油蒸汽吞吐
坪北低渗透油藏开发井网优化被引量:6
2011年
鄂尔多斯盆地坪北油田长81。油藏是典型的渗透率低、储量丰度低、产能低的三低油藏。合理选择“三低油藏,,的井网形式、井网密度以及井排距关系到油田的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为了经济有效地开发此类油藏,应用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方法开展研究,得到了坪北浦田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原油价格下合理井网形式、井网密度及井排距。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参数变化较大,需要对不同储层类型进行合理分类,同类型油藏的采出程度与井网密度成很好的正相关关系,适当采用偏大的井网密度可提高低丰度、低渗透油田产油量和效益。
张少波汪益宁许建红赖枫鹏滕蔓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井网形式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
用生烃动力学研究八面河地区的资源量
2013年
生烃动力学方法为油气成因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针对八面河地区的资源量评价主要以定性和半定量为主的不足之处,采用以模拟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动力学方法,对八面河地区主要烃源岩层沙三段、沙四段进行生烃门限深度及资源量的定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为2 700 m,牛庄洼陷的总生烃量为145×108t;成熟的油气贡献远大于未成熟或低成熟的油气贡献,是八面河地区的主要油气源。
何志祥连艺秀汪益宁寇三平
关键词:沙河街组资源量生烃动力学烃源岩
火烧山油田H_3层裂缝发育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关系被引量:9
2011年
火烧山油藏是准噶尔盆地东部复杂的裂缝性油藏,裂缝分布规律和渗流机理复杂。油藏开发初期效果较差,受裂缝影响,注入水运动规律极难把握,给剩余油的认识带来较大困难。在分析该油藏裂缝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裂缝的发育方向类型以及该区的成藏模式,得到了裂缝的分布规律;根据裂缝与砂岩基质的四种组合的水驱油模式,以及该区油井的含水上升规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出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火烧山油藏中裂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构造作用和岩性变化,其分布为大裂缝发育区、微细裂缝发育区和裂缝弱发育区;由于水窜的影响,大裂缝发育区内的基质还存留大量的剩余油;弱裂缝发育区中吸水能力差,水驱油效果差,也存留大量的剩余油。最后通过建立地质模型、运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手段,得到了H3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现状,为后续的调整措施提供了依据。
涂彬丁祖鹏刘月田
关键词:渗流机理剩余油分布裂缝油藏火烧山油田
各向异性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的改进被引量:1
2011年
从各向异性油藏出发,结合基本渗流原理(镜像反映和叠加原理),充分考虑坐标变化中油藏各向异性对油藏参数及水平井参数的影响,对现有产能公式进行了改进。各向异性程度越强,水平段与主渗透率方向夹角大小对产能的影响越明显。在特定各向异性条件下,水平井产能随水平段与主渗流方向夹角的增加而增大;水平段与主渗流方向夹角为90°时,水平井获得最大产能;水平段与主渗流方向夹角为90°时,各向异性程度越强,对水平井长度的正面影响作用越明显,水平井产能越大。
顾文欢刘月田
关键词:各向异性底水水平井渗流
水驱后特低渗透油藏氮气驱驱油特性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特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低,注入压力高,而氮气在特低渗油藏具有良好的注入性。本文在特低渗透岩心水驱后分别进行了常规的注氮气、水驱后水气交替、水驱后脉冲注氮气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导致气体在大孔道易形成窜流,水驱后常规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有限。水气交替通过多轮次的注入使油藏中不同相态流体的分散程度提高,在优势流动通道中形成毛管阻力,促使后续注入气体进入局部致密区,可有效提高采收率16.37%;脉冲注气通过周期性注气方式,在局部高渗区和局部低渗区间形成压力扰动与交互渗流,使流体在地层中不断地重新分布,从而启动油层低渗区原油,提高采收率15.94%。此外,脉冲注气的注气压力比较低,与水气交替开采方式比较注入性提高。
赵永攀洪玲江绍静岳湘安魏浩光
关键词:特低渗氮气驱水气交替
周期注水改善高含水期油藏开发效果被引量:7
2011年
周期注水驱油主要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现有井网,通过压力场的调整,使常规水驱时滞留的原油得到动用,扩大注入水的波及体积,提高注入水利用率,从而提高水驱的采收率。国内某油田X6-7区块实施周期注水后,主力油层吸水层数、吸水砂岩厚度、吸水有效厚度分别提高了12.5、6.8、5.2个百分点;与周期注水前同期对比,基础井网自然递减率下降了4.38个百分点;一个半周期累计少注水22.64×104 m3,累计多产油1.02×104 t,少产水13.34×104 m3。
汪益宁孟浩赖枫鹏滕蔓
关键词:砂岩油藏高含水周期注水剩余油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延长组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丰富川油田西部探区为多层系低渗透复合含油区,储层沉积类型复杂多样,沉积演化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油藏的富集。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分析了该区主要含油层系延长组长2、长4+5、长6沉积相标志、物源方向、沉积构造等特征,建立了多期沉积序列体系,并进行沉积演化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主要发育为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物主要通过分流河道由北东向南西输入湖盆,不同时期发育的河道展布继承性较好,充分阐明了该区延长组主要含油层段的沉积规模与沉积演化特征;在同一小层内部,河道展布的继承性较好,且组成的良好储盖组合,为油田下步勘探与寻找油藏富集有利区提供可靠保障。
郑忠文吴彦君
关键词:相标志
低渗透油藏复合生物酶驱油室内实验研究
2012年
延长油田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一次开采采收率低,水驱含水率上升快,整体驱油效果差。生物酶是一种无污染水溶性制剂,可有效注入地层孔隙中,改变岩石润湿性,剥蚀岩石颗粒表面原油,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一维填砂物理模型和岩心流动实验,对SUN型复合生物酶溶液的驱油效果进行了室内实验及评价。结果表明:当SUN型复合生物酶溶液的注入体积分数约为3%,注入量约为0.4倍孔隙体积时,驱油效果最佳,并且对于低渗透岩心的驱油效果也相当明显,驱油效率提高值最大可达11.4%,表明SUN型复合生物酶驱油剂对低—特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朱建红蒲春生田扬蒲景阳景成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