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ZD093)
- 作品数:40 被引量:112H指数:7
- 相关作者:吴佩林曹婷孙明李庆宏吕兴邦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清代后期四川省南部县场市的设立与县衙门被引量:5
- 2016年
- 现藏于南充市档案馆的《南部县档案》保存了一些关于场市的案卷。藉此可知,场市设立的申请者一般是保甲制度下有一官半职的人,或是乡村社会有势力的民人,他们在商议的基础上申请设立场市;而距离其他场市的远近、商品交易的方便程度、社会治安的维护等是其向县衙门申请设立场市的主要因素。衙门若同意设立场市,通常会给申请者颁发示谕,给付牌棍和斗、秤,以让他们管理好场市的治安秩序和风纪,同时承担差务,提供资金和劳动力。场市的选址既要交通便利,也要周围半径10~30公里范围内没有其他场市。集期一般是每旬三日,而且会错开与相邻场市的集期。管理者通过对场市的管理获得收入,并将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公共事务的开支。不过仅就档案所见,场市管理者所获得的正当收入并不丰厚。
- 滝野正二郎薛云虹吴佩林
- 关键词:清代后期
- 清代“红禀”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清代州县以红禀写官衔摘事由,以白禀摘事件,谓之红白禀。"衔名"与"事由"是红禀格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档案整理中对其文种、责任者与时间的判定与著录亟待规范。红白禀自正副禀简化而来,集中体现了禀文上呈侯批的功用。自乾隆至清末,二者应用广泛、并行不悖,虽均未成为官方正式公文形式,却都体现了清代公文的多样化特征。
- 黎春林
- 关键词:公文写作公文格式清代
- 清末四川南部县乡镇巡警创办研究——以《南部档案》为基本史料的考察被引量:2
- 2015年
- 清末州县乡镇巡警制度的创办,既是清政府试图用近代警察制度代替旧式的团练、保甲基层组织来维护乡镇治安、稳定地方秩序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档案》保存了清末四川南部县乡镇巡警制度创办的相关史料,从中可见南部县乡镇巡警制度创办的地域特色:巡警道统一部署与知县二元领导;警员以当地壮丁为主,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警费以各种税捐为主要来源,且入不敷出等,后因专业警官人员匮乏、普通巡警文化水平低下、地方官消极怠慢等致南部县乡镇巡警制度创办效果不佳、成绩有限。同时,清末四川南部县乡镇巡警制度创办中还呈现出领导权限不明、警察职责混乱、管理机械僵化、分割州县职能等一系列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基层官制改革的破产。
- 李彦峰李庆宏
- 关键词:清末新政
- 清末四川乡职身份良贱之两歧——以团保首人为重点被引量:8
- 2018年
- 清代对乡里首人亦即乡职的身份有制度规定。乡职是"役",在良贱之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其易于滑向贱役,染上"贱"的色彩。出于免役、防弊等考虑,政府不令绅士出任乡职。清末,团练、保甲等组织成为总括性的乡里行政枢纽,首人成为职能融混的乡里负责群体。四川推行了提升首人身份待遇的改革,但并未奏效,而是使得乡职群体的身份处于良贱两歧的状态。基于社会政治的身份语境,绅民有明确的身份意识,对乡职处于迎拒之间。
- 孙明
- 关键词:团练保甲
- 清代中后期州县衙门“叙供”的文书制作——以《南部档案》为中心被引量:18
- 2017年
- 有清一代,据供定案是州县官审断的基本方式。口供本乃"证据之王",是堂谕的基础,也是上级部门覆审的重要材料,而翻检清代州县司法档案,经当事人签字画押的原始口供并不见于讼状之中。清中后期的堂审记录,称"叙供"更为妥帖。《南部档案》显示,叙供多由案件承办房的书吏完成,并非仅出于"刑房";叙供经历了由早期不写房名,到后期具体到相应房,甚至兼及书吏名姓的演变;叙述结构,以道光七年、光绪十一年为界,呈现出三种样态。其他地区也多有类似情况,但不在同一时间点,区域性特征明显。一般而言,叙供与两造呈词的基本事实大体相当,但也有不少大相径庭的案卷存在。
- 吴佩林
- 关键词:清代中后期
- 清代任官中的“署理”运用被引量:8
- 2017年
- 署理或委署原本运用于两任官员交替和一任官员任内的出缺代理,然而由于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复杂性,署理在选拔优秀人才、新设州县官、督抚调动州县官、世袭职位接替和忠烈死后奉赠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任官方式。但是署理没有实授那样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与运作程序,在实践中存在着署任官任期短、威望不够、委署失当、投机钻营盛行以及督抚侵蚀、变相利用委署权等弊端,这些弊端也加剧了清代的吏治腐败和任官制度的紊乱。
- 吴佩林万海荞
- 关键词:清代
- 清代凉山彝族地区末世知县的法政人生——章庆史实考
- 2016年
- 《清史稿》与档案互证,考察清知县的行政司法史迹,意义不仅在于还原知县的工作人生,更重要的是论证《清史稿》表达的高度概括性和历史真实性。同时,对历史档案记载的客观、真实性也是一个考量,两重互证虽然与历史学上的双重证据法(考古与史料的互证)不同,但用该方法研究历史人物,却有重要的价值。以一个知县为视角来考察,可以再现县衙行政司法最高长官的末世人生,也能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近代政治、思想、文化等变革所带来的行政司法缩影,特别是凉山彝族地区清末司法行政的变化。
- 沈真伊张晓蓓
- 关键词:法政清末
- 清代州县司法中的“遵用状式”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遵用状式"是清代县衙维护地方诉讼秩序的一项基本规定,然而,在诉讼实践中,由于涉讼者贫穷、受衙役搕索、制度改变等因素,"违式"呈状的现象时有发生。既然有制度规定,州县官对"违式"词状当以驳回为要,而事实上牧民之官却多受理此状。两造的违式递呈与县官的准理违式状,究其实质是两者基于地方法规与社会现实的一种博弈。违式递呈展现了清代州县诉讼实态的多重面相,州县官对违式状的不同处理则反映了他们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讼观。
- 吴佩林吴冬
- 关键词:诉讼秩序
- 清代地方档案中的州县官官衔释读被引量:4
- 2017年
- 清代地方档案保存了大量的州县官官衔信息,从《南部档案》等资料看,知县的官衔主要分布在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的前衔、后衔中,有繁衔和简衔之分。南部知县的官衔构成主要包括加衔、升调花样、职任、议叙和知县姓氏五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官员的性质、迁调路径,也反映了官员任职环境的变迁。对相关信息的准确释读,是我们有效利用档案的前提,也是厘清职官术语、探析官员规制的重要渠道。
- 吴佩林曹婷
- 关键词:清代官衔
- 清代《南部档案》“兵房”资料整理概言被引量:1
- 2021年
- 在1965—2002年间先后四次整理的基础上,本次对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的"分房"整理自2011年10月正式开始,其中精选了1597件"兵房"资料。以具体内容为据,对现存件数做了增减,并尽力保留了档案中罕见的文种、戳记、印章等细节。从现有材料看,"兵房"通过文书书写、收发、批阅与知县发生直接关联,继而影响其判断与决策,职能范围包括办理军务、非军事应役、维持治安、经管驿递系统、管控衙役系统、管制乡村社会代理人、管理武科、审处相关讼案、房内管控等9大类31小项。
- 吕兴邦
- 关键词: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