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09AY2047)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邵平扬王志刚徐水凌蔡玉节崔戈更多>>
相关机构:嘉兴市第二医院嘉兴学院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弧菌
  • 5篇创伤弧菌
  • 3篇树突
  • 3篇细胞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创伤
  • 1篇凋亡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性
  • 1篇药物敏感性试...
  • 1篇脂肪酸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树突细胞
  • 1篇体膜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法

机构

  • 5篇嘉兴市第二医...
  • 3篇嘉兴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3篇王志刚
  • 3篇邵平扬
  • 3篇徐水凌
  • 2篇蔡玉节
  • 2篇崔戈
  • 1篇陆红霞
  • 1篇阮玲娟
  • 1篇黄佳
  • 1篇吴展
  • 1篇鲍轶
  • 1篇倪侃翔
  • 1篇吴晓燕

传媒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浙江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创伤弧菌感染树突状细胞的定位及对细胞骨架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eus,Vv)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株的侵袭过程、定位及其对细胞器的损伤与影响。方法建立Vv1.1758株侵入DC2.4细胞模型,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段细菌定位、细胞形态及细胞器的变化过程;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微丝、微管重排情况。结果Vv1.1758株以双位点胞饮方式成内体侵入细胞,定位于DC2.4胞膜内侧1~2μm处,25%、50%、75%感染率时分别为1.27h、1.87h、3.43h,1h形成吞噬体,2h染色质明显活跃,4h染色质聚集,6h细胞损伤明显,内质网、线粒体、溶酶体高度肿胀变形。DC2.4突起状微丝逐渐减少,并向胞膜内侧由点状向线状聚集;伸展微管消失,微管向细胞核膜外侧重排明显。结论DC2.4在受%感染时,Vv定位于DC2.4胞膜内侧,微丝由胞质内向胞膜移动,而微管则由突触及胞膜处向核膜外侧移动,砌感染DC时可触发细胞骨架重排。
王志刚邵平扬徐水凌蔡玉节崔戈鲍轶
关键词:创伤弧菌树突状细胞细胞骨架微丝微管
创伤弧菌的培养鉴定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了解创伤弧菌的培养特征、生化反应特性和药物敏感性,以便提高临床检出率,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分离自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临床死亡病例的创伤弧菌3株,对其进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创伤弧菌在血琼脂中培养呈灰暗、不透明、β-溶血菌落。生化反应乳糖、纤维二糖、O/129(10μg)阳性;肌醇、鼠李糖等阴性。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其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恶唑、呋喃妥因敏感,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氨曲南和头孢唑啉耐药。结论创伤弧菌可从患者的血液、疱液及粪便样本中分离到,快速检测、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王志刚邵平扬吴晓燕倪侃翔陆红霞
关键词:弧菌创伤药物敏感性试验
创伤弧菌经细胞Toll样受体2、4途径导致树突状细胞急性坏死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索创伤弧菌(Vv)感染树突状细胞(DC),经Toll样受体(TLR)2、4途径致DC急性坏死的实验研究。方法建立Vv1.1758株与DC2.4混合培养感染模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感染率,电子显微镜观察Vv定位与细胞结构变化,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测定TLR2、4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TNF-α表达量,DNA梯度电泳定性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及坏死率。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混合培养0.5、1、2、4、6h时的细胞感染率分别为(7.8±0.8)%、(13.9±1.1)%、(34.6±4.9)%、(77.8±10.2)%和(95.8±13.1)%,混合培养2h后的感染率与培养0.5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定位于DC2.4细胞内侧,2h核染色质明显活跃,核内出现凋亡小体;4h胞质内出现空泡,染色质聚集,胞膜毁损严重;6h线粒体高度肿胀变形,细胞坏死。TLR2、4mRNA表达于0.5h已达峰值。TNF-α在1h时开始增高(P〈0.05),2h达峰值。DNA梯度电泳2h呈冲刷状坏死,4-5h出现720bp与900bp凋亡带。2、4、6h时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1±3.8)%、(7.8±4.7)%和(12.7±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5±0.7)%(均P〈0.05)。细胞坏死率分别为(16.7±12.5)%、(41.6±25.9)%和(75.5±3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0.8)%(均P〈0.05)。结论Vv感染DC可通过TLR2、4表达上调,TNF-α增加导致DNA降解,期间以细胞凋亡与坏死同时并存,但以坏死方式降解为主。
王志刚吴展徐水凌崔戈阮玲娟
关键词:弧菌树突细胞TOLL样受体2DNA降解
脂肪酸气相色谱技术鉴定创伤弧菌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细菌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创伤弧菌(VV)鉴定的新方法。方法创伤弧菌经35℃、24h血平板培养,收集菌落,皂化、甲基化、萃取、洗涤步骤,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VV菌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并与软件标准图谱进行比对与识别。结果 20分钟内色谱给出VV脂肪酸特征图,峰位与标准图谱的差异仅为0.21%,99.17%的峰能明确识别,VV的脂肪酸种类与含量为C16:0(29.66%),C16:1ω7C/C16:1ω6C(28.32%),C18:1ω7C(13.42%),C14:0(5.41%),C14:03OH/C16:1iso1(4.31%)和C12:03OH(4.01%)。结论细菌脂肪酸的种类与数量可作为细菌鉴定特征,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具有灵敏、精确、快速特点,与经典的细菌生化反应及DNA鉴定相比,具有生物安全、成本低廉等优点,为临床实验室细菌的鉴定开辟了新途径。
王志刚邵平扬徐幼平
关键词:创伤弧菌脂肪酸气相色谱法
创伤弧菌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的过程观察
2012年
目的实验观察创伤弧茵(Vibrio vulnifwus,Vv)诱导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凋亡的过程。方法建立小鼠树突状细胞(DC2.4株)与创伤弧菌(Vvl.1758株)混合培养模型,DAPI荧光染色分析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DNALadder检测凋亡细胞的DNA片段化水平分析,Annex—inVFITC/PI染色分析DC2.4细胞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测定caspase-3、caspase-8活性,JC-1荧光标记检测线粒体膜电位(A山m)变化。结果Vvl.1758株与DC2.4细胞混合培养4h时DAPI荧光染色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染色质浓缩及边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凋亡条带;2、4、6h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8±9.8)%、(54.3±12.7)%和(68.2±14.6)%;1、2、4h线粒体膜电位(△ψm)分别下降了7.1%、16.1%与46.7%;caspase-8活性在1.5h增高,2h达高峰(2.48±0.19)U/μg,而caspase-3活性于3h开始增高,4h达高峰(1.91±0.16)U/μg。结论创伤弧菌诱导树突状细胞可通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及激活caspase-8启动子两条途径,最终活化效应因子caspase-3,促使细胞凋亡发生。
王志刚黄佳徐水凌蔡玉节邵平扬鲍轶崔戈
关键词:创伤弧菌树突状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