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740)

作品数:15 被引量:33H指数:4
相关作者:夏昭林王威冀芳仇玉兰缪文彬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乙烯
  • 10篇氯乙烯
  • 10篇基因
  • 8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4篇染色
  • 4篇染色体
  • 4篇染色体损伤
  • 4篇基因多态性
  • 2篇代谢
  • 2篇代谢酶
  • 2篇代谢酶基因
  • 2篇片段
  • 2篇限制性片段长...
  • 2篇限制性片段长...
  • 2篇氯乙烯作业工...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机构

  • 15篇复旦大学
  • 4篇郑州大学
  • 2篇上海出入境检...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上海氯碱化工...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5篇夏昭林
  • 13篇王威
  • 6篇冀芳
  • 5篇仇玉兰
  • 5篇缪文彬
  • 3篇吴芬
  • 3篇孙品
  • 3篇刘静
  • 2篇郑颖佳
  • 2篇王琪
  • 2篇柴尚健
  • 2篇缪文斌
  • 2篇焦洁
  • 1篇张光辉
  • 1篇孙原
  • 1篇谭红汕
  • 1篇王团伟
  • 1篇钱吉
  • 1篇冯楠楠
  • 1篇孙长青

传媒

  • 4篇环境与职业医...
  • 3篇卫生研究
  • 3篇中国工业医学...
  • 2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工业卫生与职...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的易感性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胸腺嘧啶DNA糖苷酶(TDG)、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ADPRT)和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职业接触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方法评价185名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创造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检测技术检测ADPRTVal762Ala和TDGGly199Se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APE1Ile64Val基因多态位点。结果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携带TDG199Gly/Ser+Ser/Ser基因型的氯乙烯接触工人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是携带TDG199Gly/Gly基因型工人的1.198倍(95%CI为1.026~1.397),女性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男性的1.172倍(95%CI为1.004~1.366),36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发生染色体损伤的危险度是36岁以下年龄组人群的1.316倍(95%CI为1.130~1.531)。ADPRTVal762Ala和APE1Ile64Val基因多态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易感性无关。结论氯乙烯职业接触人群中,TDG199Gly/Ser+Ser/Ser基因型携带者发生染色体损伤的风险增高。
缪文彬王威仇玉兰吴灿军冀芳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体损伤APE1ADPRT
铅作业工人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数与血铅水平的关系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究铅蓄电池厂工人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数(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mtDNAcn)与血铅水平(blood lead level,BLL)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873名某铅蓄电池厂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岗位的铅暴露情况,其中193位无铅和其他职业有害因素暴露者,作为对照组;680位仅有铅暴露者,作为暴露组。采用问卷收集铅作业工人的一般情况,血常规检测其血液学参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相对mtDNAcn,并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BLL。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多项式广义线性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总人群BLL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是218.90μg/L(180.60μg/L);对照组为65.50μg/L(44.20μg/L),暴露组为251.00μg/L(141.05μg/L)。对照组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是4.71×10^(12)/L(0.77×10^(12)/L)、29.20 pg(2.00 pg)、316.00 g/L(9.00 g/L)和139.00 g/L(26.00 g/L);暴露组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是4.83×10^(12)/L(0.74×10^(12)/L)、28.80 pg(2.00 pg)、313.00 g/L(10.00 g/L)和140.00 g/L(21.00 g/L)。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BLL升高(P<0.01),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b<0且P<0.05);暴露组相对mtDNAc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0.13,P=0.04)。在血铅8.90~275.86μg/L范围内随着BLL的上升,mtDNAcn有明显下降趋势(b=-0.001 6,P<0.01);在血铅275.86~647.70μg/L范围内,mtDNAcn随BLL的上升呈上升的趋势(b=0.000 002 9,P=0.02)。[结论]铅作业工人的BLL可以导致外周血mtDNAcn的变化,提示职业性铅暴露可能导致线粒体损伤和功能异常,mtDNAcn可能可以作为职业性铅暴露的潜在生物标志。
龚士洋涂雨婷方延王团伟张光辉夏昭林
关键词: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
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检测乙醇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乙醇脱氢酶2(ADH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单碱基突变位点的碱基替代情况设计引物,其中一条引物根据突变位点邻近序列设计,人为引入错配碱基,使引物3′端和单碱基突变的一种突变型在PCR扩增后形成一个酶切位点,并应用相应内切酶进行酶切鉴定,通过PCR-RFLP技术判断ADH2基因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并PCR扩增含ADH2多态位点的DNA片段,使用限制性内切酶Bsh1236I酶切判断ADH2位点多态性,PCR和酶切效果均较好。结论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原理建立的ADH2多态位点检测方法具备简便、经济、快速的特点。
焦洁王威刘静夏昭林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乙醇脱氢酶2
Ⅰ、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作业工人DNA损伤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Ⅰ相、Ⅱ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彗星实验测定87名VCM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情况,并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按彗星发生率将工人分为DNA损伤组和对照组。用PCR-RFLP法测CYP2E1(rs3813867)基因多态;PCR法测GSTT1、GSTM1缺失情况;应用TaqManPCR分析技术判定GSTP1(rs947894)、CYP1A1(rs1048943,rs4646903)和UGT1A6(rs6759892,rs1105879,rs4124874,rs3755319,rs887829,rs4148323)基因型。结果经χ2检验,CYP2E1基因rs3813867c1c1和c1c2+c2c2基因型、GSTP1基因rs947894AA和AG+GG基因型及UGT1A6基因rs1105879AA和AC+CC基因型在DNA损伤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29,P=0.004和P=0.00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AG+GG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升高(OR=13.393,95%CI:2.410~74.431,P<0.01);携带UGT1A6基因rs1105879AC+CC基因型的个体较携带AA基因型个体DNA损伤的风险性降低(OR=0.064,95%CI:0.006~0.637,P<0.05)。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UGT1A6基因TCCTAG单倍型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高于DNA损伤组(P<0.05)。结论携带GSTP1基因rs947894AG或GG基因型和UGT1A6基因rs1105879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DNA损伤的风险增高,它们可能为氯乙烯致DNA损伤的易感人群。而UGT1A6基因TCCTAG单倍型对氯乙烯中毒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冀芳朱守民孙品王威李俊柴尚健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DNA损伤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氯乙烯致DNA损伤与DNA修复基因甲基化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氯乙烯职业接触的早期效应DNA损伤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MG-MT、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氯乙烯接触工人按淋巴细胞双核微核数分为DNA损伤组(72例)和非损伤组(43例),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法检测修复基因的甲基化。结果hMLH1基因在DNA损伤组和非损伤组均未检测到甲基化,MGMT基因在DNA非损伤组未检测到甲基化,在DNA损伤组MGMT发生甲基化频率为6.9%(5/72)。结论在氯乙烯致DNA损伤阶段,可检出MGMT基因甲基化异常。
刘静王威仇玉兰孙品缪文斌吴芬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DNA损伤MGMTHMLH1
双创造酶切位点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MGMT基因多态性的应用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MGMT基因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检测方法。方法应用碱基错配创造酶切位点原理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判断MGMT基因四个SNP位点多态性。结果设计一对引物PCR扩增含MGMT84多态位点的DNA片段,另一对引物PCR扩增含MGMT基因143、160、178三个多态位点的DNA片段,使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酶切判断4个位点多态性,PCR和酶切效果均较好。结论应用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原理建立的MGMT四个多态位点的检测方法具备简便、经济、快速的特点。
王威缪文彬仇玉兰夏昭林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氯乙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损伤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3年随访观察氯乙烯接触工人的染色体损伤状况,并探讨其与性别、年龄、氯乙烯暴露时间、吸烟、饮酒、氯乙烯代谢酶多态等因素间的关系。[方法]从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对某化工厂77名氯乙烯接触工人进行随访,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CBMN)试验检测染色体损伤状况,比较3年内微核细胞率变化情况;采用PCR-RFLP法检测CYP2E1、CYP2D6基因多态;采用PCR法检测GSTT1、GSTM1基因缺失情况。[结果]2007年所检测的微核细胞率高于2004年,两者相差3.63‰(P<0.05);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表明,微核细胞率有随工龄的延长而升高的趋势,CYP2E1(CG/CC)基因型和CYP2D6(CG/GG)基因型为危险因素,两者的相对危险度(frequency ratio,FR)分别为1.29(95%CI:1.02 ̄1.63)和1.40(95%CI:1.12 ̄1.77);未见GSTT1和GSTM1基因型对微核细胞率变化有明显影响。[结论]氯乙烯作业工龄、CYP2E1和CYP2D6基因等因素与氯乙烯致染色体损伤进程有关。
郑颖佳冀芳王威柴尚健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体损伤基因多态性
定点采样法估算氯乙烯作业工人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009年
目的 比较定点采样法估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和个体实测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探讨有效估算作业工人个体接触水平的方法。方法从2008年12月2~21日连续3周对某聚氯乙烯厂3个氯乙烯相关车间同时进行作业场所定点采样和作业工人的8h连续个体采样,应用二硫化碳解析-气相色谱法检测空气中氯乙烯浓度。将定点采样结果结合作业工人活动时间间接估算8hTWA,并与个体采样实测TwA比较分析。结果作业场所空气中氯乙烯浓度和作业工人8hTwA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应用定点采样估算的TWA值是个体采样实测值的1.33~5.19倍;估测值和实测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R=0.661,P〈0.01),可以用回归方程Log(8h—TWA实测值)=0.890×Log(8hTWA估测值)-0.453,R^2=0.437来估算作业工人实际TWA。结论当8h—TWA实测值范围在0.17~12.51mg/m^3时,本研究中所得的回归方程可以用于估测该厂3个车间冬季氯乙烯个体接触水平。
郑颖佳钟日海邬春华谭红汕王琪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个体采样
XRCC1、hOGG1和MGMT基因多态性与氯乙烯接触工人染色体损伤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gene 1,XRCC1)、人8-羟基鸟苷糖苷酶1基因(human 8-oxoguanine DNA glycosylase-1,hOGG1)以及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的多态性与氯乙烯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胞质阻滞微核试验方法(CBMN)评价313名氯乙烯接触工人和141名对照工人染色体损伤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接触工人XRCC1基因Arg194Trp、Arg280His和Arg399Gln 3个位点和hOGG1基因Ser326Cys位点及MGMT基因Leu84Phe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率比(frequency ratio,FR)及其95%可信限(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本研究表明,氯乙烯接触工人的微核率为(4.86±2.80)‰,显著高于对照人群的微核率(1.22±1.24)‰(P〈0.01)。携带hOGG1 326 Ser/Cys基因型(FR=1.21,95%CI:1.02~1.46;P〈0.05)、XRCC1 194Arg/Trp基因型(FR=1.12,95%CI:1.00~1.25;P〈0.05)和XRCC1 280 Arg/His和His/His基因型(FR=1.12,95%CI:1.00~1.26;P〈0.05)的个体均易发生染色体损伤。在易感性的双体型中,携带CGA/CAG的个体相比携带野生型CGG/CGG的个体微核率明显升高(FR=1.67,95%CI:1.19~2.23;P〈0.05)。接触组人群的微核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升高(FR=1.13,95%CI:1.00~1.28;P〈0.05)。对XRCC1基因型进行联合分析,发现随着剂量增加和携带突变等位基因数目增多,其染色体损伤风险增大。[结论]胞质阻滞微核可以作为氯乙烯接触工人早期健康损害的敏感指标,基因型XRCC1 Arg194Trp、Arg280His、hOGG1 Ser326Cys和双体型CGA/CAG以及年龄增长可能对氯乙烯致工人染色体损伤的过程产生影响。氯乙烯累积接触水平与XRCC1基因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冯楠楠王琪冀芳孙原仇玉兰王威吴芬缪文斌夏昭林
关键词:氯乙烯染色体损伤
网络资源与工具在基因多态检测中的应用
2009年
焦洁王威刘静夏昭林
关键词:网络资源人类基因组计划单体型图组织机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