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yhyzx08-048)

作品数:5 被引量:53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保通李强王芳吴兴元刘恒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3篇镰刀
  • 3篇镰刀菌
  • 3篇禾谷
  • 3篇禾谷镰刀菌
  • 2篇遗传多样性研...
  • 2篇育成
  • 2篇小麦白粉
  • 2篇小麦品种
  • 2篇霉病
  • 2篇抗性
  • 2篇基因
  • 2篇白粉
  • 2篇白粉病
  • 2篇AFLP
  • 2篇赤霉
  • 2篇赤霉病
  • 1篇毒性结构
  • 1篇性基因
  • 1篇品种(系)

机构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5篇王保通
  • 4篇李强
  • 4篇刘恒
  • 3篇吴兴元
  • 3篇王芳
  • 2篇段双科
  • 2篇史亚千
  • 1篇商鸿生
  • 1篇刘倩茹
  • 1篇王阳
  • 1篇侯丽娟
  • 1篇白耀博
  • 1篇田月娥

传媒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陕西省小麦禾谷镰刀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禾谷镰刀菌混合群(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的遗传多样性,利用4对EcoR I和Mse I引物对来自陕西省19个区县的162株小麦禾谷镰刀菌菌株进行了AF...
刘恒侯丽娟马红娜白耀博李强王保通
关键词:禾谷镰刀菌AFLP
文献传递
小麦秆腐的病原与危害调查被引量:3
2009年
对2008年陕西关中部分地区小麦田发生的小麦穗下第1、2茎节以上部位死亡症状进行了调查,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镜检,初步认为该症状系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Schw.)所引起的小麦秆腐。对秆腐症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发生该症状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王保通王阳商鸿生史亚千刘恒李春游刘新江
关键词:禾谷镰刀菌小麦赤霉病
陕西省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及新育成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为明确已知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以及2005—2007年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采集陕西关中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作为菌源,分年度在人工诱发病圃中对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及578份新育成小麦品种(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目前在陕西省仅Pm21、Pm4a、Pm5+6、Pm2+Talent及小黑麦具有优良的抗病性;Pm4b、Pm5(Mli)、Pm13、Pm19、Pm"Era"、Pm2+Mld的抗病性较弱;其它基因抗病性较差。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中绝大部分对白粉病表现感病,苗期和成株期均抗病的材料仅27份,占4.67%,成株期抗病性的46份,占7.96%,其中,簇毛麦后代材料抗病性较高。
李强王保通吴兴元段双科王芳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基因小麦品种(系)
陕西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主栽小麦品种抗性基因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9
2009年
为了解陕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以及主栽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基因状况,分别从关中和陕南地区的23个市、县采集白粉病标样,利用3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系)进行苗期毒力频率测定。同时在6个不同生态区对已知抗病基因品种的成株期抗病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V1、V2、V3a、V3b、V3c、V3d、V3f、V5、V6、V8、V17、V2+Ta、V4+8、V1+2+19、V"Era"苗期毒力频率均在60%以上,成株期Pm3d、Pm5、Pm"Era"、Pm7、Pm21、Pm4+8在2个生态区表现感病。由此推断,陕西省优势毒性基因谱为V3d、V5、V"Era"、V4+8。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13、Pm2+Mld、Pm4b+Mli、Pm"XBD"成株期在不同生态区均表现抗病,且苗期毒力频率很低,应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加以有效利用。陕西省主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武农148、远丰175、远丰139可能分别含有Pm8、Pm21、Pm17等抗病基因,其他6个品种抗病基因尚不明确。
史亚千王保通李强吴兴元王芳刘恒田月娥刘倩茹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毒性结构抗性基因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被引量:12
2009年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李强王保通吴兴元段双科王芳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
陕西省小麦禾谷镰刀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为了明确陕西省小麦禾谷镰刀菌混合群(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的遗传多样性,利用4对E coRⅠ和M seⅠ引物对来自陕西省19个区县的162株小麦禾谷镰刀菌菌株进行了AFLP扩增。结果表明,4对引物均能扩增出数量不等的多态性条带,最少的6条,最多的20条,大部分扩增片段在100~750bp之间。利用NTSYS-2.1软件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地区禾谷镰刀菌可分为两大类群,即类群A和类群B。这两大类群的分化和地理来源有明确相关性,类群A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类群B主要分布在陕南地区。初步判断可能与两个地区生态环境和小麦主栽品种差异有关。各类群内的菌系与地理位置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一些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明确关系,而个别菌系与地理来源间的关系尚不能完全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各菌株与地理来源之间的关系。
刘恒侯丽娟马红娜白耀博李强王保通
关键词:禾谷镰刀菌AFLP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