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01034)

作品数:18 被引量:607H指数:16
相关作者:陈洪松张伟张继光王克林苏以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土壤
  • 10篇水分
  • 10篇土壤水
  • 10篇土壤水分
  • 5篇峰丛
  • 5篇峰丛洼地
  • 5篇表层土
  • 5篇表层土壤
  • 5篇表层土壤水分
  • 5篇层土
  • 4篇地统计
  • 4篇地统计学
  • 4篇养分
  • 4篇土壤养分
  • 4篇洼地
  • 4篇喀斯特地区
  • 4篇桂西北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坡面
  • 2篇喀斯特峰丛洼...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亚...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宜春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8篇陈洪松
  • 13篇张伟
  • 12篇张继光
  • 11篇王克林
  • 7篇苏以荣
  • 3篇孔祥丽
  • 3篇侯娅
  • 3篇张伟
  • 2篇张明阳
  • 2篇傅伟
  • 1篇史东梅
  • 1篇刘会玉
  • 1篇聂云鹏
  • 1篇岳跃民
  • 1篇刘建伟
  • 1篇张伟
  • 1篇易爱军
  • 1篇章春华
  • 1篇凡非得
  • 1篇吴金水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盘式入渗仪法测定喀斯特洼地土壤透水性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研究土壤水入渗有助于了解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对降水资源的调蓄作用。该文利用盘式负压入渗仪(盘径d=20 cm,负压h0=-20 mm)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典型剖面各层次土壤透水性。结果表明:各层土壤透水性能差异较大,具有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菜地50-80 cm层大于20-50 cm层;菜地剖面0-10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1.85×10-3cm/s)是20-50 cm层的5.2倍,玉米地剖面0-16 cm层土壤近似饱和导水率(2.21×10-3cm/s)是55-70 cm层的3.1倍;土壤比重、初始含水率同土壤入渗性能关系密切,与近似饱和导水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和-0.841**。
刘建伟陈洪松张伟张伟
关键词:洼地土壤剖面桂西北
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喀斯特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8
2007年
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洼地,研究了种植方式和裸岩率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和C/N有显著影响;裸岩率对SOC、TN、TP、TK、AN、AK和C/N有显著影响,对SOC、TN、TP和AN的影响程度大于种植制度的影响,这主要与农户在裸岩率较低的地段耕作强度较大有关;木豆-板栗地的SOC、TN、TP、TK、AN、AK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种植方式,说明退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受地形地貌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SOC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坡脚大于洼地;AP的空间分布与SOC不同,主要受施肥影响,表现为洼地高于坡脚.
张伟张伟陈洪松王克林张继光
关键词:土壤养分
桂西北喀斯特洼地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被引量:46
2007年
空间变异性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采用网格取样(20m×20m),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典型喀斯特洼地土壤有机碳(SOC)和速效磷(AP)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SOC和AP的半变异函数分别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拟合的效果较好。块金效应对SOC和AP总变异的贡献分别为37.9%和49.8%,说明SOC主要受结构性因素控制,而AP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双重控制。SOC的分布呈明显的带状各向异性特征,在洼地的长轴方向具有较大的变程和较小的基台值,其全向半变异函数的相关距离为135.5m,与洼地不同种植类型地块的覆盖尺度基本相当。AP的分布特征与SOC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大的漂移趋势,其相关距离为413.4m;但在分离漂移趋势后,其相关距离为167.4m,反映了不同地块间的施肥差异对AP的影响较大。喀斯特洼地SOC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地形和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而AP的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可能与施肥等因素的随机性较强有关。
张伟陈洪松王克林侯娅张继光
关键词:土壤养分地统计学
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遥感定量评估与分析被引量:49
2009年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人类对自然与生态系统认识成果应用于经济决策的桥梁。西南喀斯特区面临环境恶化和经济社会贫困的双重压力,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是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年遥感影像及气象和统计资料等,对喀斯特典型区域桂西北1985~1990~2000~2005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服务功能呈先降后升、总体减少趋势,4个年份分别是1096.52亿元、887.89亿元、1033.84亿元和1062.57亿元。大致呈由西向东、由山区向峰丛洼地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西部)是减弱区,低值区(东部)是增强区;(2)营养物循环、调节气体和有机质生产等单项生态服务功能较高,总和分别占各自年份72.69%、64.57%、70.18%和72.10%;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和娱乐文化相对较低,都远低于100亿元。(3)林地和灌木是优势景观类型,也是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贡献景观类型,二者总贡献率在各自年份分别为71.22%、70.10%、73.66%、67.03%;居民用地和石漠化地生态服务功能少,总贡献率分别仅为0.90%、0.63%、0.77%、1.14%;(4)各行政区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幅度比较大,分别由23549.70元/hm2、173.5.10元/hm2、22705.1元/hm2、19062.3元/hm2低至9764.71元/hm2、7689.61元/hm2、9537.01元/hm2、7540.79元/hm2。典型喀斯特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加,非喀斯特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减少。研究表明,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移民和退耕还林等石漠化控制措施效果显著,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充分发挥。
张明阳王克林陈洪松章春华刘会玉岳跃民凡非得
关键词:桂西北生态服务功能
喀斯特地区典型峰丛洼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合理取样数研究被引量:59
2006年
在桂西北喀斯特洼地90m×40m地块范围内。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层土壤(0~5,5~10,10~20,20~30cm)水分的空间变异结构及其分布格局,并给出了不同置信水平和精度条件下的合理取样数。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水分总体上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格局。0~5cm层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其余各层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而且变异程度具有明显层次性;除20~30cm层土壤水分用球状模型拟合外,其余各层均符合指数模型,且拟合效果较好。等值线图结合半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地形、微地貌、降雨和植被等是研究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确定合理取样数的过程中,除考虑土壤水分的统计特征外还要考虑其空间结构性。
张继光陈洪松苏以荣张伟卢洲谭江明
关键词:土壤水分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80
2006年
【目的】研究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系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因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网格和线形取样,利用经典统计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和C/N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等养分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受施肥影响,耕地土壤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较高,全钾含量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则无明显差异;地形因子对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有显着影响,其中立地因子对速效钾影响较大,高程因子对pH值影响较大。各因子对土壤C/N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耕作对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土壤具有重要影响,是造成土壤养分流失、退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时应加强有机肥的施入。
张伟张伟陈洪松王克林苏以荣张继光
关键词:峰丛洼地土壤养分地形因子
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差异性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对比分析桂西北喀斯特坡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0~20cm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喀斯特生境条件下坡地土壤含水量受降水的影响明显,雨季和旱季差异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灌丛类型由于枯枝落叶层而增强了土壤的保水持水能力;生态恢复林(板栗、木豆)种植初期,土表接近于裸地,蒸发强烈,应采取一定的蓄水保墒措施;混种有匍匐类作物的复垦坡耕地,其土壤水分条件则与撂荒多年草地相似。比较土壤层间含水量的季节差异,灌丛类型土壤有明显的层间蓄水补水能力。喀斯特山地应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地表覆被状况进而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为生态重建服务。
傅伟陈洪松王克林
关键词:坡地土地利用土壤含水量生态重建
桂西北岩溶山区峰丛洼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初探被引量:49
2006年
土壤水分是岩溶山区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限制因素。在桂西北岩溶山区峰从洼地,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坡面、洼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坡面土壤水分(0~20cm)为中等变异,不同利用方式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自然灌丛、撂荒地土壤含水量较高,但板栗、木豆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且易受外界条件的干扰,其栽种早期应注意采取一定的蓄水保墒措施;与坡地相比,洼地受外界条件的干扰相对较小,土壤剖面含水量为增长型,其变化主要发生在表层,为中等变异;土壤水分沿坡面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在植被类型相对一致的条件下,坡位的影响相对较小。
陈洪松傅伟王克林张继光张伟
关键词:岩溶山区峰丛洼地土壤水分土地利用
喀斯特典型洼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异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2005年5月在桂西北喀斯特洼地10 m×10 m地块范围内的网格(2 m×2 m)采样数据,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两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牧草地)0—80 cm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异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耕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呈现弱变异特征,两者的垂直变异趋势大致随土层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其中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相对较大;耕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在垂直层面均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和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均可用球状模型拟合,变程分别是66.0 cm和49.1 cm。垂直变异还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均用指数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的空间相关性及变程与土壤容重具有一定关系。研究显示,洼地退耕还草后土壤总体上朝着有利于水分保蓄和植被恢复的方向转变。
张继光苏以荣陈洪松张伟孔祥丽
关键词:土壤水分耕地牧草地
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被引量:51
2006年
以线形取样方式测定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表层(0~5、5~10、10~15cm)的土壤水分,采用经典统计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结构。结果表明:在坡面特定土地利用结构下(上坡到下坡分布有自然坡地、退耕地和耕地),表层土壤水分沿上坡向下具有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坡面纵向和横向土壤水分均呈中等变异,横向上由于特殊的土壤分布和地形地貌特征使得变异程度较纵向强烈,土地利用和坡度因子是造成坡面土壤水分分布和变异的重要因素;半方差分析显示,坡面表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块金效应和较大的基台值,呈中等或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土壤水分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变异结构和空间连续性,因此可以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在该地区开展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
张继光陈洪松苏以荣张伟
关键词:坡面土壤水分峰丛洼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