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项目(2009)
-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 相关作者:吴伟林赵朝成杨海滨赵东风张云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6
- 2012年
- 进行了克拉玛依石油污染土壤生物模拟修复实验,考察了最佳启动条件,分析了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石油烃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影响生物修复效果的主要因子为菌剂的投加量、水分含量以及鸡粪投加量;最佳启动条件为每1kg污染土壤菌剂投加量200mL、水分含量15%、鸡粪投加量120g、麦糠投加量50g、表面活性剂30mL,经75d修复后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了56.31%;生物修复的不同阶段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特性有较大变化,修复过程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石油烃四组分分离和模拟蒸馏实验表明,微生物对石油烃中四组分的降解能力大小依次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在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优先降解低碳数的正构烷烃,经过70d的降解,C12~C14含量低于检测限;正构烷烃色谱峰型发生较大变化,由左右对称变为"左缓右陡";异构烷烃相对含量增加,色谱基线被明显抬高。
- 赵东风吴伟林张云波杨海滨赵朝成
-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微生物学特性模拟蒸馏
- 生物强化处理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特性的纵向分布特征被引量:8
- 2010年
- 采用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对某区块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为期16个月的生物修复,考察了处置后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以及石油烃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修复后各土层的石油烃去除率是表层土IN-3(50.42%)>中层土IN-2(23.54%)>底层土IN-1(10.51%);IN-1处于缺氧环境,存在硫酸盐还原和反硝化作用,使得土壤pH值从7.86±0.03降低至7.27±0.03,土壤总氮从2.53±0.13 g/kg降低至0.77±0.04 g/kg;厌氧菌的种群数量是IN-1(10.43±0.71×104CFU/g)>IN-3(6.74±0.39×104CFU/g)>IN-2(5.15±0.42×104CFU/g),放线菌数量与石油烃含量显著负相关(r=-0.989,p=0.011<0.05);IN-3对饱和份和芳香份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0.27%和54.52%,远高于IN-2和IN-1;模拟蒸馏结果表明,IN-3正构烷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去除,缺氧的IN-1对正构烷烃去除得较少;厌氧菌数量与胶质和沥青质去除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对于污染源较为分散的污染区域,采用原位生物强化修复时可以考虑引入厌氧修复。
- 吴伟林张秀霞赵朝成单宝来张剑杰薛蓉蓉
- 关键词: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