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5B33801004)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徐杰石纯葛振英许晓伍谢瑶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线粒体
  • 3篇神经元
  • 3篇去卵巢
  • 3篇超微
  • 3篇超微结构
  • 2篇植物雌激素
  • 2篇线粒体超微结...
  • 2篇激素
  • 2篇海马
  • 2篇海马神经
  • 2篇海马神经元
  • 2篇雌激素
  • 1篇三磷酸
  • 1篇三磷酸腺苷
  • 1篇神经元线粒体
  • 1篇体膜
  • 1篇体视学
  • 1篇体细胞
  • 1篇前脑
  • 1篇去卵巢大鼠

机构

  • 4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徐杰
  • 3篇许晓伍
  • 3篇葛振英
  • 3篇石纯
  • 2篇马斯奇
  • 2篇袁群芳
  • 2篇谢瑶
  • 1篇方莉
  • 1篇张宇
  • 1篇万璟
  • 1篇郭开华

传媒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去卵巢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去卵巢(OVX)后不同时相点上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OVX-6 d组、OVX-9 d组、OVX-12 d组和OVX-15 d组,正常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处理即处死,其余4组分别于术后第6、9、12、15天处死进行电镜观察并做体视学分析。结果:随着去卵巢后天数的延长,线粒体变性逐渐明显,OVX-12 d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平均表面积(S)、粒子分散度(Cλz)和比表面(δ)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但OVX-15 d组有所减轻。另外,各组的数密度(Nv)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去卵巢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第12天变性最明显,提示线粒体变性可能导致女性更年期后神经元退变或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有关。
许晓伍葛振英石纯马斯奇谢瑶袁群芳徐杰
关键词:植物雌激素去卵巢海马锥体细胞线粒体
雌激素撤退大鼠海马和基底前脑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在去卵巢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和基底前脑外侧隔核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雌性SD大鼠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和OVX组(4只)。采用去卵巢(ovariectomized,OVX)SD大鼠模型,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第12天,常规固定、包埋,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和基底前脑外侧隔核神经元线粒体结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VX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部分线粒体肿胀较明显,嵴出现断裂和脱落,部分线粒体空泡化;但基底前脑线粒体基本正常。结论大鼠去势12d后,其海马易感区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并可能引起神经元退变,为女性更年期后老年性痴呆易感性增加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葛振英石纯许晓伍郭开华徐杰
关键词:雌激素去卵巢基底前脑线粒体超微结构
植物雌激素对去卵巢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2006年
采用去卵巢(OVX)SD大鼠模拟女性绝经后神经元的退变来观察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对海马神经元线粒体的保护作用。雌性SD大鼠分为5组:(1)正常对照组;(2)去卵巢对照组;(3)雌激素治疗组;(4)金雀异黄酮治疗组;(5)依普拉芬治疗组,并于术后12d取材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体视学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去卵巢后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嵴断裂明显,空泡化显著;3个治疗组细胞和线粒体相对于去卵巢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2)与去卵巢对照组相比较,3个治疗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Vv)、平均直径(D)、平均表面积(S)明显减小(P<0.05);3个治疗组的比表面(δ)、数密度(Nv)和粒子分散度(Cλz)较去卵巢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以上结果表明: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对去卵巢后大鼠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为雌激素和植物雌激素以线粒体为靶点防治女性更年期后神经元的退变及老年性痴呆可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形态学资料。
许晓伍葛振英石纯马斯奇谢瑶袁群芳徐杰
关键词:植物雌激素去卵巢超微结构线粒体体视学
绝经后女性线粒体功能及雌激素对其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健康女性线粒体功能变化及雌激素抗衰老的线粒体机制。方法2008年3月至9月,选取绝经前、后健康女性共计41例,按是否绝经将其分为未绝经组(n=15)和绝经组(n=26)(研究遵循程序符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负责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且分组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比较两组血小板线粒体相对膜电位差(mitochondrial membranepotential,ΔΨm)及三磷酸腺苷(ATP)。并将绝经组血小板线粒体标本分为2份,其中一份血小板线粒体用苯甲酸雌二醇(estrogen benzoate,EB)孵育1 h(绝经+雌激素组),比较孵育前、后线粒体膜电位差及三磷酸腺苷水平变化。结果未绝经组和绝经组线粒体相对膜电位差分别为1.59±0.29和1.30±0.17;三磷酸腺苷水平分别为(3.38±0.67)μg/mL和(1.60±0.97)μ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绝经组肘静脉血标本经苯甲酸雌二醇孵育1 h后(绝经+雌激素组),线粒体相对膜电位差及三磷酸腺苷水平显著增加,与绝经组孵育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女性绝经后线粒体功能减退,绝经后加速衰老的机制可能与雌激素撤退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雌激素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发挥抗衰老作用。
方莉万璟张宇徐杰
关键词:绝经雌激素线粒体膜电位三磷酸腺苷
共1页<1>
聚类工具0